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撰写影像文字说明的思考

2017-10-22蔡彤宇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影像传播方法

蔡彤宇

摘 要:影像与文字配合才能起到良好的传播作用,如何撰写影像文字说明是影像制作传播的必修功课,首先要了解影像与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区分不同影像的特性,掌握不同的影像文字说明的原则、方法与技巧,为影像文字说明撰写提供指南。

关键词:传播;影像;文字说明;撰写;方法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7-0277-03

一、前言

在当今视觉文化盛行的年代,在各种媒介我们无时不刻不被各种图片(摄影、绘图、漫画、图表、装饰等)和视频所包围,一方面人们接收的信息有70-80%来自视觉,由于追求信息的直观真实,使图片和视频消费形成巨大的需求市场;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使图片和视频的大量生产成为可能,当图片和视频最终成型之时,撰写图片说明就成为最后一道重要工序。例如:有一张反映藏族同胞文娱生活的照片,画面是一群藏族同胞在倾听藏族艺人说唱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有人还用录音机将说唱的史诗录下来,不同的媒体在使用这张图片时,都加注了图片说明:

新华社记者:“藏族艺人说唱的《格萨尔王传》,深受群众欢迎。格萨尔王是西藏广为流传的民族英雄。” (中国摄影报2005.5.6)

法国《解放报》:“这位老年西藏说书艺人正在说唱一位传奇国王的故事。他的话语并没有被高原的寒风吹走,牧民们带着各式录音机,录下这个故事,以便能在遥远的地方,重新听到他的声音。”(同上)

由此可见同样一张图片或同一段视频,不同的文字说明的写法,会有不同的效果。一组影像,无文字说明,读者可能云里雾里;加上必要文字说明,或许成为经典。

二、理论准备

影像的文字说明的撰写者——无论是图片或视频的提供者还是编辑等后期制作人员,都應具备一定的影像传播的理论素养。

(一)影像的特质

1.虽然以摄影为代表的影像传播是最逼真、最可信、最直观的传播模式,一张照片或一段视频胜过千言万语,但绝不能将图片构成的影像世界等同于现实世界。无论是摄影师还是美术师,在制作图片时总不免带上个人的视觉选择,阿恩海姆就曾明确指出“积极的选择是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图片就是经过提炼加工而带有倾向性的影像世界,出于主观因素或技术原因,它既能贴近现实,也能扭曲现实。

2.图片和视频是对现实世界“完整又不完全的形象再现”。在时间上,图片表现的是局部的一瞬间,是对时间片断的有效选择,视频也一样,时间相对延长,于读者而言,它既不是过去的全部,更不是现在和未来;在空间上,图片和视频展示的是画框内的有限空间,是选择某一角度对现实空间的一个截面。相对于画框内的封闭空间,这是一个相对真实完整地直观世界,然而,对于画框外的开放空间,还有大量的相关信息是无法直观表达的。也就是说,影像以外的很多信息是要靠意会言传的。

3.图片只是一种轻度编码,视频相对复杂一点,但都是对现实世界的表征记录,无法直接体现视觉以外的信息。而文字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表达形式,在读者正常的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前提下,与文字解读相比较,图片与视频浅层解读虽然相对较少歧义,但仍然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政治、文化、情感、个人经历等,都会影响读者对图片的深度理解。

(二)传播的要求

从传播效果来看,通过考察声音、照片、文字、视频等几种传播形式的不同组合,对认知和记忆、再访问欲望、传播质量和可信度的影响,结论是传播效果以照片(或视频)-文字组合为最佳。图片与视频的优势在于直观性和实证性,具体可感但想象空间相对较窄;文字的优势在于抽象性和阐释性,有充足的想象空间,两者结合,可以互相提示,充分调动左右脑的优势,形成高效完美的传播模式。因此,当今各大传媒都非常重视图文并茂,没有精美图片的广告也很难感染人和说服人。

三、撰写法则

撰写影像的文字说明,一般要遵循以下法则:

1.真实原则。在描述事件时,包括内容和作者的真实。最好是影像的作者亲自撰写文字说明;如果是编辑撰写,也要认真核实,决不能有疏忽,在涉及事实真相时,切忌加入一些个人的假设或主观的推论,如一张有人坠楼的现场照片,在写图片说明时一般不去表述其坠楼原因,只表述坠楼的事实。

2.影像的文字说明,主要表述的客观发生的事情,而非影像中的具体内容。如果读者或观众明显能看明白的内容,一般避免重复描述。文字说明主要表述的是影像中不可见的内容,如背景材料,相关数据以及非视觉的内容,如声音,气味,感觉等等。如“他喝了1斤半白酒”比“他喝了太多酒”有说服力。

