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湿媒体的延展‘网络意识’

2017-10-21姜北

西江文艺 2017年19期

【摘要】:21世纪初的这十几年,数字技术与信息网络呈现爆发式的发展,期间,媒体艺术的属性也正发生根本性的转变,PC、电子元件、数码技术等“干性”的媒体科技,正在与生物、化学、物理等系统新近的前沿发展相融合,形成某种带有蛋白质性质的“湿性”媒介组合体,这种在数字技术催生下演化出的“湿媒体”,融入基因工程、纳米科技、人工智能是以硅为代表的晶体科技与以碳为代表的生物系统相融合的新型媒介物。“湿媒体”连接人造领域和自然领域,联通着生物现实、虚拟现实、植物现实3个VR技术,因此,嫁接于三者之间的“湿媒体”,可能将成为后生物时代个体的人的生存特征的重要隐喻(媒体即信息,媒体即隐喻)。对“湿媒体”特性的研究,一定程度上会瓦解了传统的意识主体性与工具决定论,更深层的是,使意识形态脱离于生物系统形成一种新的延伸认知方式与分散交织结构,我们是否可以称之为延伸‘网络意识。从整个信息社会进展特征来看,快速演变的“湿媒体”,将会超越现如今同样作为控制论有机体的信息媒体,形成一股媒体艺术新秩序,使媒体艺术的能动性更具备实际效义 。

【关键词】:湿媒体;后生物时代;意识主体性;延展认知;延展‘网络意识

第一章 湿媒体的定义及发展趋势

1.1媒体的概念

媒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um",音译为媒介,意为两者之间。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它是指人借助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也可以把媒体看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物体,二是指储存、呈现、处理、传递信息的实体。

1.2媒体艺术的概念

新媒体艺术这一词汇,是由西方艺术家提出的,在中国不同的专家与学者研究中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新媒体艺术有着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且一件艺术作品的诞生,会涉及到诸多媒介。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说,新媒体艺术的概念是比较难界定的。信息技术和艺术形式的迅猛发展,使得技术本身变成了艺术品,要给新媒体艺术一词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變得更加困难。但通过对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的回顾,我们可以窥见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新媒体艺术从源头上看就具有沟通与合作、强调艺术发生过程、重视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互动的多重特征。新媒体艺术结合了科技、哲学、装置、绘画等多方面的特性,在信息技术的催化下,一般被认为是未来艺术发展的主流方向。因此,我们可以给新媒体艺术(New Media Art)下一个粗略的定义:泛指以信息或数字技术为手段,以移动通讯和网络媒体为平台,用于创作各种区别于以往传统手段的新艺术表现形式,一般都带有信息技术特征,特别是在线互动性。

1.3湿媒体的概念

干性硅晶技术与湿性生物系统结合的媒体,统称湿媒体。‘湿媒体是由英国新媒体艺术家罗伊·阿斯科特提出的概念,计算机硅晶技术这种电子芯片性质的媒体,被定义为干媒体;相对的,具有生物、生命特征的‘湿的特性的媒体为是媒体。

1.4湿媒体的由来及其对媒体艺术的发展及影响

新媒体艺术是以科学技术发展为前提,以新媒体作为创造工具所打造出的艺术形式体系。由于技术不断进步,新艺术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新媒体艺术的内涵与外延,会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而变化,以上新媒体艺术的定义只是暂时的相对的,不是永恒的绝对的。产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新媒体艺术,以其惊人的传播速度和信息存储,使得艺术向着动态化和虚拟化的形式不断向前发展。在未来,随着世界尖端科技的升级,新媒体艺术的概念会犹如有机体般不断演变和进化,并会具备更为丰富的内涵。

第二章 湿媒体:后生物时代的虚拟体验

2.1生物现实、虚拟现实、植物现实技术的概念

虚拟现实是交互式数字技术——是 远程、沉浸式的。近年来各大展览充斥着各种形式的远程交互沉浸式虚拟现实艺术项目。验证现实是反应机械技术——是单 调、信仰牛顿学说的。也是比较传统的艺术 表现形式,现今艺术作品大多遵循着验证现实的规律在进行创作。植物现实是作用于精神的植物技术是致幻、精神的。它具有生物系统中的生命特征,是未来艺术发展的方向。

2.2湿媒体与三个VR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交互式媒体、网络空间和人工智能问题 将会和所有自然事物中作用于精神的物质、 植物性的虚拟幻象(Cyberbotany)和意识的更高层次结合在一起。在位于这三个VR 组成的三角形之间的空隙中,我们将需要重新评估我们对自己及它的操作区域、演出艺术、社会关系和文化的观点。

