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农户视角的海南民营胶园林下经济调查研究

2017-10-23何长辉莫业勇杨琳符莉刘锐金

热带农业科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林下经济

何长辉+莫业勇+杨琳+符莉+刘锐金

摘 要 林下经济被认为是“以短养长”,提高林农收入的有效选择。橡胶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发展林下经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单一作物收入低。通过对海南儋州、白沙、屯昌、琼中、琼海、万宁、澄迈等7个市县261个农户调查发现,橡胶林下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农户对林下经济及其模式普遍缺乏清晰认知;本文分析影响农户认知和制约发展林下经济的因素,并據此提出发展海南民营橡胶林下经济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 林下经济 ;全周期间作 ;橡胶种植户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7.09.017

Economic Survey of Rubber-based Farming in Farmer's Rubber Plantations

in Hainan

HE Changhui MO Yeyong YANG Lin FU Li LIU Ruijin

(Rubber Research Institute, CATAS, Danzhou, Hainan 571737)

Abstract Rubber-based farming was considered to be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income of smallholders from planting short-duration crops to support perennial crops. With rubber prices continuing to slump, rubber-based farming can make up for the low income to some extent from rubber tree. The survey of 261 smallholders from Danzhou, Baisha, Tunchang, Qiongzhong, Qionghai, Wanning, Chengmai in Hainan showed that rubber-based farming was very weak in the rubber smallholdings and that the farmers were not clearly aware of rubber-based farming and its patterns. The factors affecting farmers' awareness and the constraints of rubber-based farming were analyzed, based on which some suggestions were made of rubber-based farming for rubber farmers in Hainan.

Keywords rubber-based farming ; intercropping throughout the economic life of rubber trees ; rubber smallholders

林下经济,是指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以及景观资源,开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初级加工、林下旅游等多重项目的复合生产经营活动[1]。发展林下经济不仅有利于保护林地资源,还能有效增加低收入农户的家庭收入,推动地方“精准扶贫”[2]。为了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积极推动林下经济发展。据《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15》,2014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59 362.71亿元,其中林下经济产值5 403.94亿元,占比为9.10%。浙江、广西、四川林下经济发展较为突出,其中浙江林下经济产值达到1 497.71亿元,占全国的27.71%。从部分地区生产实践来看,林下经济发展有传统、有基础,政策推动和能人带动的作用比较明显,但因林下经济总体发展刚刚起步,各地发展还存在水平低、规模小、不规范等问题[3]。林下经济的发展受诸多因素制约,主要体现在资金、市场、技术等方面[4-5]。尽管国务院2012年出台《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大力推进专业合作组织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着力加强科技服务、政策扶持和监督管理,促进林下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但从农户层面看,林下经济发展还受到诸多其他因素影响。廖灵芝,李显华[6]对云南省大关县的调查发现,小农意识、林地流转困难、林权抵押贷款难以落实、产销脱节等因素是制约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王团真等[7]利用福建省三明市的农户数据,构建Probit模型分析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意愿,发现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林地面积、与县城的距离等因素对农户发展林下经济有显著影响;而对林下经济认知程度会正向影响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行为[8]。李娅等[9]通过问卷调查了云南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意愿和需求,认为劳动力供应不足也是制约当地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因素。

据《海南省统计年鉴2016》,海南省拥有森林面积213.27万hm2,其中人工林面积146.93万hm2,包含橡胶林54.20万hm2。橡胶林属于人工经济林,切割树皮收集的胶乳是种植橡胶树最重要的产出,另外橡胶园更新时的木材也是胶园产出的一部分。橡胶树是落叶乔木,树高可达30 m,种植密度一般为495株/hm2,每行橡胶树之间有约4~8 m的间距,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据农业部南亚热带作物办公室统计,海南省的橡胶林规模庞大,其中未开割的幼林约为15.87万hm2,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土地资源。但如何将橡胶林业经济单一发展转变为林业经济与林下经济并行发展一直是困扰产业发展的难题。现有研究从不同方面探索了诸多发展模式,比如橡胶林—南药、橡胶林—食用菌、橡胶林—家禽、橡胶林—草—家畜、橡胶林-花卉等[10];海南省国营龙江农场探索胶园林下经济,在1~2龄的中小苗林下大力发展香蕉种植,不仅让职工群众获得可观的收益,还促进橡胶中小苗快速生长[11]。冀春花等[12]分析了海南农垦广坝农场等实施的橡胶林胶菌复合生态系统的成功经验,认为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程汉亭等[13]从土壤养分含量、胶园杂草防控效率和胶园经济效益等方面综合评价了橡胶—益智间作模式,发现该模式能够显著改善土壤含水量,抑制杂草生长,提高胶园经济收入,是拓展橡胶林下经济的新思路。从现有研究可以看出,国有农场在发展橡胶林下经济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民营橡胶面积达29.63万hm2,超过国有农场,但林下经济发展情况却鲜见报道,因此有必要对民营橡胶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本文通过农户调查,对海南7个橡胶规模较大市县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制约发展的因素以及农户对种植新模式的认知情况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建议。endprint

