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自信”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017-10-23韩艳慧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9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

本文为2016年度甘肃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课题研究项目《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编号:XCSXY201617)阶段性成果

【摘 要】 文章在分析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重要意义和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四个自信”教育全员参与、常态化保障机制及教育者主体责任机制,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增强教育者的“四个自信”、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等途径,确保“四个自信”教育真正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关键词】 “四个自信”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在全党全国人民中深入开展“四个自信”教育,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路径和保障。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当然也是“四个自信”教育的重要对象。重视“四个自信”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于真正实现“四个自信”教育融入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四个自信”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育才造士,为国之本”,“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加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使命所在。

“四个自信”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西方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及正确思想观念的冲击和侵蚀;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及根本任务—正确的“三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基本素质教育)的实现。

开展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推进“四个自信”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对于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坚定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四个自信”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

“四个自信”提出后,各高校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了对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教育的制度化常态化、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1、高校对开展“四个自信”教育的顶层设计欠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经过90多年的孜孜不倦、苦苦探索而建立的自信。这种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之魂,一定意义上直接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未来,决定着13多亿中国人的前途命运。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形成发展缺乏深刻的理论认知,必然不会有源自内心的充分自信,那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会落空。所以,加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正确认识“四个自信”教育的重要性和长期性,是高校刻不容缓的育人使命。但高校对开展“四个自信”教育缺乏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因此,应尽快研究建立校党委书记领导下的一整套教育教学保障机制,自上而下、落实责任、全面展开,定期查巡,确保“四个自信”教育常态化、高效化和制度化。

2、“四个自信”教育重视度不够、教育渠道单一化

“四个自信”提出后,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推进“四个自信”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在实践中,对“四个自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重视度不高,没有把此项工作上升到学校头等大事去抓,对中央文件精神的落实和贯彻存在着工作任务形式化、短期性重视。在调查中发现,各高校普遍把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仅仅作为一项教学任务分配到二级学院中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由各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教学来完成。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使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渠道单一化、任务化,不能达到真正的全方位育人效果。

3、教育者本身对“四个自信”教育缺乏深刻认知

对大学生开展“四个自信”教育,首先要求每一位教育者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有深入的学习和领会,发自内心地坚定“四个自信”,才可能有底气和热情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理论阐释和实践宣传。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对马克思主义假懂假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有质疑、对中国文化不热爱,整日埋头所谓“高大上”的专业研究、崇拜西方民主制度、文化思想的教育者,是否能承担起对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教育?所以,各高校必须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培训班,补上教育者在“四个自信”教育方面的短板,才能更好地引导教育者对大学生自觉自愿的开展“四个自信”教育。

三、“四个自信”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

“四个自信”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其融入的常态化和制度化,需建立“四个自信”教育的一套有效保障机制。

1、建立“四个自信”教育全员参与保障机制

要把加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作为高校每一位领导干部、教职员工的职责和任务。首先,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教职员工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学习和朗读经典作家的著作和相关文献资料、中共党史及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建设历程,成为“四个自信”的坚定信仰者,这样才有底气、有力量、有激情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其次,在开展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活动中,高校的所有教职员工应不分职务、职称、级别高低,都要积极主动参与,把“四个自信”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四个自信”教育的良好氛围充盈整个校园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构建起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的立德树人环境。endprint

2、建立“四个自信”教育常态化保障机制

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教育不是短期、阶段性教育,需要高校建立相应的保障機制,使其实现教育的常态化。因此,这项工作高校要特别重视,不仅要在教育教学的宏观安排上做好顶层设计,还要从具体而微的教育教学环节、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实践任务、经费拨付、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有效保障,确保“四个自信”教育状态长期化,教育内容丰富化,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效果明显化。

3、建立“四个自信”教育者的主体责任机制

开展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不是喊喊口号、走走过程,搞搞形式,而是要落实好教育者的主体责任机制,把“四个自信”教育落实到每一位教育者、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每一个课堂、落实到校园文化活动、学校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建立定期检查、回访制度,对不负责的教育者进行批评教育,确保每一位教育者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自觉成为“四个自信”教育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为培育大学生“四个自信”树起学的榜样和做的标杆。

四、“四个自信”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大学的使命在于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当前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加强“四个自信”教育,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已是必然。

1、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实现“四个自信”教育完全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对大学生开展“四个自信”教育,是高校所有教职员工的集体职责,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在育人中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融入、渗透。全方位的教育,意味着在“四个自信”教育中我们既要重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系统、全面、深入的向大学生教授“四个自信”的相关理论内容,同时也要重视课堂外教育,把“四个自信”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社团活动、网络教育、家庭和社会实践教育中,通过大学生社团活动,构建校园网络文化教育平台、家校通服务平台,节假日暑寒假实践活动,把“四个自信”教育融入到各个层面,渗透到大学生活动的每一个空间。全过程的教育,就要把“四个自信”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所接受的全部教学环节中。从大学生入校开始的入学教育、国防安全教育、日常学习生活教育,到毕业时的就业指导教育,都积极融入渗透“四个自信”教育内容,使其发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功效,成为培养大学生“四个自信”不可或缺的有益补充。

2、通过增强教育者的“四个自信”,确保“四个自信”教育真正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对大学生开展“四个自信”教育,首先要保证每一位教育者自己坚定“四个自信”,特别是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教育者更是要具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懂真信真学真教的定力。正如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作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必须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深入的研究学习,对人类历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有科学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对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充满自信和期待,才能把理论认知和思想文化层面的自信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信心、动力和激情,才能做好对大学生进行“四个自信”教育的工作。因此,高校需要不断地加强每一位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学习,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政治素养,提升工作能力,真正发挥出思想育人的功效。

3、通过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推动“四个自信”教育深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我党的重要理论创新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新发展。“四个自信”教育的深入开展,课堂理论教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实现学生对“四个自信”的情感接受、价值认同和思想内化,传统的满堂灌“我只管讲,你只管听”的教学模式效果已大打折扣。适应新形势,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探索改革教育教学形式和方法,是“四个自信”教育得到高效落实,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必然选择。在具体的教育形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中注重实现“三结合”:全面教育和专题教育相结合、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说理教育和体悟教育相结合。通过这样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使高校“四个自信”教育真正深度、全面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16-12-08.

[3]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8.

【作者简介】

韩艳慧(1973-)女,甘肃庆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初探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