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用笔对国画用笔的影响与作用的研究
2017-10-23尉亮
尉亮
摘 要:“用笔”是国画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难点。国画的“用笔”不仅仅是指绘画工具的使用技巧,还是对运笔时所产生的痕迹的研究。国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除了具有绘画艺术的创作规律,还会在表现手法的艺术技巧方面有一些特殊的规律。本文主要研究了书法用笔对国画用笔的影响与作用,希望能给业界人士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书法用笔;国画用笔;影响;作用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可见笔法是书法的基础。唐代张彦远曾说“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可见笔法与立意造型有关,造型又与用笔有关,所以用笔也是国画的基础。就中国画的用笔语言来讲,人们对它的认识除了传统的经典解释和运用模式之外,又有了新的拓展和延伸,许多当代艺术家在工具、材料、技法以及观念创新方面已经大大超出传统笔法的范围。
一、书法用笔
(一)中锋和偏锋
中锋是指笔的笔豪正中,在书写使将笔的正中保持的在笔画的中间,就能够使点画出来的画饱满遒劲。其主要原因为笔在点画中间运行的时候,画笔中的墨水会顺着画笔的笔尖均匀的向四周渗开,就会有效避免出现上轻下重或者左轻右重等缺点,使得画出来的线条更加具有立体感。中锋笔法是作画中最基本的用笔笔法;偏锋又可以成为侧锋,就是在作画用笔时将笔偏向一侧,中锋也偏向笔画的一边。这样做出来的画常带锯齿状,变现出一边光一边毛、一边浓一边枯。
(二)藏锋和露锋
藏锋就是在作画时藏头护尾,把笔锋藏在点画中间不漏出来。在实际的作画中具体要求是“起笔要横画直下、直画横下、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收笔要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真正真正做到把笔锋藏起来。利用藏锋的笔法创作会给人一种浑厚凝重、含蓄沉着的感觉;露锋,又称出锋,大多数是用在一笔之末,露出笔锋的收笔动作。利用露锋的笔法创作时会给人一种笔力骨气的感觉.
(三)逆锋和顺锋
从某种意义上讲,顺锋、逆锋是露锋、藏锋的具体表现。逆锋就是指落筆的笔锋朝运行相反的方向入纸,藏锋就是运用逆锋写出的。此种方法,把笔锋痕迹裹藏在里面,使笔画有含蓄、饱满感,同时也为落笔后的行笔铺毫作好准备。而露锋起笔,顺笔锋前进,不再折回,或一笔画的最后末端不作回锋,而是顺势直出,就是顺锋,顺锋有种飘逸流畅感。但顺锋不可露得太长,这样就会产生轻飘油滑感,要注意分寸。
(四)方笔和圆笔
方笔和圆笔,是笔画的二种不同形态,是书法线条的基本表现形态。一般来讲,以有棱角者为方笔,无棱角者为圆笔。方笔会给人一种刚健挺拔、方正严谨的感觉,圆笔会给人一种圆润、内含浑厚遒劲的感觉。方笔是在点画线条的起止转折上,运用“顿笔方折”的方法形成棱角;圆笔是在点画线条的起止转折上,运用“提笔圆转”的方法。
二、书法用笔对国画用笔的影响和作用
(一)书法用笔对国画用笔的影响
线条是书法的基本元素,在远古时代,第一个用线条创作的文字图形、表达文字的意思的人就是我国的第一位书法家,如果当时没有他的创造,就没有办法形成文字,形成中国的书法艺术。几千年来,书法家通过作品中的各种线条的曲直粗细、刚柔相济的起伏流动,墨色的浓、灰、清、淡的变化,表达除了和平、兴奋、愤怒、焦虑等各种感情。尤其是草书,可以称的上位最典型的书法表现艺术形式。例如,我们在《兰亭序》中可以充分体会到书法家运用线条的高妙。虽然作品中展现出来的风格是各种各样的,但其实质的美确实独一无二的,一幅美美的草书,已经完全超出了它文字本身的涵义,即便是一个不懂国文字的外国人也会被草书中的线条所感动。书法和绘画在创作时使用的工具和材料都是一样的,尤其是在对毛笔使用时,所运用的执笔和运笔的方式都是基本一致的。
(二)书法用笔对国画用笔的作用
中国一直以来就是很注重线条的性能和使用,经常会用线条勾勒出物体的轮廓,进而反应出作品本身的运动感和质感等。线条是造型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一方面它会通过利用线条的曲直、疏密、强弱、浓淡等各种变化展现给受众不一样的感受,引起受众的共鸣。另一方面它可以利用线条的书写性,展现出任人物和景物的质感、量感和空间感,进而抒发作者本身的感情,所以说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是各种造型艺术表现形式的灵魂。各个国画大师在进行画作创作的时候都会追求各自的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他们对于书法的借鉴都是建立在书法“写”的审美要求上的。所以只有深刻领悟到书法“写”的意味,才能在实际操作中汲取书法线条的形式资源,融入书法特有的审美意蕴,赋予线条语言更为多元丰富的意味,从而增强国画的耐读性。
三、结语
总之,坚持书法用笔就必须坚持中国传统工具材料作画,这样才能保证国画的韵味。古人曾经说过“学画,必在能书,方知用笔”,由此可见,书法用笔在绘画中的作用性。当代有些画家的画有的已经失去了国画的传统用笔精神,所以当前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书法用笔的基础,用书法的线条滋养国画,进而保持国画的高古、格调和意境。
参考文献:
[1]曹斌.再论中国画的书法用笔的审美价值[J].国画家,2014,02:64-65.
[2]姜郭霞.以“书画同源”审视中国画的用笔[J].美与时代(中),2016,
11:40-41.
[3]尚墨.书法与国画之笔法[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5,0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