1 调查情况与数据分析

1.1 调查情况介绍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产业发展课题组2016年8月赴海南儋州市、琼中县、白沙县、澄迈县、屯昌县、琼海市和万宁市等7个市县的24个乡镇、农场展开社会调查,了解农户家庭经济情况和橡胶生产管理情况。调查采用一对一问答的方式填寫问卷,共随机采访农户273户,收集到有效问卷261份。样本市县均为橡胶种植大县,橡胶种植面积占海南省的64.77%,产量占67.53%;依据区域布局分别从东部、中部和西部选择样本市县,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调研结果的代表性。

1.2 林下经济发展的情况

橡胶林下间作可以分为幼龄胶园和成龄胶园间作。幼龄胶园间作比较常见,因为幼苗期,胶树行距空间大,阳光充足,适于间作其他作物。常见的作物主要有香蕉、甘蔗、木薯、花生、瓜果蔬菜等。成龄胶园林下间作是一个至今没有被很好解决的科研问题,常规胶园林下荫蔽度大,仅适合一些比较耐荫的作物,如益智、砂仁、生姜等。

橡胶价格低迷的情况下,发展林下经济是弥补家庭收入的有效方式之一。但调查发现,林下经济在民营橡胶园中发展的比例比较低,大部分农户都没有发展林下经济的经历,且很多对发展林下经济存在认知不清晰的问题。

138户(52.87%)受访者从来没有发展过林下经济,包括在新定植胶园间作其他作物(表1)。近四成未发展过林下经济的农户表示坡度大、胶园石块多或者水源缺乏导致地形环境不适合是他们未开发林下资源的主要原因,是制约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缺乏技术和缺少劳动力,分别占未开发林下资源农户的18.12%和16.67%;有17户农户担心产品没有市场,种出来卖不掉,可能赚不到钱而放弃发展林下经济,约占未发展林下经济农户的12.32%;12户因为橡胶地太小或者土地太少,难以形成规模经营而拒绝发展林下经济;另外还有8户农户担心开展林下种植会影响橡胶树生长而没有发展林下经济,7户农户则认为发展林下经济太辛苦而拒绝发展(图1)。选择其他的样本有18户,其中有少量农户表示缺乏资金、没有一起发展、担心被偷是他们未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原因,少量农户则表示从未考虑过林下经济问题甚至未听过林下经济。

90户(34.48%)受访者家庭曾经或正在新定植胶园间作其他作物,主要以花生、木薯等油料作物和饲料作物为主,还有部分蔬菜、玉米等维持家庭生活的作物(表1)。在新种植胶园间作其他作物,一方面可以弥补橡胶树非生产期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是新种植胶园行距大,光热条件好,间种作物的选择范围大,收益较好,只有3户表示间种是亏本的。同时,非生产期发展间种还能有效抑制杂草,有助于橡胶树生长。

成龄胶园荫蔽程度高,可选作物少,且市场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橡胶林下资源开发是提高土地产出率的重要方面。所调查农户中只有31户正在或曾经在成龄胶园间作过,占比非常低(表1),但基本上都是有钱赚的。20户给出间种作物的农户中19个选择的是益智,其中11户在琼中,此外白沙县、万宁市、儋州市和琼海市有少量农户在橡胶林下间作益智。技术和资金是他们发展林下经济最为缺乏的两个要素。

