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人才培养需打破围墙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2017-10-25仲玉维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中国科技馆科技馆科普

仲玉维

对于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科技馆展示出了校内教育所不具备的优势,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延伸与拓展。那么,中国科技馆在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人才形成方面有哪些作用?在实践过程中,与学校教育如何进行衔接?在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又有怎么样的思考呢?本期,我们高端访谈栏目邀请到了中国科技馆副馆长廖红进行分享。

记 者:您是怎样理解科技馆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的呢?在科技馆环境中发生的教育有什么样的不同?

廖 红:科技馆的建立与发展要追溯到博物馆,从其发展历程的演进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教育”功能是科技馆在创建之初就非常明确提出的,且位于其功能的首位。随着科技馆的发展和壮大,教育越来越处于核心地位。

21世纪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在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因此,科技馆的教育,一方面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的展览展示及教育活动的开发,像中国科技馆有专门的信息展厅,展示了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广泛应用,科技馆还通过报告会、科学表演的多种形式开展信息技术知识、动态、应用等方面传播工作;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升展览及教育活动的质量,拓展教育的范围,比如我们有基于展厅展品的数字化游戏的参观辅导,有虚拟科技馆项目,有远程操作展品,有网络科学传播平台等等。应当说,中国科技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打造了“永不闭馆”“无界弗远”的新型科技馆。

科技馆在对于学生科学素养提高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科技馆教育作为社会教育,不仅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更注重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科技馆是以展览和教育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育基地,它强调学习的过程,而非教学过程;倡导自主参观学习,通过大量趣味性强的展览与活动,鼓励公众的参与、互动、体验、交流;营造体验科学的情境,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们可以像科学家一样思维、研究和创造;捕捉前沿动态,紧跟科技热点,让科技馆教育与科技发展同步,与先进的教育理念对接。

记 者:您是怎样理解科技馆如何形成对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呢?

廖 红:这需要先了解一下科技馆的教育属性,可从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其一,科技馆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结构化,但又不像日常读书、谈话那样随意,它是一种系统性随机教育,也就是有预先设定的、比较系统的、实用性的教育,会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但一般不需要采用正规化的考试来评定。其二,在科技馆中,既可以有无明确学习目的、无设计、无安排的参观休闲,也可以有组织或有目的或有安排的参观学习,无论哪种模式都能感受科技之趣、科技之美,在获得知识、方法的同时也获得态度、情感、价值观层面的提升。

显然,科技馆的教育与正规教育是有差别的。发达国家的正规、非正规教育越来越趋于融合,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界限也在逐步被打破。例如,学校非常愿意利用科普场馆的实践活动,科普场馆的学习环境同样可以成为新的学习场所。从这种视角看,场馆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一个教育整体的不同方面,共同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成才服务。

因此,科技馆教育和学校教育应当相得益彰,同时也要紧密结合学校教育实际,更好地实现二者的对接,营造立体的终身教育网络,发挥更大的效果。

记 者:很多时候,一提到科技馆,大家可能下意识地首先想到“展览”,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发展,科技馆是不是也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

廖 红: 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促进了科技馆教育手段的演进,也极大地拓展了教育活动开展所依托的平台和资源,从而衍生出了一些新的科技馆教育形式。

主要包括5个方面,依托展览平台或资源开展的教育活动,如展览辅导、主题参观等;依托教室平台或资源开展的教育活动,目前,大部分科技馆开设有科普教室、活动室、实验室,并基于此类平台或资源开展科技培训、科学俱乐部、科学实验室等活动,为公众提供开展动手实践、科学研究的场所;依托网络平台或资源开展的教育活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多的融入到科技馆教育活动之中,依托网络平台或资源开展网络科普、虚拟参观、网络征文、网络科技游戏等教育活动,使公众对于信息技术具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依托影视平台或资源开展的教育活动,主要指依托特效影院、具有普及性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作用的影视作品等平台或资源开展的教育活动;依托其它平台或资源开展的教育活动,诸如: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教育活动。

记 者:在与学校、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会不会存在沟通不畅的地方,如何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呢?

廖 红:我想,沟通上了就没有不畅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信息对等。一方面,并非所有的学校都了解科技馆能提供哪些服务,特别是我们提供的定制服务,因此学校、学生在利用科技馆资源开展活动与学习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我们做过的调研报告显示,很多学校、学生将科技馆作为春游、秋游的场所,到了科技馆,学生走马观花看一圈就走了,没有充分利用科技馆的展项和教育活动资源,甚至都未能参与到在展厅固定表演的科学实验当中。

另一方面,学校和学生也急需开展课外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尽管科研院所也有一些这样的资源,但他们缺乏长期研究科普的专门人才以及场地和展览资源,在课外学习的持续性供给和课程设计、大规模接待等方面与科技馆都有差别,因此科技馆在对接学校教育上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种供需之间的沟通不畅,使得科技馆和学校、学生双方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与提高,这也是为什么要提倡“馆校合作”。今年我们设立“馆校结合基地校”项目,上半年向北京市中小学发出征集公告,收到来自全市16区300多所中小学校的报名申請,依据市级重点校、科技特色校、远郊区县校三类学校进行分类布局,共选择了201所学校作为首批签约校开展试点工作。希望通过这种形式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精准对接”,将科技馆的资源利用率最大化,让学生们受益最大化。

记 者:馆校合作是一个很好的合作模式,如何深度合作来打通这种信息不对等呢?

