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概述

2017-10-23张莉兰小红

现代交际 2017年19期
关键词:补偿个体机制

张莉++兰小红

摘要:青少年网络成瘾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及社会功能,得到学术界广泛重视。本文介绍了网络成瘾的概念,综述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和心理机制。

关键词:网络成瘾 心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9-0032-01

一、网络成瘾的概念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助手,却也导致了许多青少年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严重影响其正常社会功能,从而“网络成瘾”。网络成瘾这一概念是在1995年时由美国心理学家Goldberg提出的[1],关于网络成瘾的定义有很多,虽然表述不尽相同,但内涵却基本一致。国内学者周倩等认为,网络成瘾是指由于网络的重复使用而导致个体出现长时间的沉迷状态,并一再产生继续使用的欲望。[2]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

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是复杂而多维的。[3]一是青少年自身因素,由于青少年人格等发展尚未成熟,对网络等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或是为了摆脱现实生活的压力,或是为了在网上寻求自我实现和价值感,或是为了通过网络社交满足自己交往和归属感的需要,很容易沉溺网络难以自拔。二是家庭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不恰当,或是家庭关系不良等都可能导致孩子迷恋上网络。三是学校因素,很多学校在学生心理素质、道德教育上重视不够,缺乏安全上网的引导教育,在电脑及网络管理方面制度不够完善,都和学生的网络成瘾有一定關系。四是社会因素,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居民娱乐等公共设施尚不能满足青少年需求,而互联网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网络立法尚不健全、网络管理不严格,都为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提供了可能性条件。五是网络环境因素,互联网具有极大的诱惑性,其匿名性、便利性、安全性、自由性和虚拟性等可以轻易地吸引青少年,并使很多人上瘾。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

(一)ACE模型

Young提出了ACE模型[4],认为ACE作为网络的三个特性是导致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A是指匿名性,在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随意更换姓名、性别,不用暴露现实身份。C是指便利性,是指网购、网络通讯、交友等为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E是指逃避现实,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境时,用户在网上尽情发泄。[5]此模型的不足在于对电脑游戏成瘾并不是特别适用。[6]

(二)认知行为模型

认知行为模型是Davis提出的,该模型的核心概念是非适应性认知,同时也重视个体的易感性,认为非适应性认知以及个体的易感性、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一起构成网络成瘾形成的充分及必要条件。当个体具有抑郁、焦虑等情绪状态,并受到压力事件的影响,就容易沉迷网络,造成网络成瘾。认知行为模型比Young的观点更全面。

(三)阶段模型

Grohol提出的阶段模型认为,所谓网络成瘾只是刚接触网络的新用户暂时对网络着迷的状态,这是使用网络的第一阶段。只要有人帮助他,就可以顺利摆脱着迷状态,进入觉醒的第二阶段,开始自我规避网络沉迷的风险,当他可以均衡分配网络行为和其他活动时,就达到了平衡的第三阶段,模型认为所有人其实都可以达到最终的平衡。

(四)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型

Beard从生物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综合模型,试图对网络成瘾的形成进行系统解释。生物因素是指生理和神经的变异可能使人产生成瘾行为;心理因素是指个体本身情绪状态较差,孤独、抑郁等情绪容易导致网络成癖;社会因素是指家庭环境恶劣、人际关系不良等状况容易让个体把上网作为解决冲突、缓解焦虑的途径。

(五)失补偿假说

该假说是2006年由高文斌提出的,认为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若心理发育受到阻碍,就可能通过网络游戏或网络交往等行为进行补偿,称之为“失补偿”。如果补偿行为是健康向上的“建设性补偿”,上网行为就可以恢复正常;如果用病理性的方式进行补偿,过程中出现偏差或中断,就可能导致网络成瘾。

综上所述,各种理论模型、假说为认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提供了广阔视角,但相关机制研究仍然充满争议,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陈侠,黄希庭,白纲.关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55-359.

[2]牛庆燕.当代大学生网络成瘾障碍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6):103-108.

[3]郞艳,贾福军,李恒芬.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7,34(4): 221-224.

[4]林潇.网游成瘾者大脑结构和自发神经活动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5.

[5]杨文翰,静进.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及干预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6):570-573.

[6]高文斌,陈祉妍.网络成瘾病理心理机制及综合心理干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596-603.

责任编辑:孙瑶endprint

猜你喜欢

补偿个体机制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PWM的死区补偿技术
无功补偿装置在10kV馈线中的应用与研究
皮革机制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农村土地征收删除补偿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