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西北民族大学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为例
2017-10-23马少仙单广荣田双亮赵新梅
马 君,马少仙,单广荣,田双亮,赵新梅,孙 旸
(西北民族大学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兰州 730030)
“双创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西北民族大学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为例
马 君,马少仙,单广荣,田双亮,赵新梅,孙 旸
(西北民族大学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兰州 730030)
身处西北地区的二本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教学多数重点在理论教学,实践或实训的教学形式比例偏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远远达不到社会或企业的要求,因此造成的就业压力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主要介绍西北民族大学计算机类专业,结合地域、师资、实验条件等自身条件,以课内实践创新为核心,参加竞赛锻炼为辅助,以大创项目培育为抓手,以促进就业为突破,以扶持创业为目标进行的探索与实践,努力构建新型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二本院校;计算机专业
1.众所周知高等学校有四大职能:人才培养、传播知识、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而人才培养作为四大职能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并且“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立高校要坚持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再次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举措。高等学校不仅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平台,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人才培养”就是要培养既能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又能在将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流砥柱的高素质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高等学校为了尽可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要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传播知识模式、提高科学研究转换生成了的能力、提高服务社会内涵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改变,还要努力站在科技前沿,不断向社会输送新知识、新成果,同时培养出能适合社会需求,企业需要的人才。此外,由于创新的基础是实践,而我校坐落西北,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高,使得生源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双师”型师资力量储备严重不足,实践实训条件普遍不高。故而多年来许多理工科专业,多数以理论课程教学为重点,实践实训教学内容课时数较少比例较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不多,缺乏相应的条件和手段,因而使大多数学生在实践、创新能力没有经过培训或没有充分锻炼的情况下就面临就业。所以,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培训或锻炼实践、创新能力是西部高校特别是民族高校中面临和解决的重要课题[1]。
2.最近几年,对于大学生如何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是许多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普通本科高校或地方院校教学一线的教师经常实践、探讨和研究的问题。随着对创新和创业教育重要性、目标性认识的进一步加深,现在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和“双师型”教师的匮乏。引进“双师型”教师有很大的困难,同时将大量的学生送到大中型的计算机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实训由于安全、费用等问题也是困难重重。特别是2014年学院经历包括计算机类专业的所有专业的自评和“软件工程”专业的甘肃省新专业评估,在评估过程中专家的意见和反馈除了各专业培养方案框架的意见外,其余主要是针对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问题。与此同时学院积极与就业单位交流,并结合学院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地理位置等特点,逐步形成了以校企结合为基础的“以实践创新为核心,以竞赛锻炼为辅助,以项目培育为抓手,以促进就业为突破,以扶持创业为目标”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学院现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和数学与应用数学(藏汉双语)等5个理工科专业,近几年,随着社会对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能力需求的不断变化,学院不断尝试各种方法,试图进一步大力加强我院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训和锻炼,以减少企业、社会对毕业生实际需求和我们培养人才之间的差距,减少就业压力、提高从业比例。最终学院结合自身实验、师资条件和计算机类专业探索发展的现状,以提高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初步形成了“以实践创新为核心,以竞赛锻炼为辅助,以项目培育为抓手,以促进就业为突破,以扶持创业为目标”的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以改良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培训和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是所有学生参与,以参加各种专业比赛、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为辅助是面向自学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以申报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切入点,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则是对于成功竞赛获奖并获奖成果有后续发展空间的学生[1,2],以促进就业为突破给同学们提供更好的就业平台,以扶持创业为目标则瞄准有创业意愿和创业前景的极少数学生。既面向全体学生,又突出重点体现特色,五个方面相互独立又有机衔接,互相配合,五位一体,如下图1所示。
图1 “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示意图
2.1 以加强课内实验创新训练为基础与引进企业参与实习实训为驱动的创新教学模式
实践实训教学是以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将知识转换为能力的技能训练。为了将实践创新创业的能力融入到这种技能训练中,我们采取教师除了计划教学内的指导以外,还将学校设立的开放性实验为主要的能力培养突破口,倡导学生从被动验证实验为主变换为主动参与包含创新训练的实验教学方法,将学生在课堂所学知识通过实验强化并转化为创新能力。所以,加强课内实验创新训练为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保障环节[2,3]。
2012年,经多方考察和对比,学院最终与北京华创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以学生实习实训为基础的校企合作模式,同时以建立学院实践创新中心为契机,与企业合作,在学院内建立教学计划内实验与企业实习实训结合的综合性、设计性的实习实训实践教学平台,同时建立依托西北民族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中心的学院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训的模拟实践基地,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师资资源的前提下,让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完成在仿真的企业工作环境下的实训和实习,为以后的招聘、就业甚至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学院也多方努力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和增添了学院实习实训教学基地的硬件条件。在改善硬件条件的基础上,对实习实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充分利用引进企业优势,模拟企业运行环境,积极开展实习实训教学的创新与尝试,进一步将创新与就业、创业结合。
目前学院除课程计划内的实践教学以外,还与北京华创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第七学期进行一次为期8周的实训,第八学期进行为期6周的毕业实习。
2.2 以竞赛锻炼为辅助,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相关竞赛
面对学习有余力的同学,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以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软件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为主的丰富多彩的与专业相关比赛、竞赛活动,鼓励学生亲自动手,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活动,在参赛过程中不断加强创新能力,了解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如何在生产等工作实际中去应用。同时,以“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平台,结合学生的竞赛、比赛和项目等实践活动,开展创业计划竞赛、模拟创业实践,多层面和多角度的展现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综合系统的评价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适时推出比较成熟的创新创业团队和创新创业项目,完成学生创业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转化[4]。近三年共获奖125项,其中国家级13项,省部级112项组。
