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理论在森林康养产业中的运用

2017-10-23○文/马

绿色天府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黄帝内经素问

○文 /马 睿

中医理论在森林康养产业中的运用

○文 /马 睿

中医理论,是以我国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为基础,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将中医药理论与森林康养有机融合,是推动我国森林康养产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基于此,本文拟就中医理论与森林康养的关系及运用做一些梳理,以就教于方家。

中医“调和阴阳”理论

阴阳,本是指日光的向背,向光为阳,背光为阴。二者既互相否定又相互补充。

中医认为,人类所有的疾病都是由于“阴阳失调”所致。因此,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是使失调的阴阳重归于平衡。 在城市中,人口密集、温度偏高、空气污浊,属“阳”地;而在森林中,人口稀少、温度适宜、空气清新,属“阴”地。以焦虑、抑郁、肥胖和“三高”为特征的“都市病”都是阳盛所致。当人体置身于森林之中,由阳入阴,失衡的阴阳关系便能渐趋平衡。

中医认为:“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西汉,《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调和阴阳是最好的养生方法,阴气和平,阳气周密,精神就会旺盛;反之,精气也就随之耗竭。

因此,森林康养是治疗现代“都市病”最佳的办法。

中医“治未病”理论

中医有“治未病”的理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西汉,《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治未病”是指最高明的医生注重预防疾病,而非治疗疾病。

森林康养,“康”主要是指疾病的治疗,“养”则主要是指疾病的预防。

“治未病”的思想具体体现为“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未病先防,重在养生。养生之道,关键在于“法于自然之道”。法于自然之道,是指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变化,起居能顺应四时的变化。自从空调发明以来,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下的人因空间小、温差大,会出现“空调病”。而当人们处于森林之中时,机体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相生,“空调病”也就不治而愈了。

同时,森林中各类植物所分泌出的芬多精,能有助于人体保持清净安闲,心志闲舒,减轻思想负担,缓解精神压力。这样一来,真气深藏顺从,精神持守而不外散。

“既病防变”,是指人体生病后要及时治疗,防止病情恶化。中医认为,在生理情况下,经络有运行气血,沟通表里,联络脏腑及感应传导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西汉,《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病因是通过经络从皮毛腠理内传于脏腑的。

植物萜类成分透过皮肤的速率是水的100倍,是盐分的1000倍(陶智全著,《森林康养》第46页) 。森林中富含负氧离子和植物精气,植物分泌的有益成分能迅速透过皮毛腠理内传于五脏六腑,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历史上,华佗曾用丁香加麝香治疗肺部感染,中医还常常运用松香来处理风湿及各种创伤肿痛。这些方法都属于“既病防变”理论在森林康养领域的实践。

中医“情志调摄”理论

森林康养不仅仅是指对身体的调养,也包含对精神领域的调养。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西汉,《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保持心理宁静,情感平和,则人体正气充盈,肌腠固密,即使有很强的致病因素,也不会侵害人体(“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反之,心燥动而不静,则可能危及健康。事实上,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许多疾病的发展和预后都与心情相关。

目前,各大森林康养基地所开发出的康养项目(如森林音乐、森林书法、森林漫步、森林瑜伽、森林冥想、森林太极等)都能够舒缓人的情绪,使人有精神寄托,起到陶冶情操、怡情养性、调神健身等作用。

在森林中,青山绿水能使人心旷神怡,减少烦恼、急躁、忧郁、焦虑等情绪。耳目为之清静,心胸顿时开阔、神情格外舒畅,从而达到摄生益寿的目的。

2016年6月出台的《四川省林业厅关于大力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各地要“建设融合现代林业、农业、中医药产业、医疗保健业、养生养老和生态旅游休闲业等核心要素为一体的森林康养产业基地、产业园区与森林康养产业集群。”在推进森林康养发展中,建议进一步强化针对现代都市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相关康养项目的开发力度。深入挖掘和利用好中医药古籍文献和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尤其是本地、本民族特色文献、秘方、验方),提高社会大众对森林康养认知度,激发民众的参与体验欲望,共同推动森林康养事业的不断发展。

责任编辑:马苏烜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黄帝内经素问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新形势下中医理论研究与发展战略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