3.表达价值观时,可以是某种评判、某种态度,又或是指选择对影像以某个层面或角度进行表述。

4.要有针对性。可以预设读者对象,根据年龄、地域、文化背景等不同,采用相应的写法;针对不同的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视、展览、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

5.言简意赅,少用复杂的标点符号。

四、撰写方式

(一)带有新闻性质的图片的方法

在媒体使用的图片,如果带有新闻性质,可采用以下几种写法:

1.说明式

图片说明可以是针对画框以内,如新闻最基本的五要素(5W)、图片重点部分的说明、图片易被忽视或无法完全解读但又有深意之处的说明等等。

例如:“2003年3月30日,伊拉克平民在美、伊两军交火间隙逃离第二大城市巴士拉。这里前天晚上曾遭到美军猛烈轰炸。”(《文明〉2003.5)

例如“特朗普要跟波兰第一夫人握手被无视,场面一度很尴尬”(《广州日报》2017.7.8)

也可以针对画框以外,提供一些附加信息,如介绍图片内容的背景资料、强调图片所体现的主题思想和精神内涵、补充说明图片欠缺或不明之处等等,都是重要的图片信息。

例如“7月7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二次峰会在德国汉堡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题为《坚持开放包容 推动联动增长》的重要讲话。这是习近平同其他与会领导人的合影”(《广州日报》2017.7.17),这是新华社的图片说明所表述的背景资料,信息量远远超出了一张各国领导人的合影。

说明式可以采用图片标题+图片事件+图片背景的标准组合,目前媒体经常采用先写图片背景再写图片事件的顺序。

2.评论式

对图片的内容进行议论,表明某种倾向性的意见。由于图片本身具有多义性,这种评判的立场和角度也是多样的,可以从作者和编辑的角度,也可从读者的角度、政府的角度,还可从当事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去看问题,不同角度自然有不同观点。

例如:“建设中的广珠澳大桥(2017年5月12日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了新机遇,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前景广阔”(广州日报2017.7.2)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涉及粤港澳等方方面面,但报纸发行当天恰逢纪念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因此特意将视角放在香港一方。

例如:“昨天下午,在广州白云山公园附近汽车保管站,保安员在光天化日下呼呼大睡。如此保安,无疑保而不安!”(广州日报2005.5.30)这无疑是站在群众的角度进行评判。

3.描述式

直接描述图片里的事件某一过程和事物样貌。因为被图片空间和时间的特性所局限,单靠一张或几张图片是无法表现事件全过程和事物全貌的,需要通过文字描述来进行补充。

例如:“拉贾斯坦邦有许多做纱丽的小工厂,工人几乎全部是妇女。每条纱丽有6到9米长,染了色的纱料被挂起吹干,然后就可以作为头巾或裙裾继续飘拂在这些皮肤黝黑的当地女子身上。”(《文明》2004.3)这种较为详尽的描述,多用于杂志的图片说明,或者是报纸或网络的图片故事。

例如:“杜林市范伦铁诺公园旁的小径,杏花缤纷。根据民歌传唱,大学生和工厂女工常在河边幽会。由洪水、雾霭和梦幻美景交织而成的波河仿佛苦乐参半的罗曼史,触动着意大利人的心弦。”(《美国国家地理》2002.5)在不影响真实性的前提下,可以来点诗情画意, 增加感染力。

4.故事式

讲述一个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过程,有曲折起伏和发展高潮。不少专栏和专版图片都用这种写法。

例如:“1月20日,邓小平在会见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时说:‘我今年84岁了,该退休了。但译员误将‘84岁译成‘48岁,引得宾主一阵欢笑。”(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 1.21)

故事其实是一种特殊的背景介绍,事件本身有故事性,又有足够篇幅的情况下,讲故事有助于读者对图片的理解和事件的兴趣。

5.抒情式

新闻图片说明很少用这种方式,但也有个别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的。

例如:“巴拉克停赛错过韩日世界杯决赛,这次他以队长身份出战表现,仍是无法取胜,只能枉凝眉,自惆怅。”(南方都市报2005.6.27)时任德国队足球队长巴拉克两次世界杯决赛都无法登顶,这是从常理推断新闻人物的内心情感。

例如:“町村信孝6日大放厥词”(广州日报2005.6.7)时任日本外务大臣的町村信孝在外务省会议上为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有关参拜靖国神社的言论辩护时竟然声称,亚洲国家的批评“反应过度”,从中国人的角度自然认为他是“大放厥词”了。

6.综合式

采用了两种以上的写法,其效果会比单一方式更加显著。

例如:“昨日,在广州大沙头,一个保安拿着对讲机坐在一杆自制的钩镰枪旁警惕的看着路面。连日来,广州警方大力开展‘剑兰行动,全力打击‘两抢。在‘两抢多发路段,古时候的冷兵器钩镰枪‘重出江湖,对犯罪分子起到了震慑作用”(广州日报2005.8.17)这是采用了说明式、评论式和描述式3种写法。

