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

2017-10-21王桂香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25期
关键词:亲情积极性儿童

王桂香

当今社会,小孩子的生活貌似幸福、快乐、自由,但对学习兴趣却越来越差,教学质量多年不见起色,农村学生的学习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现状令人担忧,小孩子的成长需要社会、学校、家长三方面配合才能够有希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啊!当今形式,农村里的家长不得不外出打工维持生计,把孩子你就交给年迈的父母来抚养,小孩子需要什么?就用所谓打工钱来满足孩子的欲望,认为那就是爱。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小孩留在乡镇或村屯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由于和父母共同生活时间很少,和父母联系也很少,小孩的亲情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缺乏亲情体验与亲情的友爱,久而久之对学习缺乏信心,讨厌学习,作为一线老师,如何才能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呢?。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一、树立榜样,家长对学习要表现出兴趣来。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使学生会学、爱学,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最有效的途径。

二、从与留守儿童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培养学习兴趣

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温暖及相应的教育,学校的教师要给学生自由,让学生自由的表达思想,对其行为不限制,老师做到学会去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知道自己是个有优点的孩子,带着“放大镜”去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及缺点。在学生犯错后,就千万别大发雷霆,以暴制暴,如果这样,结果只让学生养成逆反心理,导致学生厌学,讨厌老师,作为老师,我们只能宽容学生,并加以耐心教育,学生不仅承认错误,还感激老师给他机会,教师只有爱学生,才会不放弃,不抛开。

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必须以师生相互认知和了解为基础,了解和认识学生,是教师施教的前提。已有的事实表明,对学生了如指掌,是教师施教成功、与学生和谐相处的基本条件之一。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了解,则往往是学生对教师施教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学生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同时带有较强的“亲师性”。如果他们比较喜欢哪个老师,他们就会比较喜欢该老师所任教的课目,会花力气、花功夫去学,成绩自然就比较好,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个教师,那么他们就会不喜欢学该老师所任教的课,甚至产生消极抵触的心理,成绩自然一落千丈。因此,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不能靠一时的“做秀”是来打动学生,要真正的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真心交流,用真诚赢得学生。把自己塑造成学生心目中一个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同时,對于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在批评的时候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要在不伤他们自尊心,不侮辱他们人格的同时,让他们从内心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是由衷的爱护和帮助。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学生才会真正的从心里接纳你,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缺乏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困难的诱因,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小孩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如对孩子的教育,性格及习惯的培养。可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不完整及缺乏,使留守儿童的成长受到了影响,父母长期在外,平时缺乏沟通,造成亲情冷漠,孩子与父母相对疏远人,亲情教育基本丧失,隔代教育质量不高,溺爱相当严重,对孩子放任自由,物质满足取代了精神需求。导致留守儿童厌学人数居高不下。

三、从德育教育中提高留守儿童的想学习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比较呆板,黑板加粉笔,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的地位消极被动,教学氛围沉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感到有趣和新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模型、投影、幻灯、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来丰富课堂教学。

同时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的好与坏将会影响到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评价得好,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思路,有利于更好的掌握下一知识;评价不得体,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失去信心,对于积极性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避免直接的否定评价,应采取得体、鼓励性的评价。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如“你真棒”“very good”;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如“你思維很敏捷,再想一想?能否说得更完美些。”“很好!你有动脑筋,下次再接再厉”“大家起来帮助他。”等。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留守儿童都是亲属或老人在家照顾,缺少父爱和母爱,性格孤僻、任性、自卑而抑郁,导致孩子人格畸形,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关注留守儿童的人格养成,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育好人。

四、关注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灵魂

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关爱,作为老师要及时与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正确解决引导,对一系列弄不清楚的问题,老师要去追问探讨。爱是教育的前提,有爱的教育才会使学生学习愉快,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造成的,又是学生自身因素造成的,这需要社会共同关注和重视。学习兴趣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努力形成的结果,只有持之以恒,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才可能走上正轨。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正向的,是探索知识的动力,点燃智慧的火花。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会主动、积极、热烈。反之,若没有兴趣,学习将成为沉重的负担。

猜你喜欢

亲情积极性儿童
激发兴趣,走出误区
亲情的滋味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调动高校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爱的内涵
假如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