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论邓小平文化建设的思想

2017-10-23冯国元

学习导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邓小平文化建设

冯国元

摘要:邓小平作为我们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关于文化建设的主要思路和理论观点。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了创造性、指导性和历史性的理论贡献,无论是从历史贡献还是史实角度都证明了这一时期是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的新起点。

关键词:邓小平 文化建设 “两个文明” 双百方针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过去的错误进行了拨乱反正,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倡导大力发展生产力,倡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倡导“两个文明”一起抓,只有这样才能开创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这一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一、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了批判与总结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文化产业领域的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其本质是革了文化的命。文革期间的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倒行逆施的行为,使得我国文化事业出现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到农场劳动,大量的文艺作品被封杀,仅留下八个“样板戏”,中国文化百花凋零,在破“四旧”的名义下,焚烧古典书籍和文物字画,践踏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得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遗产遭受浩劫。

邓小平是“文化大革命”的经历者和受害者。1973年邓小平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着手对“文化大革命”的问题进行整顿,指出:“当前,各方面都存在一个整顿的问题。”“要通过整顿,解决农村的问题, 解决工厂的问题, 解决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 解决各方面的问题”[1]。 1979年9月,叶剑英指出林彪、“四人帮”“打着文化革命的旗号,大规模地毁灭文化。他们在各个文化领域实行所谓的‘全面专政,取消了“双百”的方针,取消了人民的言论、出版、教学、研究、创作、表演的自由。他们借口‘反对封、资、修,鼓吹‘知识愈多愈反动的奇谈怪论,任意消灭历史文化遗产和破坏社会主义文化。他们的文化专制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倒退。1981年3月,邓小平也痛心地指出:“文化大革命”的“后果极其严重,直到现在还在发生影响。说‘文化大革命耽误了一代人,其实还不止一代。它使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泛滥,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2]“文化大革命”对当时该时期的人员造成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使得社会文明巨大倒退。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求:“对于文化大革命, 也应当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去看待, 适当的时候作为经验教训加以总结, 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认识,是必要的, 但是不应匆忙地进行。”[3]“文化大革命”促使人们思考弊端在哪里,教育我们要改革开放,邓小平曾说中国不仅领导层支持改革, 而且上上下下全国人民都要求改革。这要归功于‘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变成了全国人民的大课堂。中国有‘文化大革命和没有‘文化大革命不同, 所以我们不能只讲‘文化大革命的阴暗面, 它也有作用就是教育我们要改革开放,促进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路线、政策的制定实施。

二、提高文化工作者的地位,解除封建精神枷锁。

邓小平在开展文化工作时注重提高文化工作者的地位。邓小平对文化工作者地位的提高是从微观的军队文化文化事业的恢复到宏观社会的文化工作者地位的提高。

从微观角度分析。一方面指军队文化建设,军队文化建设的恢复是在抗战时期,邓小平曾经在军队建设中指出“要同一切轻视文化工作的倾向作斗争,并应克服文化工作不大众化的倾向。要经常鼓励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热忱,大大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文化运动普及到连队中去,深入到群众中去,真正做到大众化。”[4]这极大的改善了军队文化建设固有的局面。另一方面是指在文化事业中的恢复。“文化大革命”中文化事业遭到了严重的摧残,文化工作者被诬蔑为“臭老九”的,使得文化工作者地位地下,没有尊严。邓小平以极大的政治勇气批判“两个凡是”,彻底否定了“两个估计”[5]。这些政策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大恢复发展了我国的文化事业,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从宏观角度分析。在政治地位对文化工作者进行平反,邓小平为知识分子平反冤假错案,“脱帽加冕”,明确提出广大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文艺工作者理应受到党和人民的信赖、爱护和尊敬。在经济地位提高文化工作者地位,邓小平要求无论怎么困难,也要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强调这是整个国家的重大政策问题,在国际上都有影响。在社会地位上,邓小平提出要恢复知识分子的专业职称,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臭老九”提到第一。

三、恢复并执行毛泽东提出的“双百”的方针

“双百方针”从毛泽东开始的艰难探索到邓小平手中的花开结果。邓小平在反右斗争刚结束时就表达出来了“双百”方针能够得到贯彻执行的意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6],要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坚持“双百”方针,要给予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足够的尊重,要提倡不同学术观点和艺术流派的进行积极的争鸣和切磋,也提倡提出健康合理的文艺批评。1979年邓小平在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祝词“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7]这从根本上继续解放了文艺工作者的思想,使文艺工作者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邓小平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要求,他说:“文艺这种复杂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8]邓小平也一再指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要面向人民大众。这些文化思想代表着特殊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是对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的新发展。

四、提出了建设“两个文明”的思想

从生产力的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的三要素来解释“两个文明”的建设。一方面从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来看社会主义发展的物质文明,“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本身就是物的资料,只有物质资料的丰富,才能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在“文革”期间,一提到物质生产,就唯生产论,人人谈富色变,越穷越光荣,使国民经济遭到了空前的破坏,邓小平曾说“虽然我们在搞社会主义,事实上不够格”[9],所以我们要高度发展物质文明。邓小平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也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0]另一方面从劳动者的角度进行分析,劳动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劳动者的劳动能力需要科学知识和文化的积累。叶剑英曾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命题,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1]当时的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最终实现的共同富裕,同样需要个高度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前提和基础。“两个文明”一起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方略,“两个文明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同志逝世20年,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邓小平的文化理论仍然具有研究价值,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重温邓小平时代的文化建设思想,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2][4][5][6][7][10]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5.302-303.27-28.66.167.210.208.

[3][1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1.218.

[8]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戏曲工作文献资料汇编》(内部资料),第503—505页.

[9]邓小平大辞典[M].北京:紅旗出版社,1994:298.endprint

猜你喜欢

邓小平文化建设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邓小平承认:林彪比他更能理解毛泽东的意图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