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下社会流行语传播特性分析
2017-10-24于新鑫
于新鑫
摘 要:社会流行语反映出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以及一个时期人们所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与社会性。流行语的广泛扩散以及使用,不仅是一种传播现象,还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就文化视域下社会流行语传播特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化视域;社会流行语;传播特性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1
人类社会物质的发展以及文化的发展是人类语言发生演变以及发展的基础,社会文化、人类思维的一个载体就是语言[1]。近些年,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加上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汉語的词汇和词义也在不断扩展,而其中一些从社会流行语成为了我们日常用语。在这种背景下,社会流行语成为了大家日常交流表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文化的现象以及社会发展的整体状况,同时还能折射出大众某时期的社会文化心态及价值取向等,因此,对其传播特性进行分析探讨非常有必要且有意义。
一、社会流行语概述
社会流行语主要指的是在网络、纸媒等一些线上线下媒体中广泛传播并得到大众热烈响应且频繁使用的一部分词汇。任何社会行为在变革过程中总能推动一些语言发生变革,而语言的不断发展变化也随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变化,是人们社会行为的一种外在表现[2]。流行语的产生和某一阶段的社会文化发展以及变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社会流行语的发展变化和传播和社会文化的传播之间互动很密切。不同的文化语境对流行该词汇的生成、解析有着不同的塑造作用。流行语也是代表着每个时代的某种特立独行的一种文化符号。
二、文化视域下社会流行语传播特性
2.1社会流行语娱乐性以及流行性
网络流行语在其传播过程中有着非常显著的娱乐特性。随着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使得大众越来越喜欢关注娱乐方面的需求,再加上电子传媒的快速发和网络的普及,更加促进了人们对娱乐和消遣的需要[3]。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会流行语为我们提供了极大地保持轻松与减压的空间。另外,当今现代社会文化日益在发展,加深了人们对外界的联系,同时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知识的更新换代也逐渐加快,使得人们的工作压力以及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轻松的氛围能让人们更有利去处理好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各种事情,为人们提供一个较显著的力量。比如蓝瘦香菇、打酱油、雷人、元芳这事你怎么看、杯具、吃瓜群众等等,具有娱乐性且满足了受众的某种心理。
2.2传递文化特性及教化性
社会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通过对文化的一代代传承,从而让下一代接受这种文化或者社会价值观,同时,在这一价值观的引领下,潜移默化地影响并规范大众的一些言行,也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进而让大众在一个统一有序且和谐的社会环境下坚守自身的道德操守。比如蜗居、Hold住、山寨、蚁族、拼爹、中国梦、达人、互联网+等等一些流行语。
社会流行语的教化特性,它主要表现在对青少年思想以及价值观的一个影响。现代社会也倡导教育树人,教育是人们生存、发展得非常关键的条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流行语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出现新内容、新形式。社会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有教育和启蒙青少年的价值观的一个特性。像“做人要厚道”、“套路”、“暖男”、“创客”等等类似流行语比比皆是。
2.3语言交际特性
社会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借助语言来反映互动交际双方的关系及亲密程度的特性,在人际交往中,社会流行语使得人们不再受到限制,每个人都能成为语言交流互动的接受者或传播者,还具备个性化、自由化、形象化等特点,让人们更容易接受,更愿意用它去表达自己。比如用文字的形式形象去表现人说话的姿势、动作、语气等,即时、生动的传递感情。也容易给双方营造出一种诙谐、幽默的交流氛围,加深对自己的印象。比如“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木有”、“I服了YOU”、“亲”等等.
2.4跨文化传播特性
许多外来词流行语进入汉语体系,随着跨文化传播以及和我国文化有机融合,使得这些外来词不仅具有我国文化的特征,还和当下的中国社会的状态相契合。比如来自日本的“宅男宅女”,它表现出了当下社会一些青年男女的一种生活状态;来自国外足球比赛中的“逆袭”一词,非常具有正能量而迅速在中国走红;“秒杀”来自英语中的seckill,在中国因网购而被普遍使用。这些词汇的跨文化传播,搭建了一个国家间的文化传播的桥梁。实际上汉语语言词汇中已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英语、日语等,这和各国的文化交流有着密切关系,最后因语境不同引申出新的表达方式、新意义。总之,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对于社会流行语的产生以及流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各方面的一个发展趋势以及变化方向,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也体现了娱乐性、流行性、传递文化性、教化性、语言交际性以及跨文化传播性等特点,也说明了大众对社会流行用语的认可,使得其生成了当下社会一种较特殊的语言现象。
参考文献:
[1]谭东秋. 文化视域下社会流行语传播特性分析——以近八年《咬文嚼字》发布的“十大流行语”为例[J].新闻世界,2017,(01):76-79.
[2]朱芸芝. 传播与文化视阈下的网络流行语[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宁珊珊. 亚文化视域下的中国网络流行语研究[D].吉首大学,2013.
[4]朱芸芝. 传播与文化视阈下的网络流行语[D].湖南师范大学,2012.
[5]王仕勇. 网络流行语概念及特征辨析[J].探索,2014,04:186-192.
[6]马婧. 网络流行语传播属性与价值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