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南通接轨上海不同时期相关称谓的浅要辨析
2017-10-23马亮
马亮
【摘 要】 本文认为,在不同时期各方对南通的相关称谓上,“北上海”之称尚缺火候,另有所指;“上海北” 之称表意不清,存在歧义;“北大门” 之称符合实际,更加准确。
【关键词】 南通接轨上海;称谓;北上海;上海北;北大门
历史上,基于南通与上海一江之隔的地理位置关系,各方对南通的相关称谓有很多,比如“十五”期间提出的“北上海”、“十一五”末提出的“上海北”,以及“十三五”开局之年提出的上海“北大门”,等等。各个称谓有什么特定的含义,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提法是否严谨、准确,新的称谓对南通自身的定位有何影响,值得探讨。
一、“北上海”尚缺火候,另有所指
2002年,吴良镛院士首次将南通称为“北上海”,在同年召开的“长江流域发展”主题研讨会上,时任南通市副市长的袁瑞良作了《‘北上海的魅力与期待》的演讲,第一次向外界宣告南通建设“北上海”的目标。可见,“北上海”既是对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赞誉,就像牡丹江被称为“塞外江南”、长汀被称为“红色小上海”一样,意指虽不是上海,但能与之相提并论;同时,“北上海”又是对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潜力的一种期待。但个人认为,其一,发展的速度填补不了体量的差距。南通与上海的经济地位、经济体量、三产结构相去甚远,仅仅因为地处上海之北就称“北上海”有些牵强,正如百度词条对“北上海”的解释:南通“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地处长江三角洲北部,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及苏州隔江相望,被誉为“北上海”,这个称谓更多是因靠江靠海这个自然禀赋获得的,属于“不劳而获”,何况区位优势只是潜在的优势。南通的核心优势应该是“靠上海”,因为靠上海,南通在土地、人才等资源要素方面的优势尽显,而只有全面深入接轨上海,南通靠江靠海的区位优势才能得到体现;其二,虽然南通在2003年就提出“接轨上海”的首选战略,但之后长时间停留于外宣阶段,旨在为招商引资服务,借此聚集更多的人气。真正在实践上接轨上海还要从2008年苏通大桥通车算起,大桥才是南通接轨上海的“主动脉”。因此,南通尚处在接轨上海的起步阶段,接轨的空间还很大,任务还很重。这个时期南通要甘当配角、争取主动,这么早就自称“北上海”,时机尚未成熟,显得不低调、不谦虚,而如果得不到上海方面的认同和支持,南通接轨上海的步伐会严重拖缓;第三,“北上海”另有所指。在距离上海几百公里外的盐城市大丰区内,有隶属于上海市的三个农场:上海农场、海丰农场和川东农场。它们是上海的飞地,因为地处上海北,当地人称之为“北上海”,上海人也逐渐熟知了“北上海”的存在。 既然另有所指,就不应该以重名混淆视听。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提出“北上海”的概念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其一,南通上下认清了接轨上海的大趋势和大方向,南通未来的发展与上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前瞻正确;其二,提高了南通的心气儿,为南通发展注入了正能量,预示南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并以此凝聚人心物力。
二、“上海北”表意不清,存在歧义
“十一五”期间,南通迎来了大桥时代,苏通大桥、崇启大桥相继通车。南通跨江接轨上海、融入苏南的步伐持续加快,全市经济增长速度有了明显提升,GDP连续跨越千亿整数关口,在省内的经济排名稳步上升。2010年,南通市规划局和商务局在《解放日报》上联合发表了《南通:从‘北上海到‘上海北》一文,“上海北”的提法由此而来。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北上海”的重音落在“上海”上,而“上海北”的重音落在“北”上。“北上海”强调的是南通行政归属的独立性,而“上海北”强调的是通沪两地距离上的接近。但个人认为,“上海北”的提法表意不清,仍存在歧义。歧义一,“上海北”既可以指上海之外又紧邻上海的北边,比如南通所处的地理位置,也可以指上海之内的北邊,比如嘉定、宝山所处的地理位置,而“上海北站”字面中的“上海北”,处于更南边的静安区,是上海内环之北。如果“上海北”是第一种含义,则属于客观描述,虽是正确的却没有实际意义;显然,文章中的“上海北”不是这种含义。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就是“南通人,变得越来越自信”,这与标题中“从‘北上海到‘上海北”所要传达的递进含义应该是一致的。其中,“北上海”的“北”指上海之外的北,而“上海北”的“北”应指上海之内的北。如果说嘉定、宝山是上海的北外环,那南通要打造的“上海北”应该是上海北外环的外环。但是,离开了“从‘北上海到‘上海北”这个递进语境,一般人很难把“上海北”理解为第二种含义。歧义二,“上海北”是打引号的,既可以指把南通从行政区划上划给上海,即歧义一中的第二种含义,也可以指南通与上海的交流互动就如同前者身在上海一样便捷。歧义二是对歧义一的反拨。“上海北”很可能并不是指行政上的划归。其一,跨省行政区域的变更必须报国务院批准,不是地方政府能够左右的;其二,南通划归上海,两地政府和民间都很难达成共识。总之,“上海北”的提法是模糊的、有歧义的,它的提出或许是想与“北上海”做一个文字上的对比和递进,“北上海”与上海是相互独立的,而“上海北”则喻指南通与上海的经济距离更近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因为接轨上海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仅此而已。
三、“北大门”符合实际,更加准确
