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探究
2017-10-21舒玲玲
舒玲玲
摘 要:我们发现,在物理学中有很多知识和定理都是通过实验发现和总结而来的,因此,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物理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但是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物理实验教学的核心素养,常常引导学生进行机械的练习,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从当前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多方面论述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在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认清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改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掌握有效的实验方法,构建严谨的实验思维。基于这样的核心素养,能够给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注入全新的活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提升物理思维,取得全面的发展。那么我将针对高中物理教学,浅谈核心素养要求下的高效实验教学。
1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验教学的核心,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就要求教师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针对性。就以测量物体加速度的实验为例,这一章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测定物体的加速度。因此,教师不应该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按照教材上的步骤进行机械练习。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加速度的概念知识,了解这一物理概念,并且从中引发出其他的知识定律,让学生从这些知识定义出发,设计创新型的实验,并且自主来测定物体的加速度。这样能够活跃学生的实验思维,用自己的理解来完成实验,同时也加深了对物理概念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通过这样的方式,改善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活跃学生的实践思维,跳脱出教材的束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实践的学习平台
学习实验并不是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其中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而是要通过动手实践掌握其中的核心知识。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创设实践的学习平台,就以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为例,这一章节主要引导学生学习F=am的公式,并且能够用物理實验来进行验证。针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物理实验室,用实验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教师切记不能让学生进行机械练习,而是为学生准备好基础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从必须要测定的物理量出发,设计各个实验环节,并且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实验收集了一系列的物理数据,再通过理解带入到公式进行验算,从而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创设了实践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实践学习能力。
3运用高效的教学工具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推动下,一批批高效的教学工具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了帮助,那么对于实验教学中一些难以演示的实验,教师也可以运用这些教学工具来进行呈现。就以动量定律的教学为例,这一章节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动量定理,但是在实验中要求外界没有一切的摩擦力,这在现实中是很难达到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系统设计一个动画模型,用这样的动画模型將整个实验过程呈现出来。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并且,这样的动画模型不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可以根据教师的意愿随意调整,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突破了那些重难点实验的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漏洞。通过这样的方式,利用高效的教学工具演示那些难以在课堂上呈现的实验,提升了教学效果。
4实现有效的课后练习
实验教学也和其他内容的教学一样,需要教师搭建一个良好的课后学习平台,让学生通过有效的课后练习来加深理解和掌握。但是又考虑到实验教学的特殊性,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单独的实验。为此,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系统构建一个有效的课后练习平台。比如,教师可以将实验操作设计成简单的电脑程序,学生只需要在电脑上通过鼠标来点击,就能对实验器材进行操作,实验现象也是一目了然。但是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情境,比如学生在操作实验仪器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来考察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些仪器的操作规范。而在产生的实验现象中,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实验现象的记忆。通过这样的方式,利用多媒体系统构建良好的课后练习平台,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5结语
总而言之,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和综合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教学意义。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实验教学的核心素养未能得到体现,教学效果也就没能达到理想的要求。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认识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核心素养,并且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出发,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添华.高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
[2]高梦云.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改进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