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南客家中村傩戏服饰道具艺术特征探析

2017-10-22涂丹丹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艺术特征

涂丹丹

摘 要:宁都是纯客县,历史文化深厚,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盛行。位于赣南宁都的中村傩戏既是客家传统文化的基因也是中村村落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本文意在探讨探讨基于区域文化的赣南客家中村傩戏服饰道具艺术特征,包括:赣南中村傩戏服装的造型艺术特征、赣南中村傩戏面具的造型艺术特征及赣南中村傩戏道具的造型艺术特征,并通过对中村傩戏中服饰道具艺术特征的探索揭示出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的独特风貌。

关键词:赣南客家;中村傩戏;服饰道具;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7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7-0120-02

中村位于江西省赣南老区宁都县黄石镇,其傩戏发展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共有32代传承人。目前现存的傩戏班由郭显椿老人组织成立。郭显椿老人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中村傩戏发展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不幸的是,郭显椿老人已于2016年离开人世。中村傩戏是赣南地区唯一的傩戏戏种,古老而神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赣南中村傩戏的造型艺术特征主要集中体现在傩舞服装、面具及道具中。傩舞服装体现了赣南客家人的“阴”“阳”观念,面目狰狞的傩舞面具则体现出赣南客家人对神灵的敬畏,对祖先的崇拜。本文意在探讨基于区域文化的赣南客家中村傩戏服饰道具艺术特征。

一、赣南中村傩戏服装的造型艺术特征

中村傩戏中傩戏服装现仅存“红”、“绿”两种,服装样式具有浓重的道教色彩因此也称“道服”。服装红色代表男性,绿色代表女性。“男红女绿” 体现了传统的民俗性色彩观念,体现了中村客家人对汉文化的传承沿袭。服装的前后均有类似道教的符号或特殊图案,有些服装的背面写有一个“福”字,造型朴拙,体现了民间艺术特征。如:中村傩戏剧目《钟馗斩鬼》服装色彩以“红”为基调,搭配小面积的“黑”“白”两色,在袖口和衣边镶嵌白色,上身的褂子中间有一个巨大的白色半圆形几何图案,领口搭配黑色緣边。“红”“黑”“白”的色彩搭配给人一种神秘且仪式感极强的色彩印象。

目前,中村傩戏的服装样式主要有:褂子、道裙、头巾等。服装样式较为简单,且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以上身“褂子”,下身“道裙”为组合。上身的褂子以红色袢带系合,下身的“道裙”实为中间开叉的布片,扎系在腰间。或“红”或“绿”的道裙中缝开叉,内着黑色长裤,下穿黑色布鞋,傩舞人“踏罡”时,开叉的裙片会随着步伐摆动,灵动有趣。傩戏头巾为正面红色,反面黑色的棉布头巾,当地人称其“胎布”或“包胎布”。傩班人员表演时将一面“黑”一面“红”的“包胎布”包裹在头部表示与阴阳融断。

贛南中村地处赣州宁都,属偏远老区,地理环境闭塞,条件艰苦,或许正是由于赣南地区艰苦的生存环境,朴素的生活作风造就了当地傩戏服装的朴素风格。傩戏服装的材质以普通的棉布为主,表面无任何刺绣或其它装饰工艺,仅有“黑”“白”“红”的撞色搭配。中村傩戏的服装虽朴素简单且没有华丽的装饰,但视觉感极强,具有较突出的符号性功能,令人过目不忘。中村奇特的傩舞服装搭配其特有的傩舞面具表现出一种质朴而具有原始神秘气息的美学意蕴。

二、赣南中村傩戏面具的造型艺术特征

赣南中村傩戏发展的鼎盛时期,傩面具曾达108个。随着时光的流逝,中村傩戏的繁荣时期已成过去,傩面具仅存34个,能说出名字的只有15个,且大部分束之高阁。中村傩目前还能演出的只有《赖公射月》、《打王卯》、《抱冬易》、《判官点书》、《太公钓鱼》、《钟馗斩鬼》、《打保安》7个独角戏和对子戏,因此傩面具的公开使用也仅限此7部戏中的7个面具。虽然目前大部分傩面具已无法在公开场合给予表演和展示,但其曾经所展示出的独特风貌,为赣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笔者但通过资料整理及实地调研发现,色彩各异的中村傩面具或慈眉善目清秀飘逸,或面目狰狞凶暴粗野,因此目前中村傩面具基本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白色为主调的面具,面色红润,造型诙谐清秀、慈眉善目,如《抱冬易》;另一种是以黑色或暗红色等暗色系为主调的面具,面色暗沉,造型凌厉严峻、凶暴狰狞,如《钟馗斩鬼》。因此,中村傩面具总体呈现“浅色”系清秀飘逸型面具和“暗色”系凶暴狰狞型面具两种造型风格不同的面具类型。“浅色”系面具集中体现了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括对生育的崇拜及对下一代的美好祝愿等。“暗色”系面具则集中体现了赣南客家人对鬼神的敬畏及对宗教的信仰。