2.3 以项目培育为抓手,培养和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研究能力
众所周知,众所周知,如何有效快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除了加强实践基础能力外,项目实施就是最好的方式了。学生从项目文本撰写、项目申报、项目执行、项目答辩等各个环节中,都是对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锤炼和提高。在研究的过程中的不仅遇到所学专业领域的困难,还会遇到大量实际操作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基本都不会在课本中直接找到。所以,在项目从申报到结项的过程中,从发现一个一个的问题到解决一个一个的问题,学会了主动学习,学会了团队协作,学会了领悟失败,学会服务社会等,所有这一切就是开展项目研究的核心所在。2012年至2015年,我院学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0项,占全校28个教学单位总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10.8%。2015年以前项目全部顺利结项,2016年以后的项目目前进展也很顺利。项目成果主要有论文、报告、模型、软件、专利等。
在积极申报项目的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科研的基本训练,提高了学生科研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的深度,扩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2.4 以促进就业为支点,以创业扶持为目标
利用北京华创科技有限公司就业培训与推广平台,引进多家企业进行校内专场招聘会,并将优秀学生推荐到国内多家知名企业进行面试,到目前为止,据初步统计,各专业特别是计算机类专业一次就业率平均已达到50%,这是该实习实训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的表现。2016年学院又与大乘集团下属大乘影视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3D立体制作及技术研发为基础的创业孵化项目已经开始,75名同学利用暑期时间,开始接受公司创业培训。
结语:“以实践创新为核心,以竞赛锻炼为辅助,以项目培育为抓手,以促进就业为突破,以扶持创业为目标” 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自提出、尝试、完善、实施以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不仅体现在学科竞赛成果丰富,学生申报获批的校级“大创”项目科研项目以及相关的科研成果比例逐年上升,最主要是毕业生的就业率年年提高,就业企业层次不断提高,不乏有“上市”公司和全国500强存在,而且数量在年年增加。这种现象和结果也正好契合了近期国家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新期待和新要求。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尤其对普通本科高校各专业特别是理工类专业如何开展大学生实践教学能力提升以及“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曹绍龙,朱彬.基于精准教学的交互式微课设计与开发[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6):138-140.
[2]王仕松.基于翻转课堂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4):126-130.
[3]张新,杜国娟.西部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4,(6):81-85.
[4]江伟,金中朝,江健生.“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134-137.
[5]金翠云,汪晓男,李大字,多模式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7):106-107
[6]王爱民,高霞莉,张田军.创新实验室在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中的管理模式探讨[J].生命科学仪器,2012,(10):10-13
[7]赵静.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调查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16,(3)6:185-186.
[8]敖梅英,周步高,闫会范,范友隆,刘端勇,邱家明.“两学一做”为创新创业教育添动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6,(52):121-122.
[9]崔红志.浅析关于新形势下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艺术品鉴,2017,(1):384-385.
[10]李梦娥,杨庚.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作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质的发展[J].高教学刊,2016,(24):1-2+5.
[11]赵云君,李进武.经管类专业学生“1+3+2”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以西北政法大学为例[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73-76.
[12]崔保安.农科类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5):3-5.
[13]谢建平,蒋雍君.“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2):43-45.
[14]陈月波.基于“双创”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职教通讯,2014,(17):21-23.
[15]郭群.基于“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254-255.
[16]梁小婉.基于“双创”理念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142-144+165.
[17]宋建伟,曹然彬,包玉花.“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职业技术,2013,(9):62.
[18]郑家茂,潘晓卉.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网络助学“五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4-7.
[19]杨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电子商务,2015,(12):77-78.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ultivation Mode of Cre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Taking Talent Cultivation of Computer — Taking Majors in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s Example
MA Jun, MA Shao-xian, SHAN Guang-rong, TIAN Shuang-liang, ZHAO Xin-mei, SUN Yang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Lanzhou 730030,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second-tier universities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usually put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oretical teaching while practical class is disproportionate in the curriculum. Therefore, employment pressure has been growing as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fail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ety and enterprises. The paper gives an introduction of computer majors in the 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 in combination with its conditions including region, teachers,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etc. The computer majors focus on class innovation, assisted with participating competition, nurturing innovation projects to make breakthrough in employment, supporting entrepreneurship to establish a cre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fitting social requirem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ltivation mode; practice teaching; the second university; computer major
G427
A
1674-344X(2017)8-0117-04
2017-06-01
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度研究生教改项目(1671280505);西北民族大学2016年度实验室开放项目(SYSKF-2017180,SYSKF-2017181,SYSKF-2017182)
马 君,男,甘肃兰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软件测试、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