廖 红:在合作框架内,我们为签约校提供五大方面的服务内容。第一,在场馆活动方面,定期向签约校推送教育活动信息,并优先为签约校提供场馆优质活动资源;签约校可优先申请在馆内开设长期性、跨学科课程,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由馆方辅导员和学校教师共同完成。我们也会为不同的学校开展定制服务,并提供场地展示馆校合作教育成果。

第二,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向签约校开放科普活动室、实验室资源及专家资源,双方共同选拔优秀学生开展项目式研究活动或特长生培养,提供特色活动培训。

第三,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我们安排辅导员与签约校教师一起,依托场馆教育资源,立足课程标准和签约校教育理念,开发校本课程用于课程教学。

第四,在科技教师培训方面,定期组织签约校教师到馆培训,包括科学教育理念、场馆资源应用培训、科学实践课观摩等。学校教师也可申请与辅导员共同开展课题研究。

第五,在科技馆活动进校园方面,一是在科技节、校庆等重大活动时提供进校园的深度服务,如科学秀、科普剧等;二是我们在学校开设科学实践课,送课到校。

针对全国性的活动,中国科技馆在2011年启动了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试点工作,在山东、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9省开展试点工作;2013年,这个项目在国家财政部正式立项,获得专项经费支持,由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截止2016年底,对全国尚未建设科技馆县(市)的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实现了第一轮基本覆盖,累计巡展1747站(1647个县市),受益观众达6757万人次。

记 者:在青少年的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您有什么样的思考和发现呢?

廖 红:科技馆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面向学有特长并对科技有浓厚兴趣、愿意从事更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学生,对他们的培养更注重某个领域的深入,中科馆会集成各类资源,包括他们感兴趣领域的科技动态及高端学者,共同为他们的兴趣和研究保驾护航。另一方面,我们坚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创新的欲望和能力,关键在于发现、培养。所以,中科馆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知、有趣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在参与中寻找到自己的科学兴趣,在学习中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

在青少年的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由于教育资源的差异化,有些有天赋、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学校难以得到足够的指导和辅助,尤其是对于他们的兴趣爱好,学校缺乏这方面的资源,难以给予更好的支持。尤其是在一些相对普通的中学、偏远地区的学校等。比如,我们在组织科技夏令营时,接触到特别喜欢航模的同学,到了高中阶段,学习的知识储备、动手能力都有很大提升,但是在这方面学校缺乏老师提供更多帮助和指导,也缺乏一些有效的利用社会资源的机制,使得学生的爱好兴趣不能得到及时和充分的培养。

另外,我们也发现学生,尤其是初高中学生存在学业负担较重,投入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时间较少,应试现象还比较明显等问题,需要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社会共同努力,科技馆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义不容辞,希望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记 者:科技館在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科普教育方面,会有一些探索和实践吗?

廖 红:近几年,中国科技馆充分利用VR、AR等新技术开展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工作,大力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应用科普实践工作,初步完成立体化+全媒体传播平台建设工作,探索数字科技馆联盟科普矩阵发展新模式,以原创内容建设为核心,依托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移动技术信息服务为重点,O2O线上线下结合为抓手,挖掘现代科技馆体系自有资源,搜集国外移动平台的前沿资源,呼应科学热点话题,依托实体场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的优质资源通过中国数字科技馆移动网络平台为公众提供服务。

为全面提升我国科技馆的内容展示手段,中国科技馆组织开展了虚拟现实科技馆项目建设及全国落地推广工作,计划用3年时间稳步推广到全国,最终形成互联互通的虚拟现实科技馆集群。

中国科技馆还组织开展科技馆虚拟漫游项目工作,为基层科技馆提供信息化的科技体验产品,为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网上科技体验。项目在中国数字科技馆主页上打造一个虚拟漫游平台,集成全国各地科技馆,以 360 度实景展示方式,充分展示各个科技馆的特色展区与特色展品,使得观众可以足不出户就领略各个科技馆的特色。

在实体场馆的应用上,中国科技馆开发了在二维码手机讲解系统基础上,利用ibeacon技术拓展实体馆展厅手机服务能力,目前已完成手机服务平台软件平台基础建设工作,完成部分展厅线上资源建设工作,可为公众提供展品讲解、信息推送、提醒等服务。此外,还通过微博、微信、H5等开展丰富多彩的O2O活动,紧紧围绕重大节日及社会热点,如科普知识问答、有奖评论等,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国数字科技馆是中国科技馆网络科普教育的重要平台。一方面以图文类、H5类、微视频类原创内容为重点,建立全媒体内容传播形态,推出了不同类型的原创栏目,如《榕哥烙科》《大文豪说科普》《小鱼游科技馆》等;另一方面,建立了两微一条一号(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网易号)的立体化传播渠道,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完成直播、秒拍、天天快报、Appstore等全媒体传播渠道的建设工作,结合不同渠道的媒体属性,探索中国数字科技馆全媒体传播模式。

猜你喜欢

中国科技馆科技馆科普
玉泉小学与中国科技馆共育英才
科技馆一日游
中外科学教育馆数字化发展对策初探
我在四川科技馆
科普达人养成记
基于设计的研究在探究式学习单开发中的应用——以中国科技馆电磁学学习单《奇妙的原电池》为例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参观诚毅科技馆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