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考,让数学更美好

2017-10-21万久容

科学导报·学术 2017年20期
关键词:公倍数梯形长方体

万久容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20-0133-01

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我思,故我在。”更点出了人之存在于世的要义。然而,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总因担心学生“胡思乱想”而大设条条框框;因害怕学生“异想天开”而为我视听,唯我独尊;担心学生因思考不能完成40分钟的教学任务而“包办”学生的思考,不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很多时候,我们宁可让时光淹没在无穷的的讲解和训练中,也不愿拿出充足的时间带领学生一起思考。这样的教学,虽然可以完成基本的目标,却不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提出见解的能力。

思考,是学生发展智力的起点,也是推动它们积极学习,奋发上进的一种推动力。通过思考探索的过程,拓宽思维,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今天,当我们身处在这个纷繁迅变的知识经济社会,书本已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其价值远胜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那么,怎样让学生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有思想的人呢?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让学生乐于思考。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师“权威”下,学生只是附属的角色。一个再熟悉不过的情形:有时针对一个答案,教师问:“这样回答,对吗?”,学生回答:“对”,当教师又问:“对吗?”就会有学生应道“不对”,若教师再问:“究竟对还是错?”时,有些学生则干脆不回答了。在老师的“权威”下,学生怕思考、不愿、不爱思考。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记忆力增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中教师影响着课堂的心理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要信任和宽容学生,课堂上要多肯定,少批评,在布置任务时,应该尽可能地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余地,不要因为急于赶教学进度或公开课时为了“避免冷场”而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力。即使学生真的犯错误,也不要急于指责,而应该多用一些“没关系,再想想”,“相信经过思考,你会回答的更棒的”鼓励性的语言引导他们,要知道每一个人都是从不断地犯错,不断地纠错中成长起来的。只有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拓宽学生的思考空间。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的潜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學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教师除了要能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外,更应该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思考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熟知的事物中展开思考。例如,在一次教学《最小公倍数》观摩课中,执教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富有探索价值的情境:小明的爸爸和妈妈都是医生,从7月1日起爸爸连续工作5天休息一天,妈妈连续工作3天休息一天。小明计划在7月份的暑假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参观博物馆。那么小明一家可以选择7月份的哪些日子一起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学生借助“日期”这一贴近生活实际的数,从“妈妈的休息日”、“爸爸的休息日”“它们共同的休息日”分别引出“6的倍数”“4的倍数”“6和4的公倍数”和“6和4 的最小公倍数”等概念,初步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在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作进一步思考,获得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意义以及内部结果特征的直观感知和直接经验。在这样一个思考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征,要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教学情境的形式有: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等。教学中我们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引发思考。

三、培养质疑能力,提高思考能力

古人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问是学习和思考的开端。学生思维能力是其主动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进行积极思考的保证。具体的做法有:1、在出示课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如:课题的含义是什么?看到课题联想到那些知识?它有什么特征?等。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比例的意义是什么?它有什么基本性质?比例和比有什么异同?比例的基本性质和除法、分数的基本性质一样吗?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解决那些问题?等等。2、在知识构建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中挖掘问题,思考应用所学知识能解决哪些问题,是否有更好的方法。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提出问题:几个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可以拼成什么图形?梯形面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梯形的高怎么找?底和高为什么要对应?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下底)÷2”,为什么要除以2?3、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开放性问题的训练,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比如教师给出条件:星期天,你妈妈让你去买两箱牛奶,至少该带多少钱?你会解答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言:需要先知道每箱牛奶多少钱,;也可以是每瓶牛奶多少钱?每箱牛奶有几瓶?这样,学生提出了许多切题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及时提问,“你准备怎样解决以上问题?” 请学生补充条件编应用题并解答。在这一环节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主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被大大的调动起来。

四、引导动手操作,提高思考实效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过程,尽量给学生必要的帮助、支持,进行适时、适当和必要的点拨,使学生思有方向,思有成果。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冥思苦想,不知道该怎样解答。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数学思考方式对科学思考、道德思考、生活思考和社会思考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渗透和迁移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是数学教育应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数学教育的重心。让学生在思考中成长;让学生在思考中得到发展;让数学在思考中更美好。

猜你喜欢

公倍数梯形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小小数迷泽西之小房间里的大世界(下)
自卑的梯形弟弟
公倍数
浅谈快速求最小公倍数法
表面积是多少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
问题征答
《梯形》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