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传统工笔人物画的意象美

2017-10-22赵晓丽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9期

赵晓丽

摘 要:文章通过写意象并分析其在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的具体体现,从而得出从某种角度来讲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发展是意象造型的发展史。传统工笔人物画中体现的精湛的艺术技艺,高雅的画面意境和精神境界都值得我们认真揣摩,学习和研究。

关键词:传统工笔人物画;意象造型;意象美

中图分类号:J2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7-0031-02

一、意象定义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较为重要的范畴。《辞海》对意象一词概括来讲主要有两种意思:“其一,意象是表象的一种,它是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象性的表象。其二,意象是一种古代文论术语。它主要指主观的情意和客观的物象相融合后生成的一种心象。”①

在艺术创作中,意象是画家内心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是“意”与“象”的融合统一,是一个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过程。纵观历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我们可清晰看到:传统工笔人物画作品在意象思维和意象造型下呈现出各种表现形态和纷彩各异的审美风格。

二、传统工笔人物画的意象美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道家思想为源的玄学逐渐兴起,在绘画领域顾恺之的“形神论”占据了美学思想的主导地位。“以形写神”是意象思维和造型的重要体现和结果,它主张形神兼备,在形似的基础上更注重神似。同时,顾恺之“迁想妙得”的说法主要强调画家内心与客观物象的主客关系。他提出在作画之前要观察研究物象,调动思维想象力去体味把握物象的本质,最后通过画家缜密分析和凝概提炼后获得独特的艺术构思,它强调了画家主观丰富的艺术思维情感。意于象先,意象无延。《女史箴图》是根据西晋文学家张华的《女史箴》所画,此画作作为魏晋人物画的代表作有着“明劝戒,著升沉”的教育作用,它规范了当时女性的贞德与操守。画作中描绘的女性形象皆能体现魏晋时期的审美要求,如身段修长、举止端庄、容貌清丽、肤白貌美。画作中人物形象生动传神,造型简练概括,线条连绵入微,设色意淡雅正,背景的空白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增加了诗意的浪漫,整幅画作有一种神妙高古的艺术境界。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其经济政治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文化思潮开放,这都为绘画的发展和空前的盛世奠定了坚固的基础。唐代工笔人物画,尤其是以女性为描绘对象的人物画发展已经达到空前的高度。作品描绘对象多为宫廷贵族妇女、仆人等。作品中饱满富态的造型,鲜艳浓丽的设色,强劲有力的线条,较强的装饰感都传达了浓厚的芳容之气、弘阔之貌、盛世之风。审美要求也随着统治者的观赏性而发生变化,画面不再规规矩矩,严肃刻板,变得比较开放从容,无艳俗之态。其中以初唐画家阎立本,中唐画家张萱、周昉最为代表。

我们从六个方面对其艺术作品进行详细分析。

其一,气韵生动方面,唐代工笔人物画有着前所未有的恢弘地位。人物形象都是画家从现实生活中察“象”并与心融后而得的“意”浮画面的大唐丽人。在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中我们看到现实美與意象美结合而产生的代表大唐审美的女性形象,她们有着高贵古朴的韵味、典雅大方的气质和无尽奥妙的魅力。人物形象特征刻画得惟妙惟肖,神情表达含蓄到位。

其二,骨法用笔方面,唐代工笔人物画的线条劲简有力,刚柔兼济,变化丰富,它用丰富的韵律和明确的节奏传达了作者的丰富情思。从周昉《挥扇仕女图》中可见到:无论是表现衣纹垂落的结构兼飘逸之态,还是塑造丰态肌肤的温润兼柔善之美都十分到位。

其三,应物象形方面,画家笔下的人物形象,除少数为凸显主仆尊卑而主观夸张加大或缩小人体比例外,多如实还原了生活中的鲜活形象。

其四,随类赋彩方面,唐代作品用色比较开放自由,没有政治限制,画家可根据自己表达的作品意境主观地施赋紧随当时审美风格的色彩,多用些诸如类似红色的艳丽颜色,视觉效果鲜艳明丽,淋漓尽致地彰显了大唐繁盛气势。