图片故事采用先總后分的写法。如广州日报2017年7月17日的一则图片故事,先写一段总括性的文字,“暑假意味着快乐和自由,不过本报记者近日走访广州各大运动场所,却发现不少小朋友的假期非常忙碌,他们的‘档期被排得满满当当。游泳、舞蹈、篮球、兵乓球……从早到晚,孩子们都要参加各种各样不同的运动兴趣班。暑假已过小半,孩子们又进入一个崭新的学习阶段。”这段文字既是文字报道,也是所有图片的背景介绍;然后5张图分别用“在天河体育中心游泳馆,广州花样游泳队的小队员们正在训练”“小队员们训练十分专注”“浮出水面,休息一下”“花都某教育机构内,小朋友们在练习中国舞”“广州市少年宫,小朋友们在进行篮球训练”介绍了图片所涉及的三件事,有主有次。

其他类型图片的写法,除了以上几种形式,还可增加一些内容,如装饰性的图片,有时要写明作者或出处;如牵涉敏感文字的,则可能要标明图文无关;如有些广告图片说明,有时是一些提示:商品外形以实物为准、最终解释权归商家等等。

(二)视频的文字说明的写发

视频的文字说明,与图片的写法相近,但因为是动态影像,与静态图片相比,观众较易看懂影像内容,因此视频文字说明更多是交代事件的背景,或者加以评论。

例如:“帅翻全场!55岁保洁大爷模仿杰克逊经典舞蹈——55岁的王世金是沈阳音乐学院一名保洁工。他喜欢跳舞。从49岁开始,他完全靠自学,通过看视频、听收音机练舞,甚至在学校扒着窗口看别人跳,最终学会了这段经典舞蹈。网友: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http://video.sina.com.cn/news/spj/topvideoes20170717/?opsubject_id=top1#251395114)

例如:“早餐店凌晨起火,9岁女孩被困厕所,她的做法及时有效防止了浓烟蔓延,为自己争取了救援时间,点赞!戳视频,看女孩如何自救。”

(http://video.sina.com.cn/p/news/s/doc/2017-07-17/084366654

671.html)

(三)展览的图片说明的写发

展览的图片说明,由于图片的展现形式和观看环境更加优越,观众的观看方式更加仔细和放松,图片说明除了标明作品标题、作者、创作时间外,一般还有前言和作品分析,这部分更讲究个性和学术性。如“高原的力量:藏族肖像(2007-2010)——冯建国摄影展”的前言:“这个展览汇集了摄影家冯建国2007-2010年深入到青藏高原拍摄的最新系列作品,全部采用8×10大画幅相机拍摄,他尝试用一种白色的背景来拍摄青藏高原藏族百姓淳朴而又虔诚的肖像,通过这一区域内不同地点百姓的表情、服饰、个性来展现处于大变革时代的高原人的沧桑感和一种精神的面貌,他更想“透过这些个体的表象来展现出凝聚在群体身上的,在青藏高原大自然以及藏传佛教熏陶之下的一种内在的文化和精神的力量……”。从冯建国的作品中,既能够感受到大画幅摄影中黑白影像的一种纯粹的表现力和细节的震撼力,同时,也能感受到摄影家对摄影创作的执着追求,对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作品直接而又含蓄,体现了一名摄影艺术家意志上的历练、技术表现上的娴熟和精神的追求。

这次展览的作品尺寸全部为145cm× 110cm的大幅面作品,采用最新的数字化方式,博物馆收藏级艺术微喷工艺输出。冯建国多年来在使用摄影语言进行创作,尤其是在大画幅黑白摄影领域,有相当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取得豐硕成果,有“中国大画幅黑白摄影领军人物”之称。展览将会是中国当代大画幅黑白摄影的一次高水平展现。”(http://www.gdmoa.org/Exhibition/Exhibitions/2012/201202/t20120224_10366.shtml)

既介绍展览,又介绍作者,因果相承,脉络清晰,让观者对展览的背景有一定的认识。除了学术性的介绍,还可以采用个性化的写法,既有个人背景介绍,也有学术评判,甚至充满了感情色彩,集情、理、义于一体。

五、结语

总之,需要撰写文字说明的场合不止以上这些,这里只选取有代表性方面进行研究。综上所述,写好影像的文字说明,对提高影像的理解度和辨识度,提高影像的传播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反之,也会起负面甚至毁灭的作用,影像一般不会作假,但文字说明出问题更为突出,许多媒体出现产生争议或打起官司,往往起于影像的文字说明,值得引起注意和深思。影像加文字,往往构成完整的历史。

参考文献:

[1]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任悦,曾璜.图片编辑手册[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5.

[3]任悦.视觉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伍振荣.影像谎言[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影像传播方法
可能是方法不对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