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实证研究

2017-10-23刘伟坤何翕如胡悦琪

时代金融 2017年27期
关键词:高管薪酬盈余管理

刘伟坤+何翕如+胡悦琪

【摘要】以2014~2015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显性薪酬和隐性薪酬两个视角深入探究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发现,显性薪酬的重要组成成分货币薪酬和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均显著正相关,即货币薪酬和股权激励会诱发高管进行盈余管理活动;在职消费能够减少高管盈余管理行为;在职消费与盈余管理存在U型相关。

【关键词】高管薪酬 在职消费 盈余管理

一、引言

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是国内外经济管理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课题之一,公司制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公司所有者委托高管经营公司,与高管订立以会计利润为基础的薪酬契约,以此激励和约束公司高管。薪酬契约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连结公司所有者与公司高管之间的利益,减少代理成本,但由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相应的监督体制存在不完善之处,公司高管仍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公司的监督成本高追求自身利益,为取得相应的薪酬奖励而进行盈余管理,损害公司所有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为深入探究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两者因果关系,本文以2014年至2015年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对高管货币薪酬、持股比例、在职消费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以期获得高管薪酬和盈余管理两者内在联系的经验证据。

二、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高管薪酬和盈余管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薪酬与盈余管理的关系。Healy(1985)通过研究发现,公司管理人员为达到薪酬契约的业绩考核要求,取得相应薪酬奖励,会对会计盈余与奖金计划进行权衡比较,向上或向下调节会计利润以最大化其预期红利。Defond(1994)研究发现,公司通过采取改变会计估计、会计政策或调整应计项目等措施在违反债务契约的前一年提高了利润从而避免违约以获得相应薪酬。

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Himmelberg等(1999),Core和Guay(1999)的研究结果表明高管持股与企业价值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即股权激励能有效减少盈余管理行为,并改善公司业绩、提高公司价值。Bartov(2004)发现公司高管在行权前后,公司的经营业绩会发生明显变化,这表明在高管在行权时很可能会进行盈余管理以获取更多的股权收益。Bums(2004)以美国224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股权激励将会提升高管进行盈余管理的概率。

在职消费和盈余管理的关系。RaghuramandJulie(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职消费对高管有正向激励作用并能提高其工作绩效,在职消费让高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效治理公司。

国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于近十年,迄今也取得不少研究成果。其中对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研究主要是从货币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的角度进行研究。李延熙等(2007)认为货币薪酬是我国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的一大诱因,且两者在统计学上呈现显著正相关。王克敏(2007)通过应用LISREE模型深入分析高管报酬与盈余管理的行为相关系,发现高管报酬与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戴云(2010)研究发现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即高管有为提高自身薪酬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对于在职消费的研究,国内研究较少。罗劲博(2013)对A股上市公司的分析发现,企业在职消费水平与高管实施盈余管理可能性的正相关关系。刘新民(2014)通过对创始高管团队这一特殊的高管团体研究发现,创始高管团队的货币薪酬等显性薪酬、在职消费等隐性薪酬均真实盈余管理存在着U型曲线关系。

综上所述,国外对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的研究较早且较为成熟,而国内对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货币、股权等显性薪酬,对于在职消费等隐性薪酬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现有研究为基础,以2014~2015年的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从显性薪酬和隐性薪酬等不同薪酬激励形式深入探究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丰富了我国在盈余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货币薪酬与盈余管理

现代公司制两权分离,公司所有者与公司高管订立薪酬契约,以激励高管朝着有利于自己利益的方向经营,增加公司的价值。公司高管能否取得货币薪酬与其能否达到考核标准直接挂钩。拥有绝对信息优势的高管,作为理性经济人,当其所付出的劳务代价与取得薪酬回报不对等时,自然而然会进行盈余管理提高公司业绩以达到薪酬契约考核标准,取得更高的薪酬奖励。Watts等(1986)研究指出,高管货币薪酬是诱导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之一,公司高管为获取个人经济利益,增加其报酬的现值,存在着提前确认未来盈余的倾向。为此,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货币薪酬与公司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

(二)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

公司所有者给予高管一定的股权以使高管的短期收益与公司长期价值相结合。股权激励的权益收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短期的良好业绩。随着公司高管的持股比例越来越多,高管由原来“遵守报酬游戏的规则”转变为“制定游戏的规则”,利用控制权的优势,其更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活动以攫取控制权收益。雷光勇(2005)指出,由于资本市场“功能锁定”现象的存在,会计盈余和股票价格之前的增量相关关系完全有可能誘发公司高管操纵会计盈余,以满足自身效用。因此,提出本文的假设2。

假设2:股权激励与公司盈余管理显著相关。

(三)在职消费与盈余管理

当在职消费等隐性收入水平较低时,高管会采取增加盈余管理活动,改善公司当期会计利润以达到薪酬契约考核的标准,获取相应的显性薪酬收入作为在职消费等隐性收入不足的弥补。当在职消费等隐性收入与高管预期相符时,公司高管对在职消费等隐性收入的心里需求充分得到满足,再进行盈余管理所付出的单位成本与高管薪酬的增加所带来的效用存在不对称性,高管减少盈余管理活动。当在职消费处于较高水平时,高管拥有更多的资本去“协调”与内外部监督者的关系,纵使监管者对其进行盈余管理活动。因此,提出本文假设3。endprint

