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寺庙中木建筑结构
2017-10-21殷丽婷
殷丽婷
谈起中国传统建筑,它的发展年龄距今差不多有7000年的历史了,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运用榫卯结构制造生产与生活的工具。随着时间的流势,经过漫长的实践与发展,建筑中的榫卯结构开始逐步走向系统化,才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复杂又精湛的工艺结构。
榫卯结构发展到明代的时期达到了顶峰,随着海外硬木的引入,中国的工匠们利用他们丰富的经验使得这些构件之间完全脱离任何钉子与胶的使用,还能达到天衣无缝的结构。榫卯结构的复杂是为了实用,虽然每个构件看起来都很单薄,但是它整体上却能承受巨大的压力,因此在建筑中复杂的榫卯结构还有极强的抗震能力,复杂又不失美观是榫卯结构享誉中外的原因,是实用与美观的高度统一体。因此中国古代还有句话叫做“墙倒屋不塌”。
正文
1中国传统寺庙木建筑庙殿类型
传统的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地点,它的建筑布局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寺庙中的空间关系从入口后的山门殿到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以及最后的藏经楼,保持着严禁的对称关系。沿着这条中轴线,使得前后建筑之间起承转合、前后呼应、仿若优美动人的诗歌画卷。例如山西平遥的双林寺,占地面积约为一万五千平方米,内分东西两大部分。西部是庙院,沿中轴线坐落着三进院落,由十座殿堂组成。中轴线上的第一进院落有释迦殿、罗汉殿、武圣殿、土地殿、阎罗殿和天王殿;中院是中轴线上第二进院落为正北的大雄宝殿和东西厢的千佛、菩萨二殿,布局较为宽敞;后院是为全寺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娘娘殿还有贞义祠。
大雄宝殿在中国寺庙建筑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几乎每一座寺庙都会有一座大雄宝殿。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响应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所以,大雄宝殿只有在配殿与山林的烘托下,才显得既典雅庄重又富有深幽意境。
2中国传统木结构寺庙建筑的特点
大多数建筑完整,宏大气势恢宏并且能够保存至今的寺庙都是皇家寺院。因此中国的寺院建筑样式与宫殿相似,更多地融会了中国宫殿建筑的美学特征,在时间进程和空间的形式上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屋顶的形状和装饰占重要地位,屋顶总是呈现着向上的曲线和微翘张力。搭配上宽厚的屋身、廓大的台基,主次分明,升降有致,严谨对称的结构布局使整个寺庙建筑群显得庄严浑厚,行观其间,让游客不由自主的升起庄严肃穆的情绪。五台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每年有许多僧、人前来观赏超拜,这里大多数的寺庙都是属于这种有着宫廷美学建筑风格的寺院。
寺庙建筑的底座称为基座,一般都会分为普通基座与高级基座;以显示建筑寺庙的等级和风格。普通基座一般用在天王殿、金刚殿或是文殊殿,不同院落会根据不同庙殿来加高基座,越往寺庙之内深入,就越是寺庙佛像等级的升高,因此,建筑基座也逐渐升高。大雄宝殿的基座,人们常称为须弥座,大雄宝殿便置于须弥座上,台基高隆,再加上周围建筑群体的烘托,佛殿的宏伟庄严立现,由此可见须弥座的地位。
