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2017-10-21郭艳君
郭艳君
本文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认识出发,深入分析了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几点问题,从而提出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三点建议:一是以学生为本,激发学习兴趣;二是拓展教学空间,优化教学课程三是充分利用资源,丰富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也提出了改革的新要求,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但从当前教学过程中对新课改标准的践行上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还有待提升,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阻碍教学有效性提升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是现阶段探讨的热点教学问题之一。
1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认识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余文森教授曾指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学习,积极主动地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对于生命的满足,由此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而言,教师应立足于新课改的要求,将教授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调动小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能动性,作为教学的目标及衡量教学教学有效性的标准,实现让小学生在品德和社会教学中感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态度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都会从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2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理念落后,忽视学生的能动性。
新课改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从课程内容与形式上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但教学理念的转变需要经历一定的时期,大部分教师还是继续沿用了传统的教育理念,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这样的教学理念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整个课堂的进程,学生主要是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走。虽然新课改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应试教育等传统理念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没有受到重视。学生依然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学生没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去获取新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求知和探索能力是非常不利的。这种被动接收知识和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做法,在极大程度上会影响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2.2 教学内容落后,设计缺乏新意。
随着社会大高速发展,也极大地带动了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但是品德与社会教学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一环并没有真正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在课程设计上没有结合社会事实调整教学大纲,而是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案例,对于小学生来讲,由于受到网络及同辈的影响,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需求也更加广泛,传统的课堂设计已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满足现阶段学生的需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就会从根本上阻碍教学的有效性。
2.3 教学方式传统,模式单一。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依然是照本宣科,为了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主要采用传统的以书本教学为主,对于课堂延伸则是采用让学生观影或看视频,结束后并没有进行讲解或让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都社会和未来都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因而教师用这种机械、单一的教学模式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应结合新课改的实际要求,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课堂互动性。
3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3.1 以学生为本,激发学习兴趣 。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重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展开教学。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最基本的一点是根据新课改制定的目标,关注学生的感受,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展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只有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学的目标与学生的发展相结合,满足学生当前的多元化需求,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2 拓展教学空间,优化教学课程。
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以新課标作为教学的标准,将教材作为教学的指导和参考,深入研究新教材和新要求,精心设计教学课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容量较大的一门课程,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师首先应联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制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将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衡量教学目标实现的维度。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课程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层次性的设计,将书本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深化课程资源的方式,使课程设置更具科学性,从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3.3 充分利用资源,丰富教学模式。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但从理论上讲是一门较为鼓噪的课程,因而需要教师结合新要求将多种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要适时把握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灵活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使用到课堂中去。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师可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教学情境,选择性地使用体验式教学、问题为中心及社会实践等不通话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模拟、体验和实操。同时,教师应利用现代媒体教学等优势资源,将社会教育形象地搬到课堂上来,这种形象的教育与小学生智力发展和接收知识的规律相符,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4 结语
在小学阶段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是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这能为促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随着社会和文化的进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李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6).
[2]吴盛华.试论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5(02).
[3]曲立辉.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6).
[4]周传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上),2016(02).
[5]刘文会.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08).
作者單位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老河土学校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12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