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防性保护理念下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的改造与提升

2017-10-22王文刚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文物

王文刚

摘 要:博物馆藏品的“预防性保护”,就是应用一切与博物馆环境相关的科学技术成果,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控制,最大限度的抑制和延缓环境因素对文物材料的破坏作用,就是從源头上对馆藏文物进行保护,着重于“防”。天水市博物馆于2016年上马了“天水市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工程”,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提升。本文拟以天水市博物馆为例,对预防性保护理念下的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改造提升做一浅显的介绍。

关键词:文物;保存环境;预防性保护

中图分类号:K87;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7-0230-02

一、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概念

1930年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艺术品保护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概念。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理念逐渐被世界主流文化遗产界接受并成为共识。从2005年开始,国家文物局将上海市博物馆作为基地,制定了我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各项相关标准,以2010年世博会的应用为示范,逐步向全国文博单位推广。

馆藏文物的保存环境一般可分为相互关联、范围由大及小的四个层次。室外环境:博物馆整体建筑之外的环境。大环境:博物馆整体建筑之内的空间环境。小环境:文物库房、展厅等室内空间环境。微环境:文物展柜、储藏柜、文物囊匣内的微小空间环境。

影响馆藏文物的长期保存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环境温湿度、光照(自然光源、人工光源)、有害气体(包括气溶胶)、有害生物(霉菌、害虫)等。

二、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技术

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技术可以归纳为“稳定”和“洁净”两个层面。其中馆藏文物环境的“稳定”是指各个不同类别(质地)文物本身已经长期良好适应的温湿度状态。根据长期实践的结果,各类质地文物对湿度较温度敏感。所以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技术对于“稳定”层面的技术控制就是运用各种技术手段防止温湿度因素出现大幅度的波动。温湿度中,保持湿度优先原则。

“洁净”层面是指馆藏文物保存、展示环境中特征污染物浓度达到科学合理安全极限值以内,所谓特征污染物根据文物质地不同,各自文物对不同污染物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所以需要特别关注这些“特征污染物”浓度的净化控制。

总体上看,博物馆环境的预防性保护技术是指通过有效的管理和特定技术应用,从源头头上控制文物保存环境中的温湿度、光照强度、污染物水平,加强环境监测,实施必要的环境调控措施。

三、至2010年天水市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状况

(一)馆藏文物保存环境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于西部内陆城市,东经104度35分~106度44分,北纬34度05分~35度10分之间,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为11摄氏度,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2.8摄氏度;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零下2.0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491.7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季升温快,秋多连阴雨。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降水适中。极端最高温38.2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7.4摄氏度。

天水市博物馆位于天水市秦州区的中心,1979年11月开始筹建,1986年搬迁进伏羲庙办公,形成馆庙合一的格局。2009年新陈列馆落成开放,全馆总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展厅面积3400平方米,为仿古建筑院落。库房面积700平方米,为钢混结构仿古式建筑,天水市博物馆共有藏品3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54件、二级文物186件、三级文物1180件。主要涉及石器、陶瓷、青铜器、书画、玉器、印章等众多种类。库房文物按材质分陶瓷器和石器类、金属类、纸质类和民俗文物类分库放置。

(二)馆藏文物健康状况

2010年天水市博物馆对馆藏文物进行了全面的健康评估。参照2004年度国家文物局“全国馆藏文物腐蚀调查项目”文物相关评估标准,馆藏文物进行抽样腐蚀损失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在已调查的492件文物中,基本完好文物129件,约占调查馆藏文物的26.2%;中度腐蚀文物196件,约占调查馆藏文物的39.8%;重度腐蚀文物125件,约占调查馆藏文物的25.4%;濒危文物42件,约占调查馆藏文物的8.6%。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度腐蚀以上文物达70%,腐蚀病害在各类文物中普遍存在。

(三)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基础性设施

天水市博物馆文物库房面积800平方米,展厅和文物库房共有9套空调机组,上班时开放,下班时关闭。由于展厅既有地暖也有空调,导致相对湿度特别低,一般采用放置纯净水的方法进行加湿;需降低湿度时采用有机硅进行除湿。根据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温度、相对湿度标准。由于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环境昼夜温差及相对湿度波动剧烈,所以没有达到馆藏藏品保存环境温湿度的的控制标准。

