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意义和建议
2017-10-23尚雯迪
尚雯迪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展示民族魅力,体现民族情怀的重要载体,保护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种公民素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或者说引用到旅游业中,一方面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使更多的民众通过旅游了解到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意义,另一方面这一举措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业 民族意义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9-0043-0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于旅游业的现状
随着国际级、国家级、各省市区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录的确立,各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受到了广泛民众的关注,各地区也逐渐成立大小各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风景区,各种民族风情也逐渐申请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以成都的羊肉汤为例,每年冬至日那天,成都人都会到羊肉汤馆去喝上一碗羊肉汤,这已经成为成都人特有的风俗习惯;再如绍兴的乌篷船,历史从夏朝沿袭到如今,手脚并划,成了当地特有的民族特色,是一道特有的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为当地吸引了不少或体验、或观光的游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成为当今众多旅游者喜欢的一种文化型旅游方式,已经被大众认可和传扬。但是,我国现如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也具有很多的问题,比如,生态环境恶化,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力度小,对民众缺乏吸引力等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式开发,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式开发,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引入众多的游客、学者,游客对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感兴趣以后,会将其铭记于心,或为其宣传,成为其传承者,因此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二)旅游得到的资金可以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通过旅游业为遗产地吸引到众多客源,为当地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游客进入旅游地,除基本的食宿消费以外,更多的会买部分纪念品,或者其他消费,为当地带来较多的经济利润,这笔利润通过多种途径的消费再转换会直接或间接成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资金,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三)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地的确立吸引了大量旅游者前来参观体验,其中不乏众多外国游客,他们出于好奇、修学等各种不同的心理,欣赏、感受到遗产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产生不同的情怀,加强了外国友人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弘扬了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增加了民族自豪感。
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
国家及各级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可以联系各级相关单位,保证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资金供应,与各大公司合作开展培训,建立培养体制和培养资金会,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一种企业形式进行培训和融资扩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
(二)加强宣传推广,增加吸引力
为了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可以通過拍摄相关的纪录片的形式,在各大电视台播出,扩大其影响力和权威性,让更多的人融入其中。各级相关单位也可以开展相应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使其更具有影响力和权威性,可以建立一个平台来测评,使这个平台具有公众性,更有影响力。
(三)集合多种途径,发展团队考察体验学习项目
通过集合社会、学校、公司等多种途径,发展团队式体验文化考察,宣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让更多的团体参与其中,在体验考察学习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多方人士进入,体验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一点一点发展多方文化,使其更多地融入民众生活,更加生活化。
(四)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相关规章制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商业开发,引来众多的旅游者,增加了遗产地的生态压力、人口压力等,因此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地的旅游管理机制是刻不容缓的,国家和各级政府通过主持听证会等收集各阶层人员的建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地管理规范化。
五、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原本便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规范化是现阶段形势所趋,保护和开发,并且传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紧迫之举。通过旅游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扬出去,是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田桂妍,万里行,万克夫.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立法思考[J].经济师,2014(12).
[2]贺红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转型模式对比分析[J].现代妇女(下旬),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