2.3网络互连时代个体的人的生存特征

后生物时代的个体是处在网络边缘的生命。在这个空间中,工程学变为本体论,使我们能够重新定义自己、调整自己 的身份。远程空间使我们所有人都成为演员。网络的结果,甚至在大众水平上,事实上尤其是在大众水平上,鼓励我们重新定义自己, 重新创造我们自己、我们的身份,其实是创造多重身份,在不同地点运作,贯穿网络空间分布。我们可以在那里摆弄性别、身体特征以及多样性。

个体的人越来越趋近于“湿媒体”状态,一定程度上会瓦解了传统的意识主体性与工具决定论,更深层的是,使意识形态脱离于生物系统形成一种新的延伸认知方式与分散交织结构,我们是否可以称之为延伸‘网络意识。

第三章 湿媒体:工具决定论的瓦解与延展认知形成

3.1工具决定论的瓦解

从这种意义上讲,人类从开始使用工具的时候就己经是湿媒体的一部分了。因为我们不断地通过与工具之间的互动 和交流,从而将对外部的控制和理解转化成了人类自身的一种主体性认知能力。这就为湿媒体的主体性的发展指出了一个新的、并非工具决定论的方向。

3.2延展认知的形成

2017年2月,Japyassú 和圣安德鲁斯大学的演化生物学家 Kevin Laland 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大胆的答案,并以综述文章发表在 Animal Cognition 杂志上。他们提出,蜘蛛的网是其认知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确切的说,是其认知系统的外部延伸。这一理论很可能让蜘蛛网成为“延展认知”(extended cognition)的一个典型案例。“延展认知”这个观点最先由两位哲学家 Andy Clark 和 David Chalmers 在1998年提出,用来解释人类的思维活动。在延展认知过程中,诸如核对货物清单或者重新排列字母顺序的过程与记忆搜索或问题解决等完全发生在大脑中的任务非常相似,支持者们认为这实际上是一个单独的、更大的、“向外延展”的心智活动的一部分。

第四章 湿媒体:意识主体性的瓦解及延展‘网络意识的重构

4.1意识的主体性瓦解

什么是非意识认知?这个词跟后人类一样让人困惑。在解释它之前,海勒斯先阐释了其中的“意识”一词。她认为这一词语首先包含了认知科学家达马希奥所说的核心意识或愛德曼提出的主导意识,它是一种人类和其他大多数哺乳动物共有的将自我和他者区别开来的认识。在此之上还有高级意识,它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理性、使用抽象概念和语言等能力。海勒斯借用爱德曼的说法,将意识视为连贯性的守护者,但意识也因此负担,只拥有低效的感知力和极其有限的处理能力,从而不得不常常以虚构的方式来保持连贯性。在海勒斯看来,“思考”这一过程便与这种意识,尤其是高级意识密切相关。而“认知”则不同,它是一种在与意义相关联的语境中理解信息的过程,涉及到对信息的采集处理、意义的形构、选择与决策等内容,因此它并不局限于生物学上的生命体,更普遍存在于其他生命形态和复杂的技术系统之中。这种超越了意识的宽泛的认知能力,海勒斯将其命名为“非意识认知”。

4.2延伸‘网络意识的重构

如此一来,在海勒斯这里,认知便涵盖了意识/无意识与非意识的认知过程,但不涉及地震、海啸等物质作用过程。于是,自由人文主义人类的理性、自由意志及以其为基础的传统“认知”在此失效,它不再能够解释这样一种涉及了人类、动物、植物、机器及其交互等分布式的认知与决策系统。对此,海勒斯则以“认知装配”名之。当一个人打开手机时,他就与信号中继塔、网络结构、电子缆线等一起构成了一个非意识认知装配,而当他关闭手机后,认知装配仍然存在,只是他不在是那个装配的一个部分。显然,比起意识认知,非意识认知拥有更快和能分析含混信息的高效处理能力,从而能够防止意识被大量的信息涌流压垮,更重要的是,它将形构意义和决策的权力分散到了整个物的网络之中,以意识为傲的人类不再是该网络的中心,而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后人类”。这就是海勒斯对自己的新后人类路径的解答:后人类主义历史地与认知科学的发展相交缠,它既是一种思考的方式,也是一种存在的状态。

结语 湿媒体:媒体艺术新秩序的意义

毋庸置疑,‘湿媒体形式的出现,不仅拓宽了媒体艺术的边界,而且打破了传统媒体艺术的边界,使媒体艺术产生前无古人的一种新秩序。更深层次讲,通过湿媒体的介入,它将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以及自身的存在状态。促使人类从另一维度解决周遭问题,因此,湿媒体对于艺术的介入,将具有崭新且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姜北,西安美院2015级实验艺术方向硕士研究生

导师:武小川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