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昭通民间体育民俗舞狮研究

2017-10-21秦绍雨

大东方 2017年12期
关键词:永善舞狮传承

摘要:昭通舞狮是汉族民间流传的一种重要体育、舞蹈习俗。本文从中国舞狮历史源流、昭通永善、盐津的舞狮习俗概况、舞狮传承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研究。

关键词:舞狮;体育民俗;永善;盐津;传承

一、中国舞狮历史源流概述

中国舞狮习俗传承历史悠久,流布遍及全國各地。根据史料记载,中国狮舞由西域驯狮舞、佛教文化和中国拟兽舞蹈等相融而成。中国古代不产狮子,盛产狮子的西域各国将狮子作为礼物进贡中国,这在《后汉书》、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文献都有相关记载。西域进贡狮子时,其驯狮方法及驯狮舞蹈必传入中国。随着历史演变,西域舞狮不断融合中国拟兽舞蹈、百戏等而形成今天的中国舞狮。

就中国舞狮的起源朝代来看,有汉代起源说、北魏起源说、唐代起源说。汉代中国舞狮流布范围和规模等情况尚未可知,但从曹魏人孟康所注的《汉书·礼乐志》“若进戏鱼虾、狮子者也”中,可以肯定至迟在曹魏时中国中原宫廷已有舞狮。唐代大诗人李白和白居易等诗人均有记载狮舞。白居易的《西凉伎》诗云:“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粱前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户进来时。”其诗对舞狮的流传、装扮、表演都有生动的描述。

除西域驯狮舞蹈源头外,佛教狮舞也传入中国中原流布,佛教“狮舞娱佛”的文化对中国狮舞产生了巨大影响。流传至今的河南、福建等地的引狮人形象为戴面具的和尚,当为包括佛教狮舞在内的佛教文化在中国狮舞中的融汇传承。

中国的狮舞起初是在宫廷和军队流行,禁止民间表演和观看。尔后随着狮舞在宫廷神秘性的渐弱,逐渐流布到民间。到了唐代,狮舞表演在民间已经风盛。流布到民间的狮舞退去了宫廷狮舞的严肃性,融汇了民间文化,世俗性和娱乐性日益增强。中国狮舞先从河南等中原流传,进而随着历代人口迁徙流传到全国各地,包括西南的云贵川等边远之地,最终形成了今日遍及全国东南西北各地的中国狮舞习俗。

二、昭通地区的舞狮

云南省昭通市地处边远之地,明清有大量汉族人口迁入。昭通较多保留中原文化,包括尚活跃在永善、盐津等各县区的舞狮。昭通舞狮有狮子、和尚、猴子等角色,且伴奏乐器主要为鼓、?、锣三种。

永善狮子舞,又名灯舞,一般与龙灯合演。永善狮子舞流行于黄华、桧溪、大兴、莲峰、井底、务基等,为永善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体育和舞蹈习俗。永善黄华镇的狮子主要师承于黑铁关的张姓狮子,根据调查,现有十一支队伍,它们分布在黄葛、黑铁关、米贴、凤凰、干田、金寨等村。永善舞狮相传起源于一个少林武师,后辗转于河南开封府一武师,武师又传授他人。后流传到广东省长乐县黄角丫村,传于张姓,后因广东受灾,张姓便以“狮灯"和武术闯荡江湖,于清朝中叶,转徙于云南省永善县黄坪乡。

盐津高杆狮舞主要流传在盐津县兴隆乡兴隆街上及兴隆乡保宁村,以兴隆乡街上杆杆狮子为龙头。兴隆高杆狮子为南方醒狮类,造型较为威猛。用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型态。兴隆狮舞的舞动造型很多,包括起势、抓痒、迎宾、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常态、奋起、疑进、出洞、发威等;兴隆狮舞分三类:地面舞狮、高台桌子舞狮、高杆狮子。

三、昭通民间体育习俗舞狮的传承

舞狮是昭通人民的重要精神财富,对它进行保护传承有利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能为发展旅游提供文化内容,为昭通历史及中原文化学术研究提供现实材料,可从几方面进行传承保护:

一是加强田野记录和学术研究。昭通文化丰厚,要对舞狮及相关文化进行详细的田野调查,运用音视图文进行记录,并开展学术研究,理清其内容、起源、传播、演变、功能等方面的问题,进而用充分的理论指导具体的保护传承实践工作。

二是申报项目,争取社会资源,培养新生传承人。近年来,民间体育在内的非遗保护工作开展迅猛,各地掀起申报非遗项目热潮。昭通舞狮应在详细的田野调查基础上积极逐级申报非遗名录,以争取社会资源用于开展传承保护工作。申报非遗工作中要避免为申报而申报的倾向,将申报的目标指向为长远的具体保护实践工作,积极培养一批年轻人掌握狮子、猴子面具、和尚面具等制作技艺,以避免老艺人人亡艺息。

三是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努力提高关注度和知名度,提高文化持有者对自身持有的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进而自觉进行传承保护。

四是开展舞狮体育民俗进校园传习。少年儿童易于接受精彩的舞狮民俗,可以进行集中传习狮舞文化;可出版民俗教材,积极将民俗传承列入课堂学习内容。在舞狮套路和音乐伴奏研究充分的基础上,可开展相关体育、舞蹈及音乐教学。

五是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社会变迁急剧的环境下,不具备经济价值的文化事项往往难以生存下去。舞狮表演精彩、装扮鲜艳引人注目、文化内涵丰富,极具舞台表演的基本属性,可创新成舞台表演舞蹈,争取逐步实现市场价值。同时,昭通舞狮的主要角色狮子、猴子、和尚等形象生动、趣味性和观赏性足,可创新相应的泥塑、纸扎、刺绣等模型,还可尝试通过创新设计,将舞狮主要角色形象等文化元素设计在T恤、披巾、作业本、请柬喜帖等,进而积极融入市场,实现经济价值,丰富社会产品,适应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2]洪林昌、周迎春主编.鲁甸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料汇编[M].鲁甸县文体局,2007.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指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4]昭通市文体局.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小传(内部资料).

作者简介:秦绍雨(1982-)男,汉族,云南昭阳区人,本科学历,现任职于昭通市文化体育场馆管理中心,研究方向:民间体育保护和传承。

(作者单位:昭通市文化体育局)

猜你喜欢

永善舞狮传承
濮阳市委审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
根深才会叶茂源远方能流长
迷宫弯弯绕
水下舞狮
舞龙舞狮进校园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永善,美的抒情(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