1.2 对全周期间作模式的认知

全周期间作模式,是指从橡胶树定植后到更新时均可以开展间作生产的间作模式。最初是在胶园种植形式中宽行窄株的基础上,经过改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胶园种植形式[14],该模式的策略是在主作橡胶树不大幅减产的前提下让出部分空间,将株行距调整为(2 m×4 m)×20 m,选择直立型橡胶树品种作为主作物,间种其他农作物[15]。曾宪海等[16]的研究表明,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比常规胶园有更多的林下可间作土地资源和光照资源可以利用,为胶园长期间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林位夫等[17]经过多年生产研究,认为一定范围内,采用全周期间作模式有利于降低天然橡胶单一生产经营的风险。目前该模式已经成为橡胶林下间作比较被认可的模式。

当问及橡胶种植户是否听说过全周期间作的林下经济模式时,受访者中有11户未对此做出回应,91户受访者表示听说过,约占样本总数的1/3,有159户表示没有听说过,占样本总量的60%以上(表2)。从地区分布来看,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儋州市橡胶种植户听说过全周期间作模式都高于其他市县。白沙县、澄迈县和万宁市听过全周期间作模式的比例均超过30%,而琼中县和琼海市听过的比例则分别为22.22%和13.33%,屯昌县调查样本则都没有听过全周期间作模式(表2)。

值得注意的是儋州市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的所在地,全周期间作模式便是从这里进行试验并推广的。白沙县、琼中县、澄迈县则与儋州市接壤,但万宁市是个例外,屯昌县的特殊情况可能与样本量的大小有一定关系。

从图2可以发现,40%的受访者因为没有亲身体验该种植模式,对其评价为不确定,整体上正面评价多于负面评价。但听说过全周期间作模式的农户中,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的比例基本一致,分别为28.57%和29.67%。对未听说过的农户,调查员都会用“全周期间作主要是指留出宽大的行间距,比如20 m左右,降低种植密度,牺牲部分橡胶产量换取间作物的收成,可以一定程度防范橡胶收入低的风险”的解释向受访者描述全周期间作模式,或许是出于信任,抑或出于对风险的厌恶,正面评价比例为38.36%,远高于负面评价的21.38%,当然仍有39.62%的受访者难以做出评价。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海南民营橡胶已经发展成一个比较成熟的产业,但是,调查发现胶园林下经济发展缓慢。农户对林下经济及林下经济模式缺乏认知,现有的技术并未惠及广大橡胶种植户,另一方面家庭内部资源和胶园所处的自然环境对发展胶园林下经济形成了一些制约。

2.1 林下经济发展滞后

海南主要橡胶种植区域,林下经济发展较为滞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成龄胶园间作比例仅占调查样本的12%;益智因为其喜阴特性和药用价值,被认为是成龄胶园间作比较理想的作物,主要分布在琼中县。成龄胶园发展林下经济是一个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科研问题,海南、云南植胶区都曾在生产上做过尝试,局部地区取得了一些经济效益,比如云南德宏林下间作咖啡[18]、海南广坝农场曾与公司合作林下种植竹荪[19],但在更大范围内难以找到成功的模式。合适的作物、产品的市场、劳动力资源的投入等问题一直没有能够很好解决。endprint

选择在幼龄胶园间作的农户比例高于在成龄胶园的,主要在于幼龄胶园适合种植的作物种类较多,进行间作时选择范围较大;且幼龄胶园处于非生产期,不用投入劳动从事割胶生产,有利于集中劳动力发展胶园间作。甘蔗曾经是海南比较常见的幼龄胶园间作作物,由于利润低、榨糖产业萎缩等原因,种植甘蔗的农户急剧减少。海南农垦部分国有农场尝试在幼龄胶园间作香蕉、菠萝、木瓜、木薯等作物,不仅让职工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部分间作还促进了橡胶小苗的快速生长[11,19]。但对于普通农户家庭而言,胶园分散且面积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不突出。出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防止杂草生长等原因,部分农户会选择幼龄胶园间作,比如种植花生用于榨油,种植木薯喂猪、喂鸡等,以维持家庭日常开支为主,经济目的性不强。

2.2 制约因素较多

目前农户发展橡胶林下经济还受到诸多因素制约,除了资金和技术支撑外,胶园地形条件、家庭劳动力数量、橡胶种植规模、产品市场等问题也是制约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原因。

海南属于丘陵性低山地形,四面环海,受台风影响较大。胶园地形以山地、坡地为主,部分胶园土壤条件较差,不适合发展林下间作;部分地区因缺少充足的水源,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胶园林下经济的发展。