假设3:在职消费与公司的盈余管理存在先递减后递增的U型相关关系。

四、模型与变量设计

(一)盈余管理的计量

本文拟采用Jones模型来计量公司高管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借鉴Subramanyam(1996)和魏涛、陆正飞(2007)以及戴云等(2010)研究方法,将年末资产替代年初总资产以保持指标之间的可比性,同时将经营现金流量对应计利润的影响纳入模型中,盈余管理计量指标计算步骤如下。

1.计算非可控应计利润。

其中,公式(2)中TAit是公司i第t年的总体应计利润总额,由净利润减去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计算而来。

3.计算可控应计利润和应计盈余管理。

其中,公式(3)和(4)中,DAit为可控应计利润总额,EM为应计盈余管理,将DAit/Ait作为衡量应计盈余管理的指标。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4~2015年沪深两市A股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做以下数据处理:一是剔除2014年度或2015年度首次公开上市的公司;二是剔除2014、2015年度内ST、*ST、S*ST、SST、PT公司;三是剔除研究所需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最终确定总体研究样本数为2125家,所有数据来源于同花顺数据库,使用的统计软件Excel2007、SAS9.2。

(三)回归模型

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本文针对研究假设构建以下模型:

模型一:

模型一用于验证假设1、2,模型二用于验证假设3。其中,盈余管理(EM)为被解释变量。高管薪酬(Sal)、在职消费(Perk)、高管持股(Stock)为解释变量,Sal为金额最高的前三名高管报酬总额的平均数,再取对数,Perk为管理费用除以营业收入,Stock为高管年末持股总数除以公司总股本,资产负债率(Lev)、公司规模(Ass)、公司成长性(TbinQ)、上市时间(Year)为控制变量,前三者分别由年末总负债除以年末总资产、公司年末总资产的对数值、净资产市值除以账面价值计算而来,Year为公司上市后第1年取“0”,第2年取“1”,以此类推。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表1可知,盈余管理的均值为0.03762,小于中位数0.03841,表明超过一半的上市公司高管进行了盈余管理活动;高管货币薪酬最大值为6.8791,最小值为1.4586,说明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货币薪酬水平差异较大,其均值与中位数相差不大,表明有将近一半的公司高管薪酬是在平均水平以下;高管持股平均值为0.1669,表明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比率较低,股权激励有限;在职消费最大值为2.0455,最小值为0.0019,表明公司高管之间在职消费水平差异较大。

由表2Pearson相关关系表可知盈余管理与解释变量高管薪酬、高管持股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正相关,盈余管理与在职消费显著负相关。解释变量高管薪酬和高管持股显著负相关。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情况的存在对模型产生影响,本文对各个模型中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方差膨胀因子检验,发现其VIF值均在1~5之间,远小于10,即多重共线性不会对模型产生严重的影响。

(三)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模型一回归结果可以得知,盈余管理与高管货币薪酬估计系数为正,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即公司盈余管理随高管货币薪酬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验证了假设1;公司盈余管理与高管持股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假设2得以验证;在模型一中,盈余管理与在职消费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一定程度的在職消费的增加能够减少公司高管的盈余管理活动,而在模型二中,盈余管理与在职消费的二次项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当在职消费超过一定的范围时,随着在职消费的提升,高管进行盈余管理活动也显著增加,由此而知,盈余管理与在职消费存在显著的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关系,假设3得以验证。此外,在四个模型中,盈余管理与控制变量公司规模、公司成长性正相关,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且均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与其他研究不同,本文在研究高管薪酬对盈余管理的因果关系的同时纳入了作为隐性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在职消费为解释变量,具有一定的意义。经过上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货币薪酬和股权收益能够诱发高管进行盈余管理活动;在职消费能够减少高管盈余管理行为;在职消费与盈余管理存在U型相关。

针对本文的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优化高管薪酬结构。货币和股权等显性薪酬激励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薪酬激励主要形式,较为单一。将货币薪酬与一定范围内在职消费等隐性薪酬结合,既有利于充分发挥薪酬激励作用又有利于降低高管盈余管理的动机。第二,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制度的建设。应计盈余管理活动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提供了一定的可选择空间。健全信息披露监管制度,规范信息披露行为,有利于减少高管进行盈余管理活动。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综合评价体系。除了对以会计利润为基础财务指标进行考核外,纳入一些非财务指标如顾客满意度、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等,科学客观的评价高管经营管理活动。

参考文献

[1]Healy,P.M.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 on Accounting Decision.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5,4.

[2]DeFond M.L,Jiambalvo J. Debt covenant violation and manipulation of accrual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4,17(1):145_176.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管薪酬盈余管理
公司治理视角下国有垄断企业高管薪酬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