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2017-10-21王蕾

报刊荟萃(下)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天净沙悲秋

王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社会变革中,知识分子的苦闷,珍惜现在的美好的时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美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有句老话“壮士易悲秋”,这“壮士悲秋”说的是中国的文人大多有一种悲秋情结。有人独立寒秋,他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他读到的是无限的壮美!有人在风中登高,他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读到的是时光飞逝、壮志难酬的悲凉!有人在夕阳下悲叹,他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读到的是漂泊的孤独与苍凉!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他们的情感有别。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散文大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吧!

二、新知学习

(一)理清思路

(1)齐读第一段,故都的秋味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啊,能让作者不辞劳苦从千里之外赶回北平呢?在第一自然段中找找,找到后把它画下来。

“清静悲凉”在第一段中有总括全文的作用,也就是本文的文眼,在下面的段落里,作者无论写什么,都应该在秋味中渗透着清、静、悲凉。

(2)在3—11段中,描绘了五幅图画,请大家给每幅图画拟个四个字的标题,要抓住核心内容。

(二)深入赏析画面

①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三段,写景叙事常常追求“绘声绘色,声色并茂”可以从声音和色彩两方面去鉴赏。②教师补充总结:听见的是:飞声——而不是叫声,极细小的声音都能听见,说明当时的环境的寂静。

动作:静静地坐在小院里,数着一丝一丝的日光,怎么数的?太阳光从茂密的枝叶上泻了下来,日光少,却很细致很用心在数,“细数”和“静对”透露了清闲和惬意的心态。③在“小院秋色”中有“悲凉”吗?“租人家一椽破屋”,“站在破壁腰中”,这些都是衰败的景物,不美啊!可是作者却觉得美的不一般。若要給秋草涂上色彩,应该是枯黄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必定是瘦弱的、病态的,生命即将走向结束。符合清、静、悲凉的意境。

④在“小院秋色”中,作者借景抒情,所有的景物都能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在第三段中還有几组画面:“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画面中景物的选择是否也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呢?同桌之间讨论。

在南国,每年到了秋天,作者就会想起陶然亭的芦花,芦花是灰白的,给人死寂感,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枫叶荻花秋瑟瑟”就是相同的悲凉。

“钓鱼台的柳影”,把柳影改成柳条好吗?

柳条无论是下垂的还是飘拂的,都是明艳的,袅娜的,会给人以情趣,而柳影则是灰暗的。和本文的意境相符。

“潭柘寺的钟声”,改为“香客”可以吗?

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伴钟声到客船。”幽静的秋天景色,意境清远。真是异曲同工啊!

虫子、蝉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多是忧愁凄惨的象征。柳永在《雨霖铃》中就用“寒蝉凄切”来营造清冷凄惨的离别氛围。秋天的虫唱,给人生命衰微的意味,悲凉之情油然而生。

还有四幅画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画来赏析。

1.赏析“秋槐落蕊”图

作者抓住了触觉和视觉来写。

(1)声音没有,是静;气味也没有,更静;微细和柔软的触觉已经难以感觉了,而作者却能感触得到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份静已不仅仅是环境的寂静了,还有心境的宁静。

(2)落蕊是什么颜色的啊?

白色,白色是冷色调,落蕊白中带着黄。

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郁达夫看着着满地的落蕊,不仅仅想到的是自然之秋,还想到了人生之秋,年华将逝,青春不再,是何等的清闲,但正是这种清闲让作者感到苦闷、落寞,悲凉。

2.赏析“秋蝉残声”图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愁的象征。

3.赏析“秋雨话凉”图

辛弃疾有词曰:“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天气转凉了,一年也就快走到尽头了。言外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阴也就不多了。这尾音一拖,那种感叹悲凉的味道就出来了。

4.赏析“秋日胜果”图

秋果淡绿微黄,显出清秋的色彩。

(三)体会情感

对于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这主要是由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决定的。郁达夫三岁丧父,幼年生活困难,青年时代,十年客居日本的生活,又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因此,他喜爱“清、静、悲凉”的色彩便不难理解。本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人生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感时生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三、拓展延伸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故都的秋特别的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如果把这些景物放在诗歌中,便是一个个的意象,我们能否换种形式表现出来呢?以《故都的秋》中的景物为主要内容,模仿《天净沙秋思》的形式,写一首《天净沙故都之秋》。

天净沙故都之秋

寒烟衰草瘦菊,

苦蝉残声几许,

断桥日暮羁旅,

一城风雨

几度梦归故里。

四、课堂小结

(配《秋日私语》音乐)

故都的秋,是美丽的,是寂寞的,也是深沉的。郁达夫把他的情感融在了一草一木中,也深深地镌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就让我们带着对故都的热爱和眷恋之情,满怀深情地朗读这首秋的赞歌吧!

五、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清静悲凉

六、课后反思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热情。我深刻的认识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在短短的五分钟内,大多数同学能即兴创作诗歌,这对我、对学生都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本教学设计,遵循淮南一中提倡的“朴实教学模式”,但仍有不足和遗憾。由于课堂容量的限制,不能精讲。即兴创作诗歌,也不能使每位学生都得到有效的文字训练。这些都将促进我对“朴实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天净沙悲秋
古人为什么喜欢“悲秋”
新语
天净沙·春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天净沙·春思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与白朴《天净沙·秋》的同和异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意象并列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