2013年以来橡胶价格持续低迷,农户从事橡胶生产的积极性不高。本次农户调查发现,仅有约一半的农户仍然正常割胶,占样本量24.52%的农户家庭完全放弃割胶。因橡胶树的排胶特性,割胶生产需要夜间开展,且劳动强度大,家庭年轻劳动力从事橡胶生产的意愿低,多选择外出务工。261户受访者中159户家庭有劳动力外出务工,占比为60.92%。留在家继续从事橡胶生产的劳动力多为缺乏一技之长、年龄偏大的,从事橡胶生产已经十分艰难,没有更多精力投入到胶园林下经济生产。

调查显示,受访者平均种植橡胶树653株,包含开割树和未开割树,平均每户地块数为2.67片,平均每片地块种植橡胶245株。部分农户甚至表示,家里有1 000余株橡胶树,但分散在15片橡胶地,每片仅有60~80株左右。种植户普遍小规模经营,地块分散,林下经济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如果林下作物产值不高,则难以对农户家庭经济形成有力支撑,达到分散单一经营风险的目的,导致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性不高。

发展林下经济,经济效益必然是考虑的主要因素,但是部分产品市场空间小,部分产品配套的加工体系建设不完善,销售问题得不到解决;农户出于理性考量和对风险的厌恶,从而不敢尝试规模种植。部分地区曾出现过政府主推林下经济,最后产品集中上市,相互压价,卖不出去的情况。

2.3 农户对林下经济模式缺乏认知

全周期间作模式是发展橡胶林下经济较为被认可的模式之一。现有研究也表明,这种模式能够显著降低橡胶单一经营的风险,但还没有大量推广,农户对此缺乏清晰的认知。胶园间作模式的推广不同于新品种或者新技术,受制于土地的不可移动性,推广时只能要求对发展林下经济有需求的农户、组织到示范基地参观。技术推广难度大,因此出现靠近全周期间作模式科研单位的农户认知程度高,而距离远的农户认知程度低的现象。

尽管全周期间作模式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经过多年试验,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调查发现农户实际生产过程中几乎没有采用全周期间作模式的。农户对全周期间作模式的评价并非基于生产实践,而是基于认知情况及访谈过程中调查人员对全周期间作模式的解释。可能受橡胶价格下降,家庭收入低的影响,橡胶种植户有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收入的意愿,对全周期间作模式的正面评价多于负面评价,但更多受访者没有实际观察到该种植模式的效果,因此持观望态度。目前适合发展全周期间作模式的橡胶树品种仅有热研7-20-59,该品种树干笔直、树冠比较舒朗;但海南民营胶园橡胶树品种以热研7-33-97、PR107、RRIM600为主,采用传统4 m×6 m或者3 m×7 m的种植模式,短期内种植模式还难以改变。农户家庭橡胶种植面积一般比较小,空出20 m的大行距可能许多农户暂时难以接受。因此,不论从农户认知、种植模式推广还是农户家庭生产实践和资源条件来看,全周期间作模式还难以被种植户接受。

3 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考

3.1 科学谋划,合理布局

“十三五”是精准扶贫的攻坚阶段,海南目前仍有47.7万贫困人口,涉及300个贫困村庄及5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政府部门可以考虑将发展林下经济与精准扶贫结合起來,带动贫困农户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产业脱贫。首先对民营胶园面积和类型进行核查,核定可以利用发展林下经济的土地规模和资源类型,调查贫困地区农户橡胶生产情况,制定发展林下经济的统一规划,确保林下资源合理开发。其次,在政策上对发展林下经济倾斜,联合科研部门主动为贫困户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适当的给予资金、种苗扶持。最后,各地政府根据区域优势,合理布局,引导农户发展橡胶林下经济,同时努力搭建平台,建立产供销服务体系,让贫困户发展林下经济时“种得起,管得好,卖得出”,逐步形成规模,并结合生态、有机农业和“互联网+”形成地区品牌。

3.2 推动胶园流转

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农户发展橡胶林下经济,对于缺少条件或者不愿意发展林下经济的农户,可以尝试推动其胶园土地流转,引入农业企业、建立合作组织或者发展种植大户等方式发展橡胶林下经济,形成一定的规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或者还可以考虑采用林下经营与橡胶树生产管理分离的方式,将集中连片的且适合发展林下经济的胶园统一出租或者承包给企业、合作社或者大户经营,这些经营主体专门从事林下经济发展,农户则负责橡胶生产管理,在获得橡胶收入的同时还能获得一份地租收益。