(四)文物保存环境自检测

为全面了解天水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状况,馆里组织专业人员按照《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WW/T 0016-2008)对博物馆环境质量进行了检测。由于当时天水市博物馆环境监测设备以温湿度监测为主,缺乏环境污染物分析检测设备,所以。监测工作主要针对保存文物的库房、展厅及陈列展柜内的环境温度、相对湿度进行监测。根据天水市大气环境检测数据,对博物馆内环境中的空气污染物进行初步分析。

(五)天水市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评估

调查和监测结果表明,至2010年底天水市博物馆各库房和展厅环境基本不符合文物保存的环境要求,需要改善。

1.部分展厅温湿度变化范围较大,造成温湿度发生剧烈的波动,不利于文物保存。文物储藏柜对屏蔽外界温湿度变化有一定作用,所以文物应尽量放入文物储藏柜和囊盒中保管。

2.库房或展厅内无有效的空气质量控制设备,使得污染物气体浓度较高。应加强对库房内空气,包括木制橱柜内空气的换气处理和净化处理。endprint

3.在文物储藏柜内放置文物保护专用吸附剂等净化材料,能更为有效地降低甲醛等污染物的浓度,可以在文物储藏柜内推广使用,但同时应注意定期更换。

4.展厅陈列柜相对比较密封,致使各种污染气体在橱内富集,含量较高。应采用专用吸附剂、调湿剂等加强对文物展柜内微环境污染物的净化调控。配备博物馆藏展材料评估筛选手段,在陈列装修时,应对各种装修材料进行筛选,尽可能使用无污染物挥发或少污染物挥发的装饰材料;并加强装修阶段的通风措施。

5.展厅内的灯光直接放在陈列橱内,而且展厅内有自然光带,这些都不利于对光照水平进行有效控制而损坏文物。建议改造展柜,使展柜内照明灯具按规范设置于文物展览空间之外。

6.陈列橱内的蒙布、板材等能对橱内的相对湿度进行一定的调控,但应对这些材料进行慎重的筛选,防止产生新的污染源。

四、天水市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工程

基于以上评估结果,2016年天水市博物馆实施了馆藏文物预防性项目保护工程。至2017年初天水市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工程已基本实施完毕。

建立了覆蓋所有展厅、文物库房、修复中心等文物保存小环境;重点文物展柜、文物保藏柜架、文物囊匣等文物保存微环境的无线传感检测系统,终端传感器对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有机挥发物(VOC)、4种基本环境指标,以及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和含硫污染物3种综合环境指标进行实时检测,全馆共布点76个。

同时,通过实时监测环境,实现对异常环境质量的及时预警,第一时间提醒相关人员采取必要的保护和调节措施,有效提高馆藏文物保存风险预控的能力。系统还可以及时储存所采集的数据信息,逐步形成大容量的“环境历史数据库”,为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文物保护方法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为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该系统的组建可以解决博物馆环境基本参数人工监测带来的不便,提升科学化、智能化文物科技保护的能力。

当前,由于技术发展的限制,部分博物馆所关注的严重影响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如甲醛、甲酸、乙酸、臭氧、二氧化硫等指标,尚没有满足检测精度的无线传感监测仪设备。但可以通过配备一些便携式环境检测仪和建立“被动采样—仪器分析”等监测手段,达到及时检测掌握博物馆环境整体质量状况的目的,同时可对无线传感检测数据进行比对检验和分析。为此天水市博物馆依托馆内文物修复保护中心实验室,购置相关设备,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实现了文物保存环境重点数据的离线分析。离线检测分析手段获得的实验数据,及时录入“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检测平台”,并上传至“全国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平台”,与无线传感监测系统的实时监测数据进行比对和补充,并进行统计、分析、作图、查询等评估分析。

本项目针对展厅、库房小环境质量调控实施了以下措施:对文物库房进行全面改造,配备了恒温恒湿中央空调,每个分类文物库房配备空气净化机,去除有害气体;配备22台高效除湿机,用于改善文物展厅室内小环境的基本湿度控制条件,配合中央空调系统和空气净化机对展厅环境进行全面控制。

