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深度融合与应用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2017-10-24童桂郑忻

文教资料 2017年20期

童桂+郑忻

摘 要: 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平台,文章分析了校企合作的现状和问题,倡导校企深度融合,强化项目实践教学,强调师资队伍培育、多元合作推动创业创新、保障制度建设等以推动专业教育,并以系统集成专业为例,详述了校企合作的具体实践过程,旨在保证学生的专业教育质量。

关键词: 校企深度融合 应用型工程专业人才 系统集成专业

1.引言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由追求产业间数量比例优化关系转向提高生产率的发展主线,据此谋求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谋求培养大批符合质量过硬的技能型人才。“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1]-[2],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联动模式落地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质内涵。联合政、产、企、校作为培养学生的共同体,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契合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发展机遇。南京工程学院是省属普通理工类高校,明确以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坚持“知识为纲、能力为要”的教育理念,秉承“学以致用、校企协同”的培养模式,倡导“多元化、项目化”的教学内容,从而真正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校企合作意指高等院校和相关行业企业之间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展开广泛合作,共享各自的优势资源,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应摆脱常规的校外实践基地等“貌合神离”的合作形式,加强彼此间的过程化、实质化的内涵交流,尊重双方的真实需求,建立彼此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南京工程学院一贯坚持校企合作发展,与GE、三菱、西门子、欧辰等多家国内外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教学硬件资源略成规模,学生培养也取得成效。其中,自动化系统集成专业以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控制工程领域系统集成技术应用工程师为目标,要求学生具有从事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集成、管理、维护和开发的工程现场能力,并具备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在培养过程中,坚持CDIO教学理念,建设以系列化项目教学内容为核心实践教学体系,将校企合作的平台优势融入教学,加强教学环节中的企业因素渗透,让学生清楚职业目标和能力要求,详尽规划学习计划。然而,在校企合作不断深入的形式下,出现了一些问题及应对思考。

2.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思考

目前国内校企合作主要包括共建校企合作实验中心、校外企业实习基地、校企人员互聘互用、企业技术培训等[3],规模处于起步阶段,可理解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自发“抱团”行为,缺乏政策的规范和引导,校企合作实质内容偏重表面而忽视内涵,成效不尽如人意。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层面的社会环境因素,又有校企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因素。横观国内校企合作的整体状况,与德国等工程教育强国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4]-[5]。

2.1校企合作的发展观存在误区。

“政、产、学”对于校企合作的价值认知存在局部意识与全局意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分歧,校企针对合作初衷缺乏足够的理解,某些院校片面地认为在于合作只为引入企业的技术设备资源,或增加校外实习单位,未能体会校企合作中“产-学-研”合作、职业管理和文化建设等深层价值,从而无法及时调整学生培养方案和教师激励政策。同时,某些企业也不应将校企合作看成设备营销,将学校理解为产品用户,而应领悟人才资源和科研实力对企业发展的潜在价值。政府应在校企合作中承担导向作用,切忌误解校企合作仅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自发行为,而应转变思路,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渠道和制度保障。

2.2合作形式松散,彼此依存度较低。

以学科体系为特征的学校教育长期以来没有充分重视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面对社会大量的工程人才需求,某些高校认识到自身培养模式应缩短学校“课堂”与企业“现场”之间的距离。然而,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个体,并没有顶层设计一个让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适用”模式,某些企业在投入设备和资金与学校共建实验实践中心后,并不热衷于继续深入的合作,这种行为主要在于学校和企業没有正视双方的共有利益。学校应拓宽视野,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迎合企业对于学生的实际要求,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例如企业大学计划、教学生产一体化和职业资质培养等。校企合作应理解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延伸,接触现代企业技术和管理的平台,这才是校企合作的原生价值。

2.3缺乏运行保障,拓展合作空间的动力低。

高校主导、企业配合,双方都短期地进行表象合作,初期效果很好,却很难在机制上形成长效发展的动力。校企合作需要多方面的支撑和保障,政府、高校、企业应有持续性的人员和经费投入,保证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发展。目前,校企对于合作项目经费投入往往是“一次性、单向性”的,缺乏后期的维护、更新、升级。并且,某些校企合作项目只承担实践教学功能,没有发挥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附属价值,很难吸引年青教师和学生参与合作项目。某些企业较少派遣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参与教学,没有发挥校企合作项目的纽带作用。

