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信息化课堂教学情况调查分析

2017-10-23陈志明杜新满段悦兰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信息化信息技术

陈志明 杜新满 段悦兰

(1.黄冈市广播电视大学 湖北黄冈 438000; 2.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黄冈 438002)

职业院校信息化课堂教学情况调查分析

陈志明1杜新满2段悦兰2

(1.黄冈市广播电视大学 湖北黄冈 438000; 2.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黄冈 438002)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为了解传统课堂教学与信息化课堂教学对职业院校学生影响的差异,选择更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问卷、座谈、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信息化课堂教学的课前、课中进行了分析,与传统课堂教学进行了对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学生的真实状态,有助于教学分析、反思和研究,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职业院校; 信息化课堂; 教学调查

1 调查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信息化课堂教学已经不只是运用PPT、播放教学视频、用电子邮件布置作业、用电脑完成考试等将纸质内容电子化,而是要构建大量数字教育资源,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提供基础。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组织由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研究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无论什么课堂,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升学生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感受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本文对我校信息化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与传统课堂教学进行了对比。

调查对象:职业院校学生。

调查内容:课前学习、课堂学习、信息化课堂与传统课堂对比。

调查方法:纸质问卷,部分数据采用现场座谈所得。

累计回收问卷520份,有效问卷490份。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课前学习

信息化教学中课前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课前学习是教师由“主体”转为“主导”角色变化的体现,是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的过程,课前学习显示了学生认知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提供怎样的课前学习资源以及如何激发学生课前学习兴趣,是考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课前学习的目的是否达到,关系到信息化教学效果的好坏。关于课前学习的调查,设计了5个问题。调查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课前学习调查统计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信息化教学中,部分课程的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课前学习资源,学习难度过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实际状态没有深入了解,对个性化的需求做得不够;学生对课前学习所需资源的要求,第一是视频,第二是案例,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应提供更多网络资源链接,以便学生更有效选择学习资源;对目前的课前学习,几乎是一半学生认可,一半学生表示一般;当问及课前学习阶段,主要通过哪些方式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时,80%的学生选择了QQ,可见QQ已成为大部分人日常沟通交流的渠道。

2.2课堂学习

信息化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较大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对课前学习的检测、答疑(针对学生不懂的)、沟通交流(发表个人意见和看法)、展示学习效果等等。关于课堂学习的调查,设计了6个问题,调查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课堂学习情况调查统计结果

这六个问题的数据结果可以概括为:目前的这一教学模式,只对一半的学生是有效果的,而对另一半学生没有差异,这与课前学习阶段的学习情况的调查是相吻合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部分学生对这一教学模式还不适应;二是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三是对部分学生而言,学习难度偏大,教师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四是教师的耐心程度以及跟学生的亲和力还有待提高。

2.3信息化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对比

传统课堂教学强调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灌输为中心,形成“教师、教材、教室”为核心的“三中心”结构。这一结构的形成有其历史价值与特点,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传递过程是单向的、批量的。这种单向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主观能动性受到忽视甚至抑制,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而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灵活多样,教室不是课堂的唯一场所,教师、教材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唯一途径,教师是协助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过程由讲解说明转变为问题探究、协商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各种媒体、信息技术产品成为学生、教师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工具[1]。

针对这两种教学方式,设计了7个问题,将信息化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进行对比,调查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大部分学生认为信息化课堂教学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33%的学生认为有利于知识掌握,42%的学生认为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只有12%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差别;60%以上的学生喜欢信息化教学模式,认为信息化课堂教学比传统课堂教学好,对提升学生能力有明显优势,认为信息化课堂教学有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只有半数左右的学生认为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效率高于传统课堂教学,这说明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等环节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表3 信息化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对比情况调查统计结果

3 结论与建议

3.1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水平需不断提升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调查结果说明,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教学还处在量变层面,还是信息技术的初步应用阶段。虽然电子白板、投影机、PPT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引入使教学过程看似精彩炫目,但“一刀切、齐步走、标准化制造”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变化,信息化的引入可能给教师提供了便利,也可能使教学过程进一步固化(教学过程各步骤完全预设),课堂教学依然是“满堂灌”。这也是为什么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认为信息化课堂教学效果与传统课堂教学没有差异的原因。说明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水平还需不断提升。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只要运用得当,不仅不会使教学过程固化,反而有利于增加灵活性,为教师、学生提供更大的空间。目前信息化的效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是量变层面必然会出现的问题,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经阶段。教育信息化是不断深入、持续融合、由量变最终导致质变的进程。

3.2转变观念,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从知识的拥有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角色的变迁意味着对教师能力的新要求。

1)转变观念,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21世纪的教师面对的学生是成长于信息化环境的“数字原居民”,他们从小生活、成长于信息化环境中,对个人数字终端的掌控能力明显超过教师。面对全新的学生,教师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使教师有较高的信息化素养,从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贡献者,从单纯地“教教材”变为合理地“用教材”,从传统“教书匠”变成新型的“教育研究者”和与时俱进的“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研究、探索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授课内容合理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不断学习新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学习新的信息资源的运用方法,探索新的信息化教学形式。如蓝墨云班课就是一款很好的信息化教学软件,运用这款软件可以轻松管理课堂,随时开展互动,并能及时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在医学教学中,3Dbody是一款直观高效的教学工具,可以在手机上运用,对医学信息化教学帮助很大;在思政课上,有教师探索“双线结合”教学方式,这里的“双线结合”有三种含义:第一是线上(网络资源)与线下(课堂教学)结合;第二是时政形势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结合;第三是课外自学与课内教学结合[2],使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热情高涨。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教师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以人为本,鼓励个性发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3]。让具有个体差异的学生进行有效的个性化学习,充分发挥其潜能。个性化学习简单地说就是“因材施教”,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是一种奢望。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拓展了学生学习场所和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个性自由发展成为可能。

2)“授之以渔”,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数字化学习环境,提供了辅助知识学习和练习测试的图、文、动画、视频、链接等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工具,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知识的生产者、分享者和消费者。这说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不断培养和提升。

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如何通过手机或其他设备在网上查阅所需学习资料,如何将时间进行有效的分配和利用,教会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特点制订出独特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授之以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总之,信息技术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信息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更加多元化、智能化、社会化,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形成网络条件下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实现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入,将推动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完善。信息技术影响教育教学的过程,必然是由外到内、由浅入深,从最初改变教学资源、教学工具,到逐步改变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再引发深层的变革,直至改变教育者的意识和观念。

[1] 杜新满,陈志明,李素君,等.信息化条件下职业院校教学方式变革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26-29.

[2] 杜新满,陈志明.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方式的转变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以医学物理学课程教学为例[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23-26.

[3] 郑云翔.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现状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7):19-25.

[责任编辑:缪宁陵]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eaching Situation of Informationized Classroo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CHEN Zhiming1DU Xinman2DUAN Yuelan2

(1. Huanggang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Huanggang 438000, China; 2. Huanggang Polytechnic College, Huanggang 438002, 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a revolutionary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o know the different impactson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between traditional classroom and informationized teaching, we can choose the more suitable method for them. Through questionnaire, panel discussion, statistics,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we analyze data on the pre-classand in-class informationized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ompare them with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It objectively reflects the real experience of the students underinformationized teaching environments. The result of investigation will useful for future teaching analysis, reflection and research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vocational college; informationized classroom; teaching investigation

G 434

B

1672-2434(2017)05-0047-04

2017-07-11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2015年度重点课题(2015GA074);2016年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016C2041118)

陈志明(1962-),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信息化信息技术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