针对展柜、储藏柜等微环境质量调控,配备了1000余公斤调湿剂及吸附剂等被动调控材料,对未做恒湿改造展柜的环境敏感文物配用22台小型净化—调湿器。对56个文物展柜中的人造板材进行包覆铝塑膜封闭处理,并对展柜进行调控材料放置美观性改造或密封性改造。另外,为库房无囊匣文物配备复合密封膜,依文物尺寸自制密封袋并配用被动调控材料(调湿剂、吸附剂或除氧剂),配备了恒温恒湿箱用于调湿剂回烘。对书画展厅沿墙展柜做恒湿改造,为基本成列展厅配备4个一体式恒湿独立展柜。制作了1320个文物无酸纸囊匣,配置囊盒用小包装调湿剂等为环境调控功能材料。实现了所有馆藏珍贵文物“一物一匣”的保存目标。

五、实践预防性保护性保护理念过程中的思考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天水市博物馆认真实践了一次文物预防性保护理念,努力将馆藏文物由“被动的抢救性保护”向“主动的预防性保护转变”。实现了:

1.在天水市博物馆建立一整套环境监测系统,实现对全部文物库房、展厅和重点展柜等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的及时感知和反馈。包括:布设无线传感实时检测系统;配备必要的手持式环境检测仪器,定期检测和评估无线监测系统运行状况;配备应用“无动力扩散采样器—仪器分析技术,定期对环境污染物进行监测。

2.改造提升了文物展柜质量,配备应用被动调控或主动调控措施整治优化文物保存环境,使天水市馆展厅所有珍贵文物展示环境达到国家规定的国家文物展示标准,尤其是国家一级文物隋贴金彩绘围屏石榻的保存达到国家彩绘文物保存的标准。

3.为天水市博物馆1420件珍贵文物配置1320只无酸纸囊匣,为一批文物收藏架配置相应的无酸纸柜架式囊匣,并配备调湿剂和吸附剂,平稳和净化囊匣内微环境,努力达到“稳定、洁净”的文物保存环境状态,提高馆藏文物收藏保护能力。

4.制定藏品保护监查管理制度,设立博物馆库房环境监控岗位职责,形成藏品保护管理、协调、监测、分析、处理、预案等一系列风险预控机制,全面提升天水市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水平。

六、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

1.文物预防性保护理念在博物馆的实践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然由大小不同的分系统、子项目构成。因此在实施之前要做好整个项目的统筹规划,以便做到各个分系统间的有效衔接配合,分步合理实施。天水市博物馆2011年实施的库房展厅温湿度无线检测系统,系统技术先进,几年来运行稳定。为2016年天水市博物馆实施馆藏文物预防性项目保护工程提供了大量基础性数据。但受当时主观认识及各种客观条件限制,未能充分考虑该系统的技术升级和其它预防性保护项目分系统的整合衔接。因此在2016年实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时,该系统由于技术已显落后,功能单一且无法整合进新的无线监测系统中,只得拆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及资源浪费。

2.在项目具体实施时,要充分考虑到本博物馆的实际条件,不能一味追究设备的先进程度,唯技术参数论。实际使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天水市博物馆2011年投入使用的某公司无线温湿度监测探头,使用外国进口原装电池,质量过硬,完全能够做到平均使用时间超一年的要求,但价格昂贵。而国产电池的使用时间只能达到2个月左右。使用国产电池后频繁的开启展柜更换探头电池,对展柜内文物安全埋下不必要的隐患。

参考文献:

[1]吴来明,徐方圆,黄河.博物馆环境监控及相关物联网技术应用需求分析[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1(03).

[2]陈元生,解玉林.博物馆保存环境质量标准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增刊),2002(14).

[3]朱莉.《武汉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评价报告》结论分析及其思考[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7(01).

[4]吴来明,徐方圆,周浩.预防性保护理念下的博物馆保存环境的对策与实践[A]——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保护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5]郑幼明,俞春光,张学军.博物馆恒温恒湿环境控制系统的建立和优化设计[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增刊),2008(20).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物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文物的逝去
彩云之南的萌文物
文物超有料
“文创”让文物“活起来”
《我在故宫修文物》
老归侨晒少年“文物”
文物里的汉服 另一种流风回雪
文物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