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惜·娇》看传统戏曲改编的新模式
2017-10-21曹竞匀
曹竞匀
摘 要:2013年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生李卓群自编自导的小剧场京剧《惜·娇》在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并大获成功,成为年轻戏曲人才创业的楷模,在这之后李卓群于2015年又推出小剧场京剧《碾玉观音》票房收入依旧不菲,两部剧作沿袭改编和爱情融入传统和现代,而李卓群的其他作品也承袭一贯的风格,俨然开啟当代京剧改良的新风尚,今天笔者选取《惜·娇》为例,一是相比其他剧作《惜·娇》在主旨上的巨变性,二是《惜·娇》对传统京剧程式的继承和创新。三是《惜·娇》本身的开山地位。
关键词:戏曲;传统;改编
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8-0128-01 中国图书分类号:I207.3 文献标志码:A
1 主题上的重塑和程式上的回归
2013年李卓群的《惜·娇》一出便引起业内轩然,这部戏将对阎婆惜的批判改为对阎惜娇的同情,她为情死为情还为情杀,一个情字绕梁,将阎惜娇的出轨和大胆追求爱情联系在一起,唱词中“(你看身后这已做大石山)密密麻麻镌文字,那文字儿是刀更是毒。(三生石上记三生,命中人、梦中人、是劫是缘记详细。惜娇不看也不问,张三郎定是我来生夫。)”主旨上的改编,故事风格由香艳血腥变的温婉缠绵,将一出情杀记演变为为情记,不得不说创新大胆,站在女性的角度去抨击封建社会对女性束缚下,阎惜娇敢于打破枷锁的果敢,同时她为寻情重返人间见负心痛之杀之更是悲怆动人,这部剧将阎惜娇最大的错误集中在她爱错了人上,主题上的重塑,打破了很多年轻人对京剧的尚严肃讲历史的刻板印象,吸引了年轻观众的注意力,但也有质疑的声音存在,如评论家谢玺璋说“改编传统戏,不能脱离原有的戏剧情境,不能把剧中人物变为另外一个人。在这部戏中,就不能把阎惜娇写成杜十娘、杜丽娘、不应该有太多小文人的情怀。”我觉得解先生的话,我们每个日后想要从事改编传统戏的人都应该提起注意,在情感上可以自由发挥模糊界线,但在涉及到重大的历史人物时不能因情费事,偏离主题。好在阎婆惜在历史上大家只当一段香艳故事并未过多憎恨批判,所以李卓群的改编能被大众接受被主流接纳,获得成功,间接也说明了目前改编小剧场传统戏的一个风向标:爱情。古今共通的情感诉求,最容易吸引年轻人注意力的标签卖点。
虽然《惜·娇》在主题上大胆创新颠覆传统,但在京剧本身的艺术形式上却秉承着虔诚恭敬的态度,创作团队以一桌二椅、唱念做舞等传统京剧手法,突显流派,延展行当,创新程式,此外剧中阎惜娇全程踩跷,三寸金莲妖娆轻盈,将尘封数十年的旦角表演技巧近距离地重现舞台,全剧故事发生在1d之内,情节起承转合连贯自然,演员都为专业的青年戏曲演员,身段手法更是惟妙惟肖,完美呈现了以“歌舞演故事”,将京剧从大剧场拉回小剧场,从大空间拉入小天地,至精至简至美至善。
2 受众的变化和盈利模式的革新
《惜·娇》创作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这一群年轻人从一开始就不走寻常路,他们的寻求的观众群体,是更多对戏曲并不了解却具有消费潜质的年轻人。他们为此在部分高校贴海报,通过互联网微博等现代传媒方式为剧目打广,甚至制作了中国第一部戏曲宣传片,他们的尝试,力图将被年轻人当做“阳春白雪”的戏曲更加可感更加生活化,这不仅有利于戏曲的传播也有利于戏曲的继承。
3 打破规则,破茧重生
李卓群的小剧场京剧,让我萌生了一个想法,中国将很多国外的话剧改编成戏曲的如《麦克白》但鲜有将戏曲改编成话剧的,中国的戏曲种类繁杂,包罗万象,由戏曲生发出来的故事更是千奇百怪,戏曲故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素材来源,而现在小剧场的异军突起,又为我们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将传统戏曲浓缩提炼,搬演进小剧场,将戏曲的虚拟性带到话剧中,用话剧的念白代替戏曲的唱词,有很多优美的唱词观之即悦目,如果能用话剧念出来,我相信会有更多人会对古典戏文的博大精深感到惊奇万分,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我也尝试听过戏曲例如昆剧,但不看词我基本听不出来唱的是什么,而很多优美的唱词,就这样被人们束之高阁,我们对戏曲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走迂回的道路,先让人们了解戏文的美,这样他们听到戏曲的时候,就会觉得“原来这一句唱出来是这样的”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让年轻人都涌进小剧场看戏,《惜·娇》毕竟是少数,他的余热一过,台下又换了一批观众,借助现代的灯光舞台我们可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但长久的吸引力,是抛下繁复的点缀直达内心的东西,我觉得是撼动人的力量,这力量应该是剧中的精神,传承精神比形式重要,有了精神才会带出最適合他的外壳,戏曲戏文的精神外壳在声腔程式,这些一代又一代戏曲艺术家流传下来的东西,我们总会一点一点的带回大众的视线。但现在我觉得我们不要急,戏曲不会消亡,但需要沉淀和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