小学音乐有效课堂对策例谈
2017-10-25余俐君
余俐君
摘要:让更多的孩子喜欢音乐是音乐教师必须关注的热点。实践证明,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从引导孩子欣赏音乐入手,让孩子从自己的生活、游戏中去贴近音乐,感知音乐的真善美,能够使孩子主动体验音乐之美,从而使音乐课成为孩子喜爱、增进身心健康的课堂。
关键词:音乐欣赏;感知体验;音乐创编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9B-0046-03
让更多的孩子热爱音乐应是我们每个音乐教师的职责。然而,道理好讲,要取得好的效果绝非易事。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乐唱的对策思考,并作了大胆尝试。我尝试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走进音乐,从听开始,逐步懂得欣赏,再慢慢接触音乐知识,感知音乐,直至自觉体验音乐,体验生活,让他们更多地体验到“唱的比说的好听”。
一、根据孩子的好奇心拓展音乐欣赏点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追求知识学习的动源。拓展音乐的欣赏点,能让学生不断满足好奇心,并将好奇心引导到音乐领域,变好奇为爱好。接触音乐的奇妙,懂得欣赏音乐的真善美。
欣赏音乐,不能囫囵吞枣,一开始就讲某段音乐的优美之处,企图让学生听懂、喜欢,这是不行的。我们要从孩子的身边做起,从孩子喜欢的热闹有趣的生活开始,吸引孩子的好奇心,精心设置容易吸引孩子眼球的欣赏点,循序渐进,让他们每个人都会感到那里有自己喜欢的东西。
我从课堂、校园、四季的景色变换等联系歌词、歌曲意境去设置音乐环境欣赏,从音乐中去引导孩子感受节奏,欣赏音乐旋律,将歌词中表达的优美诗句和情感抒发讲授给学生,让学生欣赏音乐歌词。我将歌曲编成舞蹈或表演唱,学生边舞边唱,开展形体肢体欣赏。我还把音乐的有关故事让学生相互传诵,欣赏音乐故事的美丽。由于将音乐欣赏分解为更直观、更贴近孩子生活的听、视、玩、学、做等孩子更感兴趣的欣赏点,课堂教学氛围更为活跃。比如,我在教学低年级学生欣赏管弦乐《铁匠波尔卡》全班同学嘴里哼着“叮当叮当”的乐声,学着打铁的样子扭动身体挥舞双手,尽情享受音乐的快感。
二、在欣赏中逐步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
小学音乐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学唱一些思想内容健康,旋律优美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在欣赏音乐美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要在听、唱、动、奏几个环节来完成感知。感知是一个熟悉与理解的过程,为孩子进一步参与音乐体验奠定基础。
1.图谱演唱,感知乐句的旋律。“闭上眼睛,仔细聆听音乐,想一想这段优美的音乐把我们带去了什么地方?”初听《白云》音乐伴奏,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感受三拍子音乐轻盈跳动的感觉,并说出自己想象的美好画面。“再仔细听,老师的歌声又将你带到一个什么神秘的地方呢?”二听音乐伴奏,老师边哼唱边画“白云旋律线”,学生边听旋律,边感受“白云旋律”的起伏变化。“音乐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蓝天乐园,那儿有好多身材婀娜多姿的白云娃娃。你找到哪些长得相同的娃娃了?”“白云旋律线”清晰地告诉孩子们有两处是相同的。“美丽的双胞胎姐妹们在蓝天中自由地飘荡,你能跟着白云姐姐一起来唱一唱吗?”三听伴奏,师生接龙唱相同处的旋律,其余地方,老师哼唱。“小朋友你们看,白云宝寶在捉迷藏呢,你能找到那朵飞得最高的白云宝宝吗?还有一朵向你微笑的白云宝宝藏在哪里呢?四听音乐,孩子们哼唱前面相同的“白云旋律”,老师哼唱后面不同的“白云旋律”。伴随着音乐那一朵飞得最高的云和那一朵微笑的云宝宝很快就被孩子们发现了。“这朵飞得高的云宝宝可调皮呢,它翻了个跟斗又转身飞上蓝天。”看着图谱旋律线的提示,孩子们手画旋律线,歌声载着“白云宝宝”飞上了蓝蓝的天空。“远处那朵云宝宝正朝着小朋友们露出了甜甜的微笑,让我们赶紧用歌声和它们打个招呼吧。”在“白云娃娃”们调皮的音乐旋律中,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唱起了甜美的歌。
