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蜀学者刘咸炘的诗学思想
2017-10-24马旭
马 旭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23)
·巴蜀文史·
论巴蜀学者刘咸炘的诗学思想
马 旭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23)
刘咸 ;《诗系》;诗言志;诗学思想
一、《诗系》提出缘由
昆山顾宁人氏,独举志事,以祛时弊。山阳潘彦辅氏,继起言义,褒讥昔士,扶教别裁,斯一盛也。而顾未备论,潘只详唐。阳湖张翰风氏,专明比兴,以章情变。蕲州陈太初氏,发潜阐幽,比、兴益著。仁和谭仲修氏,宗张区潘,会通二说,以柔厚寄托为主,又一盛也。而未知大别,时伤泛爱。衡阳王而农氏,探本柔文,精研六代,宋后弊习,泛扫无遗。湘潭王任父氏,异世同道,备究三唐。其徒宋芸子氏申之,词格源流,粲然可睹,又一盛也。而农多过正之论,壬父无溯源之功。[4]1172
二、刘咸的诗学观
(一)致流别的风格论
(二)重诗言志的本质论
“诗言志”是中国传统诗论中探讨诗歌本质的论说,此说被称为中国诗论“开山之纲领”[23]。《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胃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24]这是尧命夔典乐之言,这里的“典乐”,既是指乐,同时也包括了诗歌和舞蹈。后来《礼记·乐记》对诗、乐、舞三者做了更具体的阐释:“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25]说明了诗、乐、舞都是人心质的体现,但各有不同的角度和方式。上古时代,诗、乐、舞三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论乐的内容其实就是论诗的内容。发展到了春秋时期,“诗言志”才成为了诗歌理论。张少康先生认为这种概念的提出是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26]。到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较普遍了。
(三)重诗之比兴的修辞手法
三、刘咸诗学渊源
《四库全书提要》评此书曰:“每品之首,各冠以序。(按何文焕本以三序移并居前,甚妄。其各序之故,说详后文。)皆妙达文理,可与《文心雕龙》并称。近时王士祯极论其品第之间,多所违失。然梁代迄今,邈瑜千祀,遗篇旧制,什九不存,未可以掇拾残文定当日全集之优劣。惟其论某人源出某人,若一一亲见其师承者,则不免附会耳。”[34]1271
五、小结
[2]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内篇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3:559.
[5]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二十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553.
[6]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006.
[9]王夫之,等撰.清诗话——姜斋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8.
[23]朱自清.朱自清说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
[24]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尚书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247.
[25]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3330.
[26]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8.
[32]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529,601.
[41]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卷十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110,94,226.
I207.22
A
1004-342(2017)05-41-08
2017-03-02
马 旭(1983-),女,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
(责任编辑刘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