2016年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期间,省委书记李强在参加南通团分组讨论时指出:“南通是江苏发展的潜力股”,寄望南通做好“跨江融合、接轨上海”这篇大文章,努力把南通建设成为上海的“北大门”。这是南通与上海区位关系的最新表述。关于上海“北大门”这个称谓,个人认为相较之前的“北上海”、“上海北”而言,定位更加准确、更加客观。原因有五:其一,“北大门”是加引号的,上海“北大门”并不是上海北大门,这个“北大门”不是上海的,而是南通的。所以,“北大门”的行政归属是明确的,不存在歧义;其二,“北大门”又像是上海的北大门。从形象上来说,南通这个“北大门”符合上海的对外形象,甚至超过了上海的宝山和嘉定等地,完全有能力撑起“北大门”的门面。换句话说,门如同人的脸面,不是哪家都可以做门面的,“北大门”门里门外是不一样的,说明江苏省委对南通有要求、有期望;其三、“北大门”是省委对南通提的,这是对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肯定,同时省里应和上海方面沟通过,这个提法得到了上海方面的认可,不然你不能随便到别人家门口去安门;其四,暗指上海当前经济辐射的范围和距离,上海辐射江北,南通是第一站,南通腹地深远,接受上海产业转移的体量较大,这一轮上海跨江产业转移从辐射能力上讲,重心应在南通,而非其他苏中苏北地区;其五,分清了关系上的主次,接轨上海是有主次之分的,上海如同厅堂为主,南通如同大门为次。当前正面临上海新一轮产业转移和非核心功能的疏解,接轨上海南通要更加积极主动,善于把握时机,争取成为上海周边地区接轨上海的后起之秀。为了展现接轨的诚意和决心,南通官媒暂且抛弃了“接轨上海”的提法,而代之以“对接服务上海”是有道理的。
值得一提的是,“北大门”相较前两个称谓更为科学合理之处还在于,“北上海”和“上海北”仅仅只是一个称谓,而“北大门”不仅是一个称谓,还有丰富的内涵。2017年4月在上海举办的南通对接服务上海大会上,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对“北大门”的内涵作了全面阐述,“北大门”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上海的生态屏障、上海北翼连接内外的开放通道、与上海协同发展的产业腹地,以及江海文化与海派文化相互交融的文化名城。同时,南通还出台了“三港三城三基地”的实施方案来具体落实“北大门”的内涵,“三港”即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江海组合港、长三角北翼重要航空港、華东地区重要信息港;“三城”即创新创业生态城、通州湾临港产业城、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城;“三基地”即现代先进产业协同发展基地、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优质农副产品市场服务保障基地。可见,“北大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门,不仅有“面子”,更有“里子”,南通要做上海的“北大门”,一定要把门的含金量和附加值体现出来。
四、小结
从“北上海”到“上海北”再到“上海‘北大门”,它们是南通接轨上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称谓,提法的变更与南通接轨上海的进程息息相关。虽然“北上海”和“上海北”的称谓现在看来不够严谨,但对激发当时南通上下各界寻求跨江合作、共谋发展的主观能动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三个称谓的更迭对沪通两地经济、人文、生态等关系递进内涵的表达也是符合实际、基本到位的,喻指南通和上海之间的经济距离由远及近,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依存度和关联度在不断攀升。换句话说,南通想要实现与上海的同城化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培养感情、搭桥铺路、由浅入深的过程,而只有准确定位南通当前所处的历史阶段,给予它一个合适的称谓,才能为后期的融入提供一个合理的预期和时间表参照。对于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而言,城市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从资源集聚到资源扩散的过程,上海已经基本走完了资源集聚的阶段,资源的扩散正在进行中。可以判断其郊区与主城区的同城化是第一步,离岛(崇明岛)与主城区的同城化是第二步,接下来“北大门”南通才会成为其同城化的边界目标。对于接轨上海的主动一方南通而言,接轨是起点,同城是终点,精准定位、摆正心态,走好融入这段中间路才是关键。
【参考文献】
[1] 何凤娟.南通接轨上海的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南京航天航空大学.2006.3.
[2] 王春雷.基于江苏沿海开发的南通接轨上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
[3] 姜作培主持.南通接轨上海融入苏南板块研究[R].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07EYB041).2007-2011.
[4] 丁大卫.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南通经济发展论[J].上海经济,2003.9(10).
[5] 南通被纳入上海城市新规划[N].凤凰网,2016-8-25.
[6] 南通:定位上海‘北大门 让‘潜力股精准发力[N].人民网,2016-12-14.
[7] 南通:从‘北上海到‘上海北[N].解放日报,2010-5-26.
【作者简介】
马 亮(1981-)男,中共江苏南通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三农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