与其他地区傩文化一样,中村傩面具造型艺术有着较强的表现型艺术特征,但相对于其它地区的傩面具,中村傩面具则更加倾向一种再现性的艺术特点,尤其是“浅”色系傩面具,如:《抱冬易》中的老人面具,该剧目中所采用的傩面具,面色红润,面带微笑,虽嘴角略作歪斜处理以增强带诙谐感,但仍然不失和蔼气质。中村傩戏艺人在创作这幅面具的时候,采用了更加再现性的表现手法,整体造型更趋向一种平和而真实的再现,基本再现了一个老太的原本面貌。

相较其他地区,中村傩面具表面装饰元素略少,造型更加趋于一种平实。在色彩方面,中村傩面具喜用红黑搭配或采用自然肤色,较少使用金银二色,与其质朴的造型特征相得益彰。在整个禳神活动的过程当中,每换一种仪式,表演者就要换戴一副面具,跳傩艺人配合面具唱出不同的曲调歌词,并用器具比划出各种形态的舞姿,展示出独特的乡土风貌。

三、赣南中村傩戏道具的造型艺术特征

中村傩戏中的道具充分体现了中村傩戏祭与戏的结合以及娱神娱人的一致性,使得整个祭祀过程更加具有表演性特征,是傩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村傩戏中的道具材质大多为普通百姓家中常用的木或金属,所用佩剑大都为木制剑或木制令箭。中村傩舞法具有五种:令箭、令旗、令尺、法印、槁。中村傩舞的道具很简单,只有五种:弓、竹棍、扇子、笔、钓鱼杆。中村傩舞的乐器,掌鼓一面,大锣一面 (中村的傩舞没有管、弦、乐、器),鼓声可 “擎破地狱”,锣声可“效狮子吼”,以吓走“邪鬼”。中村傩舞的音乐也很简单,主要锣鼓伴奏,人声帮和,帮称“和合腔”。其曲牌细分有 “一字锣”、“三锤锣”、“反弹傩”等。法具有令箭、令旗、令尺、法印、珓5种。道具都很简单,只有书、竹棍、扇子、笔、钓鱼竿5种。乐器方面,主要为唢呐、锣、鼓等民间常用乐器。乐器中的堂鼓和大锣在舞傩中既可作乐器用,同时鼓声又可“惊破地狱”,锣声可“效狮子吼,以吓走邪鬼”。

道具是中村傩戏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道具整个表演就无法完成。道具的指向性特征为整个祭祀的表演过程增添了神秘感和仪式感,让人置身于一种客家节日的浓厚氛围。

四、结语

中村傩戏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剧目,可惜古老的中村傩戏也在逐年减少,传至今日,只剩下郭家习、郭天春两位老人能演出傩戏了,且只能出演7个独角戏和对子戏,黄石中村的傩戏面临着断代的危机。然而,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的黄石中村傩戏是赣南地区至今惟一发现的傩戏戏种。古老神奇的中村傩戏是研究了解客家先民的生活习俗、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的“活化石”,满足了现代人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是客家文化的瑰丽宝藏。

参考文献:

[1]张勇华.江西宁都中村傩戏研究—一项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01).

[2]廖上兰,吴玉华.身体与精神双重构建下的民俗体育村落治理

——以江西宁都“中村傩戏”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02).

[3]曲六乙等.东方傩文化概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4]李健.赣傩的历史文化及审美特征研究[J].农业考古,2011(06).endprint

猜你喜欢

艺术特征
国内主旋律真实改编商业电影的艺术特征探究
北海与上海两地水彩画比较研究
以《美丽的磨坊姑娘》为例小议声乐套曲的艺术特征及价值
对话凡高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