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文言文问题法教学有效性研究

2017-10-23李亚平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9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文言文

【摘 要】 针对中学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应采用问题法教学方式,巧妙设问,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设问策略是:于字词间设问,激发兴趣,拓展知识;于表情达意之精微处设问,体悟微妙之情感;于对比鉴赏中设问,探文之精妙;于质疑探究处设问,触发学生潜在创造力。

【关键词】 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问题法教学;有效性

一、研究背景

文言文是汉语言的瑰宝,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精华,同时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起点。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文言文在发扬传统文化这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再者,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科书,必修一到必修五辑录十七篇文言文,选修先秦诸子散文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高考中占很大的比重,就这些方面来讲文言文无疑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和领悟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实践中学生平时学习文言文用时最多,花工夫最大,可考试时出错最多得分率最低的仍是文言文,可见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之低。即便这样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丝毫没有降低。由此可见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仍是文言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思想保守,观念陈旧,不敢大胆放手;教学方法死板,课堂缺乏丰富性;教学模式单一,无论什么文体都是千篇一律的程式化,不管文章内容的深浅难易都是统一的填鸭式教学,课堂缺少智慧和灵性。基于以上情况我们研究的着力点就在于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性;鼓励教师敢于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改变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努力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到极致。使得文言文教學的效率得到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教与学的现状

文言文是我们民族的文物,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之所在,通过多年的一线教学以及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观察和了解,在文言文教与学方面也看到有一些令人值得欣慰的。首先师生能认知到文言文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就文言文的教与学在思想上很重视,愿意花最多的时间,下最大的功夫。其次长时间的刻苦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文言常识和文化知识,积累了一点阅读的经验,虽然理解文言文很艰难,虽然很难达到读懂文言文的精致,但也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其精髓打下一点基础。

长时间的伏案苦学有一点小小的收获,但要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还差之甚远,为了使我们的教与学有大的进步与改进,我们还需要从诸多方面寻找问题。

1、忽视大纲,注重应试教育,教学内容的重点有偏颇

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把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高三更是把文言文的复习放在首要位置,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能够诵读课文、记住注释、能译文及会默写上,忽视了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教学就自然变成简单化的应试教育,天长日久把本来内蕴丰富妙趣横生的文言文教的枯燥单调味同嚼蜡,老师越来越不会教,学生越来越厌学,与大纲的要求背道而行,教学效果十分不好。

2、课堂方法千篇一律,老师咬文嚼字,学生昏昏欲睡

不少高中语文教师认为,让学生学好文言文,就是“讲透”课本中的字词句含义及用法,就算是完成了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实现了文言文教学的目标。课堂教学或采取碰上什么讲什么以课文讲解为核心的串讲法,或教授系统的文言文知识,以古汉语知识为线索的讲解法,或以直译为主,对照原文一句句翻译的翻译法,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师的导向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无从体现,违背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结果教与学成了两层皮,教学效果寥寥。

3、学生学习被动,毫无兴趣可言

对于一些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来讲之所以还学文言文,是因为高考文言文占相当大的比重,为此学生只注重学习划定的那些基本篇目,了解的只是重点实虚词、文言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知识,至于文言文真正的文化内涵及精神意蕴却没掌握,阅读课外文言文书籍更是不可能。但更多的学生基础差,面对文言文有畏惧心理,对文言文避而远之,加上文言文艰涩难懂,学习积极性不高,劲头不足,兴趣不浓,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在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抑或是老师与学生的配合,抑或其他都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导致教学效率不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不断努力,细心观察,精心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和切合实际的办法。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巧妙设问

经过一番研究,高中文言文教学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主导作用的缺失,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教师的主导意识不强,缺乏明确导向;教学目标模糊,在对学生的引导上未能有效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教材的处理上未能体现对教材的再创造,总之教师缺乏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握。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从教师巧妙的提问上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一个恰到好处的提问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在课堂上,也能让死板的课堂活跃起来,也能将文本内容深入化,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既收获到学习语文的愉悦又获得丰富的知识,何乐不为呢!

