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2017-10-23管昌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由于政策、区位等方面的因素,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旨在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变迁的基础上,分析差距成因,并提出协调区域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改革开放 区域经济 差距
一、1978年~2015年间区域经济差异变迁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但是,地区经济并不是均衡发展的,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而东部地区的发展则相对迅速,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格局。
数据来源:根据各省统计年鉴整理。
上图展示了1978年至2015年间,各地区产值占全国GDP的比重变化情况。由图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产值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产值比重基本持平,而东北地区产值比重则明显呈下降趋势。
从具体产值角度而言,1978年,东部、东北、中部、西部[1]的地区产值分别为1514.35亿元、485.98亿元、749.86亿元、725.93亿元;而到了2015年,四大地区产值则分别变为372982.67亿元、57815.82亿元、146950.46亿元、145018.92亿元。稍做计算可以发现,从改革开放以来的37年间,东部与东北、中部、西部的地区产值差距分别扩大了306倍、296倍、298倍。
上述分析表明,四大地区之间不仅绝对差距在扩大,而且相对差距也在扩大。
二、原因分析
经济增长是一个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小到居民的生活习惯,大到政府的经济政策,无一不对经济增长产生着影响。
(一)经济政策因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由于东部地区工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发达,教育水平和劳工素质相对较高,可以降低开发成本,因而,获得了率先发展的机会。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充分发挥优越条件,率先搞好经济。1980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成立经济特区,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随后,又相继开辟了大连、天津、青岛等沿海城市,使得对外开放不断向内陆推进。1999年,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从开辟沿海经济特区到“西部大开发”,整整间隔了20年。这种梯度推进的改革开放政策,一方面使东部地区得以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二)人力资源因素
东部地区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好的就业机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更愿意留在大城市,鲜有投身偏远地区建设的志向。而偏远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即便培养出了人才,也难遏制“孔雀东南飞”的趋势。国家卫计委的统计表明,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持续增长,主要趋势便是从内陆地区向东部沿海一带流动。而且,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年轻人口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
根据古典经济理论,人口数量提高将促进经济增长,继而提供更多工作岗位,使得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形成良性循环。而在当今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紧缺的情况下,东部沿海地区吸收了中西部的优质劳动力,必然会导致经济差距越拉越大。
(三)区位地形因素
中西部地区多高山丘陵,地形崎岖,交通条件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而东部地区多为平原,地形平坦,水系发达,陆路交通和水上交通都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交通条件之间的差异将会造成运输成本上的差异。运输成本越低,则越有利于要素流动。中西部地區由于运输成本相对较高,因而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效率都低于东部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区域经济间的差距。
三、平衡区域经济差异的建议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差距过大将会影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而平衡区域经济差距、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则有利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一)中央政策扶持
中西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吸引社会投资的能力也落后于东部地区,因此,中央政府应给予投资优惠、税收减免等制度优势,促使更多企业投资于中西部,拉动中西部经济增长,为这些地区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另外,政府应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鼓励各地区结合自身优势,发展优势产业。
(二)重视中西部人力资源的开发
人才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当前中西部地区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对此,中央政府应重视对中西部地区的人才支持,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中西部的建设当中;同时,地方政府也应重视人才引进,为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既要能留得住人才,又要能使人才自身取得进步。
(三)地方政府转变思路,主动谋求发展
地方政府一方面要向中央争取政策扶持,另一方面,也要主动谋求发展。针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问题,地方政府可以积极调动社会资本参与进来,整合多方资源,共同完善道路、桥梁、机场、车站、通讯等基础设施,达到“西两拨千金”的效果。针对人才紧缺问题,地方政府应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发展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在内的多种教育形式,形成多元化的人才体系,等等。总之,只有解决好这些关乎发展潜力的大问题,区域经济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注释
{1}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海南、广东共10个省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共3个省份;中部地区包括河南、江西、山西、安徽、湖南、湖北共6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四川、重庆、陕西、青海、西藏、贵州、云南、广西共12个省份。
参考文献
[1]陈自飘.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战略选择[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6(17):28-29.
[2]周兴茂,肖英.从“梯度推进”到“点区辐射”——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变迁[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4):5-10.
作者简介:管昌臻(1992-),男,汉族,山东临沂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经济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