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协动力
2017-10-21张学才
张学才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性和专业性,而校企合作对于这种职业技能的训练是最有效的途径,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同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其发展的重中之重。2018年3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文章结合《办法》解读,针对边疆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情况的现状原因分析,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政府协动力
一、现阶段边疆民族地区县域中职教育发展现状
现阶段,尽管国家和各级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重视,而且我国的职业中等教育发展势头强劲,发展速度较快,但在社会生产的需求上并不能满足社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高技能人员的需求,在这一阶段形成了"熟练工人短缺"。在我国大约有7000万熟练工人,但只有5%左右是中级或以上的熟练工人,而在发达国家,仅中高级职称,熟练工人的比例就约占总数的40%。在这一阶段,我国的情况与发达国家的情况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我国一些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符合人们的预期。尤其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相对薄弱,导致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成为全县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短板。因此,县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优势、就业状况不理想以及一些学校的质量低下,导致中等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声誉不佳。形成了县域中职教育是“下等教育”和“不如普通教育”等观念,进而制约着县域内中职教育的发展。
二、校企合作是中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1.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从字面上即可以理解为学校与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办法》指出,校企合作是指职业学校和企业通过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建机构、共享资源等方式实施的合作活动。而我国学者对校企合作的概念界定也不尽相同。如涂舜理解为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薛立军则把校企合作归纳为一种重视中职学生的培养质量,重视其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过程,更重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双赢”合作模式。余祖光将其定义为为教育机构与产业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的各种合作活动。对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而言,其核心内容是中职学校与企业在相关人才培养、培训中进行的合作。简而言之,校企合作就是通过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来共同开发项目、合作办学,从而促进中职学生半工半读进行岗位实践活动。
2.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办法》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说明和企业中隔离的中等职业学校没有发展的内涵。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是培养有技能的人才。技能型人才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需要一定的工作技能、动手能力和相关的职业责任。如果只培养学生在学校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这种训练方式无异于“关门造车”。学生只能学习相关的理論知识,相应的实际操作能力是不可能达到工作岗位要求的。企业正好可以完成中学生需要的职业发展的技能。因此,发展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步。从国外先进经验来看,推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促进职业教育高效发展的“催化剂”。
三、促进校企合作有效对策
1.学校角度
在解决校企合作中这种“校热企业冷”的尴尬局面中,从学校的角度看,要加强与政府的合作,构建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示范项目,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学校还应进行市场调研,合理开设专业,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技能,加强学生培养的同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2.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协动力
《办法》提出,“校企合作实行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合作机制。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促进支持政策、服务平台和保障机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校企合作工作的统筹协调、规划指导、综合管理和服务保障;会同其他有关部门根据本办法以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职责分工,做好本地校企合作有关工作。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应当统筹、指导和推动本行业的校企合作。”、“鼓励各地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购买服务等形
式支持校企合作;鼓励各地采取竞争性方式选择社会资本,建设或者支持企业、学校建设公共性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基地、研发实践课程、教学资源等公共服务项目;鼓励金融机构依法依规审慎授信管理,为校企合作提供相关信贷和融资支持。”其核心在于政府角色发生的重大转变,由“主导”转变为“推动”,是国家放管服改革在职业教育中的优先体现。一方面是对地方政府解绑,赋予政府更多的市场化参与角色,探索多样化的引导手段,比如“资本合作”“购买服务”等,拓展了政府支持校企合作的形式。另一方面是进一步对市场松绑,允许社会资本、金融机构进人校企合作,将原本“半市场+半政府”属性的校企合作推向市场,还原合作关系本应具有的竞争性,让企业感受到更多的“有利可图”,从而提升参与的积杨性。
最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突破点,更是边疆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困难重重,制约因素众多,但是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社会发展的适应力,提升学生在就业竞争力,进而提高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质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学历教育的观点也会被改变,并且随着职业教育顶层的“天花板”被打开后,通过校企合作带动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校企合作逐步成为职业教育突破发展瓶颈的突破点。
参考文献
[1]涂舜.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石伟平,王启龙.促进校企规范合作全面推进产教融合——《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