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基本策略研究
2017-10-21姜宝福
姜宝福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性已得到广大人们认可和重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性、应用性、趣味性和谐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努力让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从小就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关键词:应用意识 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 基本策略
数学是在人类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中产生的,当前,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数学本身的发展,使得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地深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既是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需要。因此,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重要的课题。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有一下几点。
一、从实际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揭示概念的提出、发现、抽象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概念,理解它本身的价值。例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入中,设计“A、B 两村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小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 村人希望建在 C 处,B 村人希望建在 D 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村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教师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要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进而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联系生活实际,优化教学内容
以现有数学教材为背景创设研究性问题。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现行教材所提供的大量素材,加以挖掘、改造,豐富其内涵,形成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同时也可以把教材中的习题改编成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因为数学习题中有一部分是开放性问题,也就是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固定的问题,而开放性问题与研究性学习的特征相吻合,因此,开放性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对题目的改造本身就是在“研究”,由于很多实际问题的决策方案有多种可能,关键是找出尽量多的可能性,再进行比较选择,因而作为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问题就为学生走入社会在心理上和能力上做好了准备,充分体现了现阶段数学教育的价值。
三、数学建模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用数学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离不开数学运算、数学推理、空间想象等基本的数学能力,注重双基和四大能力的培养是解决学生应用意识不可缺少的武器。在数学教学中,要强调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这是数学应用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点),然后试图用已有的数学模型(如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量等)来解决问题,最后用其结果来阐释这个实际问题,这是教学中一种“实际——理论——实际”的策略。教师把应用问题的渗透和平时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对学生在实践调查中搜集的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建立数学模型,如水利、交通等问题可化为代数方程组等。通过建模活动,能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开展探究性活动,拓展课外知识
数学也不仅仅是一堆知识,它更是活生性的一门学科,应把学数学作为一种生活。学生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概念与过程的相互作用后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在课堂外布置作业及一定的实践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为学生锻炼解决问题能力提供机会,使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主渠道,课外活动及作业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必要补充。数学知识的学习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课堂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将课堂上的知识拓展到课外,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无限的课后应用知识的空间。
五、建立应用教学课堂评价体系
“应用数学”课堂教学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切实改变目前普遍存在“评教师的教、教师的问为主,少评学生的学和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重视智力因素评价,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评价。”的弊端,建立有利于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评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发展性。教师应注重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否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发展放在首位。倡导合作学习与社会实践,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仅靠教师分析、学生模仿的应用教学只能使学生对数学活动的态度处于最低水平。为了保证班级整体应用意识和能力的质量和水平,教师要努力形成学习共同体以产生良好的整体效应。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由学校延伸到社会,增加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感性认识。建立评价主体和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重在自我评价和定性评价在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评价过程中,应发挥评价合力的作用,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定量评价可以采用分数制和等级制两种方式,定性评价主要采用评语的形式,尽量采用能指出学生努力方向的顺应评语。这样既能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又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今后的学习。
总之,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学生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应用价值,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真正地在生活中学数学,把数学为生活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