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与模式

2017-10-21王晓晶

科学导报·学术 2017年12期
关键词:模式构建教学内容信息技术

王晓晶

摘 要: 在教學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促进我国新课改深入推进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本文以小学数学的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例,分析了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将信息技术加以整合利用的原则,并试着探索了一个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模式,以期帮助教师更好地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推动教学的深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并帮助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整合原则;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2-0068-01

在国内外数学教学研究中,有可靠数据表明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内容有效整合、运用,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因为信息技术的运用影响着数学的教也影响着学生的数学学习,因此,为提高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效率,教师应当积极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但同时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几点原则,防止运用不合理而出现的不良后果。

1 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运用的原则

1.1 全体性原则:

首先,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之中,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体现,而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和情感需求,而不是只关注和满足少数部分成绩优良的学生的需求,因此,全体性原则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重要原则。教师在课堂中应当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旁听者”,甚至“路过者”。确保全体学生都被纳入到这个信息技术背景之下的课堂之中,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获得知识的熏陶和技能的训练。为促使数学教学更加全面而细致,教师应当注重将自己教学的全过程分成备课阶段、讲解阶段和辅导学生课外练习的阶段,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整个过程中,真正确保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1.2 目的性原则:

将信息技术加以合理利用和整合,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才能确定具体的教学方向,使得信息技术能够朝着同一个方向用力、发挥作用,防止出现没有目标地运用信息技术导致教学内容过于分散的现象,或者因为信息技术使用不当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的现象。目的性原则不单指教师在教学中要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还指为学生确定一个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标、有动力,并为学生拓展出更加广阔的空间,学会自主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1.3 和谐性原则:

和谐性原则是指实现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信息技术本身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已经从单纯的教学工具演化为教学本身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这就有必要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结合与运用,才能促使本身作用的充分发挥。同理,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传授时,也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的信息技术,促使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之间形成相辅相成的局面,实现有效地融合。

1.4 简单性原则:

简单性原则是指在最大程度保证教学效益的前提之下,对一些复杂的信息技术进行筛选、舍弃,选择高效的、运用简便的信息技术,力求做到以最简单的信息技术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可以将信息技术分为一般信息技术和变式教学专业信息技术,教师应当根据教学需要尽量选择简单的信息技术,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切合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2 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运用的模式探析

2.1 教学的设计阶段:

在进行新知识的传授之前,教师应当做好教学内容的研究、设计工作。首先,需要分析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对之深入了解,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做好新课的教学设计,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回忆起已有的知识,并从中得到启发。其次,须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身心发展状况做一个具体的了解,做好了解学生的具体需求。因此,教师的教學设计阶段须将简单性原则与目的性原则考虑在内,选择最有效的信息技术方式,根据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再根据学生的具体要求设定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这样能够使得整个教学设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而不会失去方向。

2.2 教学过程分析:

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时,应当注重信息技术的和谐性原则和全体性原则,注意引导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如在学习《角》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事先准备好的课件,以生动形象的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各种度数的角,并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对“角”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探讨做出总结和评价,同时留下问题让学生进行积极的课后思考,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并学以致用,真正教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2.3 课后学习分析:

学生的课后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教师应当重视引导学生做好课后学习工作,这项课后学习工作包括对已学知识的整合、总结,也包括对下一章知识的预习和准备,对于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教师上一堂课所留下来的知识内容,学生需要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数学资料,继续将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并学会将之与新授课内容建立有效联系,期间可以利用发达的通讯设备与教师或其他的同学加强联系,密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并强化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力。如学生在学习《统计与可能性》这一课时,就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深入了解与统计、概率相关的知识与内容,对生活中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和概率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而不用局限于课堂教学和教材内容,进一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并在了解的过程中激发和保持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与激情。但由于小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还需要教师提供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因此,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也同样不能离开教师的正确引导。

3 结语

总之,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就需要教师遵循相关的原则,探索适合于自身教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并注意引导学生自身对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地、合理地利用,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黄志芳.小学数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和模式[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7(38):220-220.

[2] 刘国萍.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与模式[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6(10):104-104.

猜你喜欢

模式构建教学内容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多元化评价体系融入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构建
高职院校“2+3”企业化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