其五,经营位置方面,人物画的构图多是空白处理。空,非无,而是无尽有,这是中国画独特的构图形式。整幅画面通透,气贯满通,意象无穷。

其六,传移模写方面,人物画发展过程中有一个特点即:连续性。我们可以看到画家之间相互借鉴的踪迹,青出于蓝胜于蓝,延续的同时又有超越,这是绘画发展的一个规律。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四分五裂的时期,这个时代有着自己的审美特征并由此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工笔人物画家,首推顾闳中。其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无论从艺术造型还是画面意境来讲均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体现了顾闳中高超的艺术技艺和审美境界。作品讲述的是南唐大臣郁郁不得志后寄托于玩娱声色的故事。作品用笔细劲饱满,人物造型一改唐朝丰满圆润之感,设色明丽典雅,人物神情传达惟妙惟肖,整体绘画风格秀逸清润,我们甚而听到优美的琴笛声缓缓从画面洋溢而出,看到美丽的女子跳着轻盈愉悦的舞步。画家顾闳中非常善于描神,他笔下无论是仕女、乐师,还是作品的主人公韩熙载,人物神情都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画中人物布局疏密合理,三五一组,有坐有立,有遮有藏,有的拍手叫好,有的侧身倚望,画面美轮美奂。作品透视沿用中国的散点透视法,如桌子的外形,人物的大小等。用色意象化,依画面需要大面积的使用墨色,配以典雅质朴的矿物红色、绿色等,使画面显得沉稳、自然、协调。与顾闳中绘画题材迥然不同的另一位人物画家是贯休,代表作品为《十六罗汉图》,他自幼出家,从其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工笔人物画的另一种绘画面貌(宗教形象)和艺术风格(主观野逸)。他在造型和用笔上大胆狂放,作品呈现了一种空逸悟放,心性本静的艺术境界。贯休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作品更加注重表达内心的情感和主张,使得画面呈现出不一样的精神面貌。自历史进入宋朝,礼教和理学的兴起从某种程度上禁锢了人物画的发展。正因于此,工笔人物画的整体艺术水平已不及隋唐五代。宋代工笔人物画的整体风格为沉稳工致,准确严谨。绘画题材和表现形式主要有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李唐的《采薇图》讲述的是殷商灭亡后伯夷和叔齐两兄弟入山采薇而不与周合作的故事。作品以意造型,两位主人公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李唐在创作的时候,对伯夷和叔齐经过多方面多层次考察和研究,并按照宋代的审美风格创作出两位人物形象,赞美了两人谦卑恭让的美德和抱节守志的民族气节。造型语言上,随处可见精炼工致的线条,尤其在刻画人物胡须和发丝的时候,仿佛都能看见一根根的线迹,整体显得蓬松自然,随风飘逸。在设色上,无论是衣着服饰还是表达意境都弥漫着浓厚的文人气息,作品中很多地方没有鲜艳色彩的融入,只施以墨色,使得整幅画面清新自然,质朴沉稳。

明清两代是文人画发展的延续和鼎盛时期,自元代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理论后,人物画也具有较强的文人气息,但同时某些审美形象特征也被程式化的东西固定下来了,如对女子的审美标准为樱桃般的小口,瓜子样的脸庞,走路的时候不可手舞足蹈,笑不可露齿。由此而来,画面中出现的多是些瘦弱清秀的女性形象。如明朝中期唐寅的《孟蜀宫妓图轴》和明朝晚期陈洪绶的《对镜仕女图轴》。对两者的比较研究发现:唐寅的作品设色比较艳丽厚重,线条细劲流畅,从人物的造型和服饰来看,其描绘的主题是宫廷富贵,但表现程度已经和唐代风韵相差甚远。看她们修长清弱的人物比例,我们隐隐看到礼教约束下对女性的束缚。看她们艳丽富贵的衣服妆容,从某种意义讲无不在表露宫妓奢侈富贵的生活。而后者《对镜仕女图轴》是陈洪绶晚年之作,他生活在明朝没落的晚期,生活职场比较坎坷,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那种幽怨和满腔抑郁之情。陈洪绶非常注重以“意”造型,其作品中的线条纯净、明快、洒脱、棉韧、圆润,有着较强的节奏感和神韵气息。画面的构图和用色也颇有意境,作品意味深长。

三、结语

意象造型是中国画独特的造型方式,意象美的风格是由内部的意象思维和外部的意象造型共同作用产生的。意象造型在每个时期形成的审美风格都迥然不同,但每个阶段的审美风格都如实地反映了阶段性的现实情况。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就是意象造型的发展史。这都是传统工笔人物画的瑰宝,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注释:

①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彩图本[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胡雪冈.意象范畴的流变[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2]葛路.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樊波.中国画艺术专史人物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