2.律动表演,感知歌词的内容。秋天到了,天气有什么变化呢?孩子们一下子想到了秋风爷爷。他是怎样向我们唱歌的呢?秋天还有哪些你喜欢的声音呢?孩子们开始回忆秋天,他们想到了小树叶被风吹走了唱起了歌儿,他们想起了秋雨沙沙沙地唱起欢乐的歌,他们想起了满园硕果累累的欢庆之歌,他们还想起了麦子丰收之歌,于是这么多美妙的歌声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首小朋友心中的《秋天的歌》。
秋 天 到 ︱秋 天 到 ︱大地 欢 笑 ︱大地 欢 笑 ︱
秋风: 呼 — — ︱呼 — — ︱呼 — — ︱呼 — — ︱
秋雨:沙沙 沙沙 沙︱沙沙 沙沙 沙︱沙沙 沙沙 沙︱沙沙 沙沙 沙 ︱
麦子:刷 — — ︱刷 — — ︱刷 — — ︱刷 — — ︱
果实:蹦 咚 — ︱蹦 咚 — ︱蹦 咚 — ︱蹦 咚 — ︱
三、在体验中巩固学习并实现创新
欣赏、感知要真正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理念,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只有有了学生的亲历体验,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课堂才能落到实处,从某种意义上说,从欣赏到感知再到体验才是学生完成主动学习的全过程。这种变被动为主动的渐进的势态变化就是确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的发端。
1.模唱体验。“你听,有两只报春的布谷鸟在森林中快乐地歌唱呢!”学生模仿着布谷鸟的声音,进行师生模唱《报春》的旋律,体验布谷鸟在森林中快乐地唱吧,跳吧。
2.伴奏体验。“美丽的春天让我们陶醉其中,小河沙啦沙啦唱着歌,缤纷的花朵齐开放。让我们享受美好的春景。一二乐句前半乐句唱词,后半乐句哼鸣,三四乐句唱歌词。就这样《春天的小河》在轻轻的哼鸣声中,美丽地流淌。
3.音效体验。鼓是特别能让孩子们兴奋的乐器。初听《大鼓和小鼓》“孩子们大鼓和小鼓分别唱了什么歌?”“大鼓唱的是:嗵嗵,小鼓唱的是: 咚咚咚。”“那你能来模仿大鼓和小鼓的歌声吗?”师生接龙唱起歌儿。“大鼓小鼓敲起来,神气的乐手奏起来。”师生接龙唱,孩子们唱起了歌,敲起了鼓。在音乐律动中,孩子们一下子自信起来。“谁的鼓声强,谁的鼓声弱?”视频中两鼓娃精彩的表演激起孩子们热情的表演欲望。
4.乐句重复体验。《草原上》两句简短的乐句,前半句相同,后半句旋律上下行对比。第一遍全曲演唱完,可以尝试让孩子们分成两组进行演唱,第一声部把第一乐句重复唱两遍,第二声部保持原来的演唱方式,两个声部同时演唱。上下乐句重叠一起演唱,不经意间形成了一个简单的双声部合唱。孩子们会发现原来我们的音乐还可以玩。
5.游戏体验。体验二拍子《拍皮球》歌曲的强弱。学生拿网球围成圈开始游戏。第一步:练习“落、抓”球动作,感受网球一落一起的强弱能量。第二步:听音乐,重复第一步的动作。在音乐中,借助网球强弱的能量感受音乐的强弱。第三步:在第二步基础上,学生每人做完一次动作后进行一一传递重复。此过程中,学生关注音乐,能量传递,团结合作。
6.创编体验。通过视频《捏面人》让孩子们对捏面人这个传统手艺有了一些大概的了解,结合生活中孩子们在庙会上见到的捏面人情景,激发孩子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小朋友们,你还想捏个啥?”——捏 一个︱小青 蛙︱呱 呱呱 ︱呱 — ︱,捏 一个 ︱大老 虎 ︱称 大 ︱ 王 — ︱捏 一个 ︱ 五彩 蝴蝶︱ 天上 飞 ︱捏 一个 ︱小汽 车带 ︱娃 娃 ︱逛 — ︱在小乐器响板、碰铃、铃鼓的伴奏下,孩子们把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小动物都“捏”了出来,“捏”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面人”。
7.探索体验。我的小手会唱歌,“孩子们,拿出你们的左手和右手,让你的小手来唱歌。”孩子们开始研究自己的小手—手心、手背、变掌、变拳、变指,在敲敲打打中,一个个独一无二的的旋律展现在眼前。有的孩子用不同的手掌部位双手击掌会奏出好听的节奏;有的孩子同样发现用不同的拍手方式或双手由拳变掌到张开,配合嘴巴吹气会唱拍出好听的旋律;有的孩子发现除了拍,用切、抓、捻也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原来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神奇的乐器啊!
体验不仅是参与,还是巩固学习成果与学习创新的必要条件。有了体验,孩子就增添了兴趣,巩固了学习成果,发展了学习创新的意识,音乐课堂将更加生动、热烈。
责任编辑:赵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