3.3 加强科技研发力度

科研部门则结合自身科研优势,制定精细化服务的科研目标,认真考察海南省各个地区地形、资源、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以此为基础,研究符合不同地形、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条件的种植模式或者方案,确保形成的林下经济模式与地区发展需求相匹配。同时,科研部门还要加大科研力度,筛选更多适合发展林下经济的橡胶树品种和林下作物品种。选育更多树形直、树冠小、透光性好的橡胶树品种,以适应林下经济的需求;或者在现有橡胶树主栽品种基础上,结合品种生长特性,探索适合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积极筛选适合林下经济发展的作物,尽量选择劳动力消耗少、管理粗放、潜在价值高的林下经济作物品种,防范劳动力短缺和市场风险。endprint

3.4 建立示范点,积极推广宣传

科研机构与政府主管部门联合,积极开展林下经济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等服务工作,宣传、引导农户发展林下经济,提高农户对林下经济的认知程度,推动技术的扩散。对于已经开发成功的林下经济模式,比如全周期间作模式,可以尝试在各个市县选择合适的地区建立生产示范区,通过示范推广,提升农户对新模式的理解和认知,推动橡胶种植户采纳这种模式。

参考文献

[1] 彭 斌,刘俊昌. 民族地区绿色扶贫新的突破口——广西发展林下经济促农增收脱贫路径初探[J]. 学术论坛, 2013,(11): 100-104,134.

[2] 靳雅棋. 基于农户视角的林下经济效益评价[D]. 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

[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监测项目组.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基于70个样本县的实地调研[J]. 林业经济,2014(02):11-14,109.

[4] 陈 柯. 林下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分析[J]. 林业经济,2014(12):104-109.

[5] 陈天仪. 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现状与诉求的实证分析——基于河南省内黄县的调查[J]. 林业经济,2014(06):45-47,63.

[6] 廖灵芝,李显华. 林下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基于云南省大关县的调查[J]. 中国林业经济,2012,(01):10-12.

[7] 王团真,陈 钦,朱博旖,等. 农户发展林下经济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2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 56-60.

[8] 王育平,苏时鹏,王团真,等. 福建农户林下经济发展抉择的影响因素——基于501户调查数据[J]. 林业经济问题,2015(06):534-538,561.

[9] 李 娅,韩长志. 基于农户意愿的云南省林下经济发展路径研究[A]. 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贵州省人民政府,2013.

[10] 邓静飞,汪秀华. 海南天然橡胶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 中国热带农业,2013(05):28-31.

[11] 何泽华,周 全. 推行胶蕉间种 做响林下经济[J]. 中国热带农业,2008(03):26-27.

[12] 冀春花,吴振忠,陈 兵,等. 橡胶林胶菌复合生态系统工程的建设与实践[J]. 中国热带农业,2010(03):51-53.

[13] 程汉亭,沈奕德,范志伟,等. 橡胶-益智复合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研究[J]. 热带农业科学,2014(10):7-11.

[14] 林福宇. 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的间作资源特性及其利用的初步研究[D]. 海口:海南大学,2014.

[15] 林位夫,曾宪海,谢贵水,等. 关于橡胶园间作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热带农业,2011(04):11-15.

[16] 曾宪海,王真辉,谢贵水,等. 幼龄胶园间种新银合欢对胶树生长和土壤肥力影响[J]. 热带农业科学,2001,(04):1-3,9.

[17] 林位夫,周 珺,王 軍. 应对胶价低迷的生产技术对策探讨[J]. 热带农业科学,2015(04):1-3.

[18] 彭中人,韩东亮,山云辉,等. 云南德宏小粒咖啡复合栽培模式及其效益分析[J]. 热带农业科学,2012(06):21-24.

[19] 林运萍,陈 兵,朱智强,等. 海南农垦发展林下经济的探索与思考[J]. 中国热带农业,2008(06):13-15.endprint

猜你喜欢

林下经济
周宁县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泸水县发展林下经济初探
邢台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吉林省林地清收背景下林下经济推广的研究
北京地区林下经济建设与发展模式研究
浅析我国林业多元立体化生态开发和林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