寺院建筑中屋顶是寺庙建筑的体身部分,体型庞大笨拙的屋檐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之处,古人利用木结构的特点把屋顶做成平滑的曲面形。这些寺院屋顶造型有底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庑殿、歇山屋顶等。这其中飞檐是屋顶最独特的风格造型之一,从顶部弯曲的屋面起始,向外和向上起翘一直延伸到屋角,这样的巧妙设计,让庞大高耸的屋顶增加了一丝生动与灵巧,除了屋面是凹曲外,屋檐、屋角和屋顶的飞脊都是弯曲的,彼此相形相映。传统的中国建筑屋顶的正脊、垂脊、檐角上都会置有多种琉璃瓦饰,其中鸱吻是最常见的一种寺庙屋顶装饰,几乎每座庙殿都会有形状各异的鸱吻,鸱的原型是大海中的鯨,因此最早的鸱尾呈鱼尾形,佛经上记载鸱是雨神的座物,能灭火,所以造形以鱼尾为基础,通过此次的考察研究发现,每个时代的鸱吻也会独具特色。例如永安寺建筑上的鸱吻是符合元代审美特点,采用流畅的线条雕刻的彩色琉璃鸱吻;而善化寺建筑顶端的鸱吻则受辽代审美影响,线条刚硬的线条和单一的颜色。
3中国传统寺庙木建筑结构发展的意义以及对建筑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木质结构是我们祖先创造出的庄严美丽而坚固耐久的建筑,是充满了我们先祖对结构、材料、力学等等方面的有了很深入的研究,并且建筑的在实用与审美上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平,看似单薄的木质结构同时具有很高的抗争能力和水平,也是令世界都惊叹。这种结构与艺术、结构与技术的高度统一,是中国传统建筑榫卯结构的一个伟大举措。纯熟的技巧,严谨的结构,复杂的组合形式满足了人们的视觉美感的同时还具有科学的合理性,使建筑长久耐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榫卯结构也从当初的承载建筑屋顶的重量到后期承担少部分重量,而起到装饰作用。在唐代以前的榫卯结构多数起到很大的承重作用,因此观看唐代以前的寺庙建筑,多数建筑的斗拱都非常的大,并且比较笨重,线条不那么优美好看,典型代表是山西平遥的镇国寺中万佛殿的斗拱结构,有着宽厚笨重的屋顶,因此屋内的柱子比较少;唐以后人的审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从简单笨拙,发展到小巧繁杂,研究唐代以后大多的庙宇,会发现越发展到后期,斗拱就越复杂,斗和拱这两个部件逐渐缩小,但是斗拱的堆叠层次增多,造型开始变得优美,甚至可以感觉到,斗拱的形状成莲花状一般,这时期斗拱不在是承重的结构,而是起装饰作用,斗拱不再分担力量,所以建筑内部立柱增加,立柱就成为主要的承重基础。
中国古代建筑中斗拱结构之所以文明中外,有两个主要的原因,斗拱结构的两种特性:第一是科学性,各部位的组合简单明确,合乎力学原理,美观与实用并驾;第二就是实用性,中国传统建筑中斗拱结构最主要的是在实用性,可以吸收横向水平冲击,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许多现代建筑还会学习古代榫卯结构的原理,增加现代建筑良好的抗震能力。
结论
中国建筑中的榫卯结构是具有科学设计意义的语言,在我们民族文明发展史上源远流长、自成体系。现代设计中的很多优秀设计作品,也有着传统建筑木结构的缩影。传统建筑的精华是以它精妙绝伦的榫卯斗拱设计而应运而生。这其中浓缩的是建筑中的精华,在现代的建筑中,也很少能有抗震达到十级的建筑出现,而中国传统的建筑却能达到这种惊人的抗震能力,这让我们更加佩服先民们的智慧。从此次考察中我体会到,榫卯结构所体现的和谐、节约、平衡的内在气质和涵养,榫卯带给我们的和谐观、生态观以及实用观等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一种及精神、系统、关系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普陀山寺庙建筑的艺术特色》[J]吴蓓
[2]《都市观音文化与寺庙园林——以上海东海新观音寺为例》[J]王爱民
[3]《榫卯构造在产品设计中的启示》[J]罗芬
[4]《浅析中国传统寺庙建筑与西方哥特式教堂的异同》[J]徐雯君
[5]《岭南佛教女众道场建筑研究》[D]姜艳华
[6]《论建筑艺术的文化精神及审美显现》[D]王彬彬
[7]《山西广胜寺的建筑装饰及雕塑艺术研究》[D]陈家瑞
[8]《榫卯构造在产品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 》[D]罗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