2.4约束机制缺乏,校企合作缺少顶层设计。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可推动校企合作的正常运行和不断发展。校企合作不同于实验室教学内容和人员的封闭管理,将校企合作项目等同于实验室建设,沿用校内实验中心的管理制度,这就偏离校企合作引领创新发展的意图。并且因为在合作初期很少涉及企业面对校企合作承担何种义务,只强调设备维护保养,没有约束企业参与学校内涵建设的实质内容,校企深入合作流于形式。

3.倡导校企融合,提升专业培养质量

校企融合、共同育人,即高校与企业之间就专业人才培养展开多元化、全过程的深度合作,高校借助企业的设备资源、工程管理和职业经验提升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企业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科研实力和窗口价值提升竞争实力,双方合作共赢,谋求长远发展。学院系统集成专业以培养工程应用人才为宗旨,在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平台的优势,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努力进行改革与创新。

3.1结合校企平台,设计项目教学,强化工程能力。

校企融合是指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是在培养学生这一共同目标上的密切协作,在各自的优势领域相互扶持共赢,除了共建校企合作实验中心,借以引入企业的设备技术资源外,也可开阔学生专业视野。集成专业先后与GE、三菱、西门子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广泛开展合作,共建校内实验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设备规模超3000万,同时,因实践基础条件大幅度提升,在培养体系中创新设计了“421”的系列化项目,从基础、提高、创新三个层次设计项目内容,全面培训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环节上,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条件,推行项目课题的“双元制”、指导教师选聘“双师制”、教学过程“双管制”。在教学评价上,采用试卷、现场、答辩、报告等多种方式组织考核评价制度,体现人才培养的能力导向。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阶段性邀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讲授工程项目设计、执行和管理等相关内容,讲解工程项目中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传授学生重要的职场经验,超越传统课堂,学生普遍感触获益匪浅。企业的工程专家带来自动控制领域中现用设备、技术方案和发展趋势,学生所学实际实用,缩短学校和企业的职业距离。

3.2校企人才对接,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培养质量依赖于师资,依赖校企合作平台可引入先进设备和技术支持,促进教师知识升级和能力转型。通过组织教师参加企业新技术培训、联合开展应用研究,同时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资深工程师担任专业课程讲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构建优势互补的教學团队,提高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胜任能力。专业教师团队在教师能力的培养突破常规形式,指派新进教师参与实验中心建设、课程开发和项目实践,定期派遣教师接受合作企业的技术培训,同时企业也可邀请教师参与合作企业的工程项目,利用教师的专业知识解决遇到的工程问题。

3.3校企多元合作,推动创新创业教育。

现阶段高等教育目标明确要求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为校企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解决途径。创新创业是指基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服务创新等创新活动基础上的创业活动,专业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环节中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1)引入专业合作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导学生体验创新创业案例;(2)邀请企业专业人员现身说法,传授创新创业的经验教训;(3)设立企业资助的创新创业基金,帮助学生起步;(4)定期举办由企业主导创新创业竞赛,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专业师生积极参与GE、三菱、西门子等企业定期举行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类竞赛,研究成果进一步作为教学案例。

3.4规范校企权责,建设长效运行机制。

专业为确保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学校成立合作教育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合作教育规划,协调资源配置,并且建立由二级部门主管负责制,协调校企合作中心的具体管理运行。针对基于校企合作的项目教学平台,教学单位与合作单位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监督教学项目的实施。在校企合作平台运行过程中,应及时更新相关的工作章程、管理办法、课程管理办法、教材管理办法和共建实验室(中心)运行管理规定等管理制度,为校企融合发展提供可靠保障,为形成联合育人机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等院校具有很强的教学组织能力,能够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缺乏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的实践条件;企业则不同,企业具备生产实践的优势资源,但是缺乏人才资源的保障,双方需求互补,应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通过校企融合发展,企业不仅可以利用高校专业的人才优势,开展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而且可以把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技术推广的平台和产品展示的窗口,使学生成为其人力资源和潜在用户。高校可在企业的全面参与下,优化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加快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学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了解职业岗位需求,完善知识能力结构,开拓就业渠道,从而企业、高校、学生各得其所,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陈裕先,谢禾生,宋乃庆.走产教融合之路培养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5(Z2):41.

[2]陈小虎.校企融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理论思考与南京工程学院的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02):6-11.

[3]崔玉东,宋佰芬,佟春玉,等.校企融合——创新本科生物类专业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21):167-168.

[4]燕楠.校企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实践[N].中国教育报,2013-10-8.

[5]邓芳,段朋飞.应用型高校校企融合模式探究[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5(06):29-31.

基金项目: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项目“深化校企合作,探索高等院校工程教育的新模式”(2014YB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