1、于字词间设问,激发兴趣,拓展知识

文言文中有些字词内蕴丰富很值得师生仔细推敲,以便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质疑,进而明辨思想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项脊轩志》中“借书满架”的“借”字,教参中简单地将其解释成“借来”。教学中大多数师生不会注意这个细节,教师一般情况下也是一笔带过。其实这个“借”字还大有文章。此处设置一问题:联系前后文以及生活经验,谈谈“借”能体现哪些内容?甲学生说为什么借来的书不可以呢?从前文可以看出他家里比较穷,百年老屋还在翻修使用。何况书非借不能读也!乙同学说借来的书不能老是不还啊,否则就是品质问题了。丙学生说作者太喜欢这些书了,读得忘我没有还也有可能啊。丁学生说这个人不一定很有学问,只是借来书充充门面,就像现在不是也有很多人买了不少书放在书房里不看的吗?戊学生则认为不能理解成“借来”,应该是作者自己的书,说“借”可能是谦虚的说法。于是我让他们课后查资料自己解决。查资料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学生赞同这个观点:文言文里面“借”和“藉”是通假关系,文言文里面“狼藉”就是错乱不整齐的意思,所以这里应该是指书很多,堆放得很凌乱。在此基础上我作了补充: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就写作“积书满架”,“积”是积累、聚积的意思,这里可理解成积累的书摆满书架。由此我们不难判断,“借书满架”可能为流传之误。毕竟归有光的祖父曾经做过大官,属于书香门第,藏书应该不少。可见,通过对这一字的质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有效地调动了起来。endprint

2、于表情达意之精微处设问,体悟微妙之情感

古人写文章言辞洗炼,情感精妙。在看似简单的言辞间,在不经意之处,渗透自然而又深沉的情感。我们只有精心的琢磨才能得以发现,领悟到作者高妙的艺术手法。《项脊轩志》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中,“手”字不可小觑,它意蕴丰富,感情饱满。于是在此处引出一个问题:这棵枇杷树是我亲手种的还是妻子亲手种的?这时候讨论开始,课堂热闹起来。看法一学生想当然地认为是作者亲手种的,是在妻子死后用以纪念的。看法二也有可能是妻子种的,是为了美化庭院,种了之后才病重去世的。双方针锋相对,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我进一步追问:哪种观点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一种观点认为,作者对爱妻的逝世,情深难当,因而种树怀人,每每看到此树就能想起妻子,树越来越繁茂,而思念之情却越久越浓厚。第二种观点认为,妻子死之年种下的这棵树随着岁月的流逝长得枝繁叶茂,使作者忍不住“睹物思人”;另外,无法预测的妻子的病逝可以令人产生一种世事变幻、人生无常的沧桑之感,这更符合作者因家道衰落、人事更替而心生感伤的悲凉心境。可见,树不管是谁亲手种的,效果都是触景生情!一个提问,一个亲手所为,一棵长势茂盛的枇杷树,却引来这么丰富的关于感情的讨论,牵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于热烈的讨论中让学生轻松掌握抒情手法的特点,体悟作者驾驭语言的技艺,感受文言文的丰富性,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于对比鉴赏中设问,探文之精妙

以保护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为宗旨,在文言文学习中运用一些对比性素材来进行鉴赏,提高学生的比较鉴赏能力,从而探究出语言的妙处。必修教材的《赤壁赋》其中第一、二自然段可采用与现代文比较阅读进行。在比较中去讨论,争辩,论证自己的意见。具体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文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通过朗读去品味文章音乐美、形象美、情感美、意蕴美、形式美等各种美的表现,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这样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才会提高,学生才会感觉到学与不学是不一样的。

4、于质疑探究处设问,触发学生潜在创造力

教师通过提问题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而且好的提问还可以触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因为问题设置的巧妙,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引导而在学习过程中生成新的问题,在对新问题的研究、挖掘和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的思考,自然思维就得以拓展,创造能力得以提升。这样,问题教学就会突破文本提升一个新的高度,语文教学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苏轼的《赤壁赋》中开头写到乐情,一段萧声后转喜为悲情;主客间的问答后,又回很自然地回归到乐情。当学生理解到作者情感的变化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前后的乐情是否一样?学生对乐的原因的探究之后,通过讨论分析,自然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前一种喜乐是湖光山水之乐,后一种开怀是人生达观之乐。通过这样的巧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将学生从享受自然风光之喜乐帶领到体会积极乐观人生态度之喜乐上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而恰当的设问,可引发学生浓厚思维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可促进师生彼此的思考,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师生交流的质量,从而改进教学。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能随意为之,所以提问需要注意几点:提出清晰和恰当的问题;有效跟进学生提出问题;使用多样的问题类型和问题层次;提出并重新引导到那些促进学习的问题;用问题激发和引导讨论;以回答问题来连接学习活动。

四、结语

以上是笔者在致力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一点个人实践,在努力践行这一结果的时间里,文言文课堂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许多在课堂上没反应的学生已经渐渐的加入到课堂的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肯动脑筋的学生多起来了,课堂效率明显提高。当然“教无定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还将继续探究更有效的教法,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提供空间和机会,从而实现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玉领. 构建高中文言文教学与现实的联系.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07.

[2] 唐月梅.新课改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05.

【作者简介】

李亚平(1977-)女,陕西渭南人,任职于渭南市临渭区陇海中学,中学语文一级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文言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阅读专练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彝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和策略
对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