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7-10-21孙凤梅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生活质量

孙凤梅

【摘要】目的:探讨分期看顾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在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间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与观察组(6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分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运动功能评分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神经缺损评分、生活能力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期康复护理可提高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分期康复护理;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质量

脑梗死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且复发率、致残率和致死率普遍较高。调查结果显示[1],我国是世界上脑梗死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尽管医疗技术水平迅速上升,明显降低了脑梗死死亡率,但超过80%的存活者合并不同程度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虽然康复护理可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降低残疾程度,但不同患者病情错综复杂,因此护理效果容易大打折扣。脑梗死疾病发展环节不同,其护理工作重点也有所差别,采用分期康复护理措施,可推动治疗效果提升。我院对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实施分期康复护理干预,且成效显著,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至2016年5月间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62例)。对照组男30例,女28例,年龄38-75岁,平均(52.8±2.1)岁;脑梗死程度:轻度21例,中度23例,重度14例。观察组男29例,女33例,年龄35-76岁,平均(53.2±2.4)岁;脑梗死程度:轻度22例,中度24例,重度12例。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检查,且临床症状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2)存在肌体运动功能障碍;(3)意识清醒,依从性好;(4)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协议书。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类型严重疾病者;(2)急性感染、瘫痪或恶性肿瘤患者;(3)存在精神病或既往精神病史者;(4)认知障碍明显且依从性差者。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本症状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常规康复护理干预,根据患者病情发展情况选用合适训练方式,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出院前予以指导,之后不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分期康复护理,具体包括:

1.2.1急性期护理措施

此时患者必须保持卧床休息状态,不仅注意观察病情发展、协助翻身、指导用药和饮食,且需要实施适当心理干预。患者由于突然丧失交流和运动能力,心情波动较明显,护理人员杨东关注其心理活动,给予鼓励、安慰等;另外需向患者讲解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等,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提高自信心和治疗依从性。这一阶段护理重点有;肢体摆放和体位调整;肢体功能被动训练;患侧翻身;双手交叉上举;关节背伸练习等。训练程度和训练量应坚持适宜原则,以不超出患者耐受性为佳。

1.2.2稳定期护理

(1)康复指导。指导患者接受先被动后主动的肢体康复训练,如站立平衡、转换体位、单脚站立等,训练患者上下楼以锻炼行动力;通过穿衣、刷牙、进餐等基本动作锻炼患者运用技巧性动作能力。除此之外,还要给予患者心理、认知、社会交往等方面指導,并遵循“由易至难,由少至多”原则,多肯定患者自身努力,并进行适当按摩护理措施。出院前发放健康知识手册.并指导患者家属家庭护理措施,以便后续护理顺利开展。

(2)心理护理。积极互动与患者沟通交流,理解并尊重患者,随时询问要求,确保患者需求得到最大化满足,及时解疑答惑。鼓励患者主动倾诉内心感受和主观想法,主动参与到功能恢复训练中。对于患者每一次进步,给予赞扬,提高其信心;努力发挥患者家属作用,为患者获得足够精神支持,鉴定内心信念。

(3)延续性护理。出院1周前,开展健康教育课程,为患者集中讲解脑梗死基本知识,如病因、类型、预防、治疗和保健措施等,介绍家庭护理方式,如关节锻炼方法,以恢复关节灵活;出院前3d,法放健康教育手册,确定患者及家属对家庭护理掌握和了解程度,告知患者及时记录饮食、运动、用药情况。叮嘱患者每隔2周复查1次,继续训练基本能力,合理利用残余功能,健康肢体替代患侧肢体功能,告知家属辅助训练方式。

1.3观察指标

1.3.1肢体运动功能

参照Lovett6级分级法评价患者上下肢运动肌力,共分为0-5级:0级:肌肉收缩难以测知;1级:轻微肌肉收缩,但不存在关节运动;2级:关节在减重状态下可运动;3级:无视中立可进行关节运动,但无法抵抗阻力;4级:可抗重力与一般阻力;5级:重力与阻力均可抗。

1.3.2生活能力

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基本生活能力,量表分值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能力恢复越好。

1.3.3神经功能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残疾分级量评分(NDF)评定患者神经功能,内容包括8项指标,满分0-45分,轻度:0-15分,中度16-30分,重度31-45分。

1.3.4生活质量

参照诺丁汉健康调查表(NHP)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差。

1.4统计学方法

文中涉及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 18.0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i±s表示,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比较结果

对照组患者护理前上肢肌力得分为(1.78±0.42)分,下肢肌力得分为(1.93±0.47)分,护理后得分为(2.13±0.45)分和(2.16±0.51)分,观察组患者对应分数依次为(1.81±0.43)分、(1.94±0.48)分、(2.78±0.32)分和(2.82±0.42)分。护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肢:t=0.386,P=0.700; 下肢:t=0.115,P=0.908),护理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肢:t-9.164,P=0.000;下肢:t-7.759,P=0.000)。

2.2两组患者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评分比较结果

对照组护理前生活能力评分为( 35.16±2.47)分,神经功能评分为(34.21±3.05)分, 护理后得分为(51.23±4.32)分和(27.19±2.18)分,观察组患者对应分数依次为(34.89±2.48)、(34.23±3.06)分、 (68.49±4.15)分和(20.34±2.25)分,护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活:t=0.488,P=0.627;神经:t=0.029,P=0.977),护理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活:t=18.223,P=0.000;神經:t-13.829,P=0.000)。

2.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结果

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为(19.21±2.43)分,观察组患者得分为(26.78±2.53)分,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48,P=0.000)。

3讨论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导致缺血、缺氧症状后,形成病灶的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脑梗死患者数量呈现上升趋势,约占脑血管疾病患者的25%[2]。肢体功能障碍是患者生活质量难以恢复的重要原因,因此,临床不仅要挽救脑梗死患者生命,更有帮助恢复肢体功能,以改善生活质量。现阶段,康复护理不断发展,且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既可降低脑梗死患者致残率,又能推动肢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明显受损,而适当的康复训练可增强神经细胞活性,发挥部分神经细胞功能.大量临床研究显示[3],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可明显提高其肌体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

在患者出院后推行延续式护理,继续实施分期康复护理,可使护理过程形成一个整体,突破以往的分段式护理模式。但分期康复护理又存在侧重点,疾病发展不同时期,护理重点和训练功能也各不相同,急性期多采用被动训练,以恢复肢体功能为主,平稳期则注重训练认知功能和基本生活能力。除此之外,护理过程中,注重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以发现护理问题,并及时解决。

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分期康复护理可促进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分期康复护理有利于恢复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与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能力,并推动生活质量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灵芝,符雅屏,田瑛.分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02): 297-299.

[2]张梅,刘红菊.分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病情康复中的效果及对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06):38-39.

[3]陈铮.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6): 277-278.

猜你喜欢

生活质量
阴式子宫全切术对复杂子宫肌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膳食纤维制剂对老年便秘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