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角度论现阶段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
2017-10-21唐乾敬
唐乾敬
【摘要】: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是人类必须面对的生存困境。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提出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为实现“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人类必须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必须尊重和掌握自然规律。本文从保护环境的哲学角度出发,指出了现阶段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阐明了保护环境的重大意义。而后在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环境保护;哲学;人与自然关系;具体措施
一、环境保护的哲学依据
用哲学的观点研究发展问题,并形成怎样的发展观,是同哲学的“基本问题”密不可分的。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出发重新解释发展观,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但是经过实践和理论的证明,这些物质观都是错误的。在物质观上,列宁为我们作出了精辟的论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观证明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离开了物质,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只能流于空想。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关注的问题。人能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并且改造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是,如果人忽视或者违背客观规律,就会收到自然的惩罚。恩格斯作为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它不依赖于人的精神而客观存在。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存在于自然。”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我们不能坐吃山空呀。
人来自自然,但注定不能回到自然。在人与自然之间有一个中介环节,有一个联系两者的纽带,这就是社会。社会不同于自然,它有自己特殊的物质承担者——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有自己特殊的规律——社会规律。人们改造自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就是生产力,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定的经济关系就是生产关系。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将与原有的生产关系不相适应,那么就必须通过变革原有的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使之与生产力相适应。
二、环境保护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的实践可以证明,人们在对自然进行改造的时候,一定也要警惕大自然给我们的“回报”,警惕发展生产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甚至包括给人类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不能超过限度的,而环境保护工作就是提出这个限度,通过各种方式让大家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以法律、政策的形式做出规定,并实施下去,这样才能避免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的破坏。
生产力在不断发展,工农业越来越现代化,而劳动力的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就是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从那些已走过这些道路的国家可以看出,清洁的环境是现代化的必要因素,我们国家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环境保护工作得不到重视,将会给我们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甚至是退化,这不但不符合我们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并且,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很大的危害。
三、加强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中国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一百年的发展道路,在取得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企业今后的发展一定要改变这种传统的发展观念,不要等到环境被污染到不能承受的地步再去想办法治理,做到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西方发达国家从很早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希望这些国家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能让正在发展中的我国少走弯路,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人已经不是简单的自然征服者,而是把社会进步通自然环境优化结和,促进人与自然共同进化。人在从自然中获得物质享受的同时,也要从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这也印证了习总书记的那句: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我国的工业化起步比较晚,生产力水平不高,经过前一个阶段的高速发展,资源、环境、社会保障问题的制约日趋严重,吃资源饭、环境饭、子孙饭的传统发展方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我们的发展思路还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求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吃资源饭、环境饭、子孙饭的传统发展方式正在让位于以转型升级、生产率提高、创新驱动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可持续、包容性发展。恩格斯在讲到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时说:“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仅仅有认识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就当今的环境保护问题而言,重提恩格斯的这句名言是非常必要的。
如今,我们国家还处于现代化的初级阶段,要提升我们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则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关键问题就是把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與维护生态平衡的关系如何更好的协调好。我们国家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的过程当中,区域生态系统并没有完全失衡。所以,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不能重走西方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的老路,避免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且,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也难以挽救。由此可见,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科技创新可以使原来会造成很大污染的产业实现“零污染”、“零排放”,也可以把原来治理不达标的污染物治理达标,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几十年来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与西方国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势。但是我相信随着我国民生态意识的提升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大力提倡,我们终将而且必然会走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辅相成的道路。
参考文献:
郭德君. 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中西哲学认识论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科社版),2012,10(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