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讯盈科私有化与最后通牒博弈
2017-10-23文家杰
文家杰
2008年,电讯盈科(00008.hk)的大股东盈科拓展及中国网通提出私有化计划,遭小股东反对。虽然后来股东大会通过了私有化计划,因闹出「种票」疑云,结果遭香港证监会入禀法院反对,最终高等法院上诉庭否决私有化计划。问题是,大股东提出的私有化作价相对当时股份的市价非常吸引,为甚么小股东仍大力反对?这可以用最后通牒博弈理解。
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是实验博弈论的重要研究范围,以下是一个典型:实验者提供一百元,有两受试者,一方要决定如何与对方分掉这一百元,由零元至一百元也可。如果对方接受他提出的分配比例,则双方接此比例把钱拿走;如果对方不接受,则双方一分钱也拿不到。显然,有钱拿走比没钱拿走好,但负责决定分配比例的,亦会认为自己占的比例越大越好。究竟要分多少给对方,才可令他占的比例最大,而又不致被对方拒绝以致拉倒?
按分析性的博弈论(Analytical Game Theory)推论,如果是一次过博弈,决定分配比例的一方估计对方将理性地认为有钱比没有好,就算只获分配很少(例如一分钱),对方都会欣然接受(注一)。因此,他会将少之又少、但大于零的金额分给对方。如果不是一次过博弈,而是重复博弈,他的决定也会一样。假如博弈分为两回合(即含子博弈(Sub-game))、双方轮流决定分配比例,他当然想把这一百元据为己有,但不可能,因为对手会拒绝。究竟他分多少给对手,既可令对手接受,而自已得到最多?无论谁先做决定,都会预期在下一回合遭亏待,结果两个回合负责决定的都只给一分钱另一方,而另一方亦会理性地接受。这结果可一般化至无限次重复博弈(注二)。
最后通牒博弈是研究谈判的常用工具。后来有人想到把这些博弈拿进实验室,实验结果跟分析结论大异其趣:大部份最后通牒博弈实验的平均分配比例介乎40%至50%,极端比例(如一分钱)不多见,且绝大部份被拒绝。
电讯盈科私有化事件,俨如最后通牒博弈的天然实验。电讯盈科(00008.hk)大股东提出以某个价钱购回小股东的股权,事成后电讯盈科将向大股东派发现金股息,金额足与购回股权的开支相抵,且有盈余。据香港公司法,计划成败除了看股数(这是大股东的优势),还得有足够小股东赞成才行。面前是电讯盈科的股权,大股东提出一个分配比例(私有化作价和大股东的特别股息),小股东接受便拿钱、不接受便拉倒。这是不折不扣的「最后通牒博弈」。
大股东公布私有化计划细节前,电盈股份先行在香港交易所停牌,停牌前受股价为港币$2.9。电讯盈科大股东建议的私有化为每股作价$4.5,不至于给小股东一分钱换回股权,但没有给足应有价值。(当然,估值这回事,见仁见智。)有说电讯盈科的值估介乎即约每股$4.8至$6,无怪乎这私有化计划经多番折滕,才在股东大会通过,却惹起「种票疑云」:股东大会前有大量只持有一手的新股东,同是来自其中一大股东旗下的公司。
由于正向选择(Self Selection),出席股东大会的小股东十居其九对私有化非常有意见,要得到他们75%的票(按出席人数算)殊不容易。为何反对私有化?报章记者访问一些小股东,他们这样说:「好听的说是私有化,难听的说是掠夺财产!」「钱全给骗了,买入电讯盈科后我心情很坏,还欠下一身债,要把房卖掉……我本人买了30万股,怎知股价年年跌、月月跌……跌到五元也不值。总之有买电讯盈科的,都是走恶运。」他们感觉被对手不公平对待,不会太好受。
调整历次股份分拆、重组,电讯盈科的股价曾高达130多港元。若在历史高位买入,至2008年,亏损达95%。卖与不卖,财务上分别不大,但气上心头,所以反对私有化。有人认为电讯盈科只要仍是上市公司,股价还是有望追回一点跌幅。若私有化成功,等于这翻身的希望也失去。怨愤之情,馨竹难书。
按理性计算,不應计算历史成本,因已成过去。已损失九成资金,止蚀离场、取回余额,相对于望穿秋水、奢望能追回部份股价损失,应是上算。以每股$3计,电讯盈科的股价要重上历史高位,要升逾40倍!理论上,历史成本不是成本。损失了的$125或$126只在「心灵账目」(Mental Account)有意义。只是,人类并不如分析性博弈论者所假设完全理性。
注一:「只给一分钱」是「纳殊均衡」(Nash Equilibrium):双方的策略(给多少、接受不接受提议)都是对应对方策略的最佳反应。
注二:在两回合轮流做庄的「最后通牒博弈」,「只给一分钱」是「子博弈完美均衡」(Sub-game Perfect Equilibrium)。其实,无论多少回合,「只给一分钱」都是「子博弈完美均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