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经济报道富矿亟待深挖

2017-10-22黄歆

对外传播 2017年9期
关键词:经济

黄歆

根据外媒的报道,最近在华尔街,让多头和空头投資者颇多争论的一家中国企业就是阿里巴巴,它的股价翻倍增长,既有大机构增持力挺,也有空头趋之若鹜,而这种争论的核心就是这家企业到底值多少钱。同样在国内,人们也就马云和马化腾谁是中国乃至亚洲首富展开热议,这种热议的背后体现了人们对这两家超大规模互联网企业的未来发展和竞争态势充满好奇与展望。在各类经济新闻话题中,商界名流和财富流动是非常吸引读者眼球的两个方面。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我们的报道重点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解读与政策发布,产经和公司新闻一直是对外报道的薄弱环节。《解密中国互联网巨头的崛起》报道是我们策划组织“中国新经济新业态新动能”系列对外报道的一篇,也是拓展报道面的一次尝试。通过这次实践,我们感到新经济行业是对外解读中国经济发展潜力的“富矿”,对记者的专业性和议题设置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考验。

首先是要求记者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对某个行业进行长期追踪的调研能力。比较一下《华尔街日报》的《中国科技巨头寻找明日突破》就会发现,好的产经报道并不是就事论事的消息,而是基于对某个行业的深入了解,从领军企业的最新动向出发进行前瞻性的分析,这样才能形成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独家报道,帮助投资人或企业经理人进行决策,依靠报道的专业性和服务性来提升所在新闻机构对读者的黏着力。从这个方面来说,记者编辑的专业水平就是新闻机构的硬实力,没有对一个行业的长期跟踪和调研,要写出这种综合性的深度分析报道是很难的。当前,在所有类型的新闻报道中,经济报道是竞争最充分的领域,缺乏在产经报道领域的报道人才就意味着缺乏在产经报道领域引导国际舆论的能力。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在海外上市和并购业务的开展,摩擦和误解也会不断出现,向海外不同产业的专业人士提供权威、有见地和说服力的中国产经报道将变得日益重要,在新闻机构内,创造一个鼓励记者成为行业报道专家的机制和环境显得尤为关键。

其次是要求记者具有很强的思考力。特别是要跳出国人的思维形式,尽量从海外受众的视角去观察中国社会特有的经济现象,从普遍性中找出不普通的地方。新华社播发的《解密中国互联网巨头的崛起》报道里有这样一段细节:“探寻两家公司巨大成功背后的商业秘密,我们不如将目光投向北京地铁的车厢:几乎每一位乘客,不论老幼,白领或是建筑工人,都在紧紧盯着智能手机的屏幕。

他们不只是在玩时下非常流行的腾讯游戏《王者荣耀》,也不仅是在与朋友聊天;他们在智能手机上订购日用百货,转账,看电影,看书,预订旅行产品,甚至调整股票市场组合。

中国数字产业,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像中国众多其他经济领域一样,呈现出令人震惊的变化规模和速度。”

这其实就是记者对自己每日所见所闻的事实性描述,任何一个外国人到北京坐地铁都会看到人们把玩手机的景象,可能很多人就好奇他们在做什么。在实践中,我们感到最难的是从自己熟悉的经验中跳脱出来,发现它与海外受众经验不一样的视角。经济报道虽然是与数字打交道,如果能与人们的消费体验有更多连接,更多这样平实又接地气的描述,报道的画面感会更强,不仅更具可读性,也更有说服力。

第三是要求记者具有很强的信息整合能力和消息源网络支撑。新经济之所以称为“新”,是因为它代表着前所未有、新近出现的商业形态、生产方式或者组织形式,好的记者就是要有删繁去简、提炼干货的能力,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梳理出有代表性的新现象,使读者一目了然地把握新经济的新意。本文后面的两篇文章实例都注意到了新经济给中国创造的新就业岗位,比如,新华社报道提到“移动互联网催生出很多新职业新业态,众多企业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为移动通信用户提供了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数字化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新常态:移动支付、移动娱乐,乃至移动办公,已经广泛普及”,并举了孙女士在手机应用平台预约下单请专业人员上门对冰箱冷冻室进行清洁维护的例子。外媒的报道则更加简练,开宗明义就提出“中国三大科技巨头在众多领域投资数十亿美元,以期找到下一个划时代产品”。

客观地说,两相比较,外媒这篇报道对行业最新动向的把握更为深入,稿件的主题也更集中。文章除了做出“中国的生活方式潮流已成为最新战场”的判断,还列举了各公司投资提供形形色色服务的手机应用,内容包括送餐、面部整形、育儿与共享单车,并预言“商家与消费者匹配的一站式商店是下一波消费浪潮的标志”。不仅如此,外媒记者采访到了相关业务的负责人,把新业务发展的难点和方向进行了说明。新华社的这篇报道更侧重宏观层面的分析,欠缺对业内人士的采访。应该说,在经济新闻的竞争中,谁拥有了独家权威的消息源网络,谁就占据了主要优势。如果消息源网络不健全,就很难掌握主动。如果能对行业新闻的对外传播价值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对于行业新闻,特别是公司报道的准则制定一个统一的规范并附以恰当的激励机制,有关消息源网络建设的报道瓶颈就能更快突破,对外传播领域专家型的行业报道人才也能得以更快培养。

第四是要求记者具有更精准的舆论引导能力。精准引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专业性的分析,另一个是独到的见解。经济类稿件通常会有一大堆数据、事实和现象,并且有着很强的内在逻辑性,能否利用这些信息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和见解体现着记者编辑的议题设置能力。外媒记者采写的这篇报道援引了易观、斯坦福·伯恩斯坦等机构的研究报告,但在行文中的起承转合中也给出了自己的判断,比如“随着增长窗口收窄,这三大互联网公司业务边界越发模糊,冲突的业务包括在线视频播放,云计算和互联网金融”“口碑的融资乱象可能会使整个行业的盈利放缓,但美团点评的投资者并未受到干扰”等。这些观点性的文字都没有消息源,与传统新闻写作“有观点必有出处”的要求相悖。其实,这就是经济新闻分析类写作的特点,记者本身就应该成为专家型的行业分析师,对于调研掌握的信息有自己的判断。既然新闻分析主要回答的是“为什么”这个问题,而不是“是什么”,稿件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是基于专业分析基础上形成的独到见解和视角。在实践中,笔者认为,这四个能力是依次递进,相互提升。

最近一段时间,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新经济产业,比如人脸识别技术、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很火,不少新闻机构在日常报道中也引入了机器人写稿。就经济报道对外传播来说,最核心的还是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这是一个老话题,也是新经济时代不能回避的议题,只有在指挥机制和队伍建设上有突破,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有所提高。

(新华社对外部记者张伊伊对本文亦有贡献)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数读中国经济
经济日历
图读龙江经济
中国经济
Out of time
经济
经济年度人物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