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教学中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换
2017-10-21陈英
陈英
摘 要:历史从洪荒中走来,开天辟地围猎拓荒,与生俱来的人的思维也在漫长岁月的浸润中,由匮乏荒芜走向明锐自恃。平面构成则是岁月见证下的一项繁杂的思维活动,通过视觉作为交流和展示的最优法门,是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最佳体现。由此可见,平面构成教学理应从多种思维方式来进行思维活动,以具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二者协调统一、相辅相成,不遗余力的挖掘出学生的创造能力。本文将全方位剖析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换,赋予平面构成教学以光耀华彩,让学生思维创造空间更为广袤无垠。
关键词:平面构成;具象思维;抽象思维;思维转换;创造
1平面构成教学的概况
1919年,在德国魏玛建立的包豪斯设计艺术学成为欧洲现代主义设计的核心地带和设计教育的发源地。而它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形成不仅受到构成主义思想的影响,还集中和发展了20世纪初欧洲各国在设计领域的试验成果。由格罗皮乌斯、康定斯基等人创建并发展的设计基础教学是以手工艺的训练为基础,将学生的视觉敏感性提升到一个理论的水平,通过理论教学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掘并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平面构成的教学是以包豪斯精神发展而来的现代教育方法,以理论教学、逻辑分析、案例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造型能力。其内容包括,如何创造形象;如何处理形象之间的关系;如何体现美的形式规律,设计出符合目标的二维图形等。在造型能力中,创造力是核心。平面构成的教学通过理论讲授向学生全面阐述构成的基本规律及形态间的逻辑关系,建立现代设计所倡导的造型观念。通过逻辑性分析,加强学生抽象构思的能力,提高美学法则的应用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开拓视野、发挥想象力、创造力,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养成勤于动手动脑的习惯。
20世纪70年代后期,平面构成设计的教学理念的种子乘着东风传入我国,并于80年代在国内各美术设计类院校以破土之势生根发芽,各种关于平面构成设计的课程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头。平面构成设计教学理念的引入,为学生的艺术视野拓一方远见,设计灵感予一池春水,对培养创新意识的作用自是不可言喻;平面构成作为设计基础,以其独有千古的姿态融入到各个领域,在如星河璀璨的设计艺术世界中发光发热。
2平面构成教学的艰难困境
2.1平面构成教学缺乏专业性
“天将启治乱,人才有用舍。向非万牛力,孰与成大厦?”具有良好专业技能和素养的人才自古以来如同流水朝宗,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追捧,是该专业发展、进步的重中之重。作为平面设计类基础课程的平面构成,看似简单,恰其所蕴含的内涵以及专业技巧远远不及大家所见所想那般轻松简单、易于获取。所谓“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也是在于熟练与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前提之下。而我国平面构成教育专业性的缺乏可见一斑:在西方现代设计发展史上,前有格沃尔特.格罗皮乌斯身体力行地开创了设计教育这一领域,后有约翰内斯.伊顿等人在现代设计教育基础训练课程体系的运筹帷幄;反观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特殊性造成了我国的平面构成设计课程的发展起步晚、发展水平低,大部分教材都是由日本的书籍转译而来;更有甚者,直接使用台湾的翻译书籍;极度缺乏符合国内现状的专业书籍与传道解惑的专业老师,使其发展举步维艰。在教学内容上过于陈旧,轻创新、重模仿,轻理论、重制作。甚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平面构成的形式规律进行理论探讨,使学生停留在经验层面上简单模仿相关图形,无法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创新潜力和意识。平面构成教学需要重在开导启发、研精究微、专精覃思,这方面的缺失正是我国平面构成教育方面难以遁形的垢端。
2.2平面构成教学缺乏特色
当今部分院校,在平面构成教学上贯彻中国社会“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师者一味生硬的传授着陈旧迂腐的内容,学者唯有被动勉强地被灌以知识。老师无法将教学转化为一种多样形式且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挖掘出学生的潜在艺术能力;学生为完成工程量浩大的作业,大量模仿他人创作,形式味重,创造意味不强,自我作品特色荡然无存。单一枯燥的教学过程,让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作时,并未担当好设问者的角色,循循善诱;学生汲取知识的过程成了生命的煎熬,学习就像味同嚼蜡,索然无味。这样,以至于平面构成的教学成了单纯模仿教科书的八股课程。有些甚至将平面构成教学片面的理解为素描色彩课程之后的又一再现性的绘画制作课,成了相关课堂练习技法的延续,其结果是不能很好的把握平面构成课程的创意目的,导致对平面构成认识的简单化,使其偏离平面构成创造者的释放和发掘学生创造力的初衷。因此,极其缺乏自我特色的平面构成教学已难以应对白云苍狗的时代,唯有形成符合中國国情的教育教学模式,平面构成的教学之路才能摆脱“鸡肋”教学,自成一派。
2.3平面构成的实践教学形式陈旧
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平面构成的实践教学形式同样也需要不断更新,接受新的、更加快捷的技术手段。但是,当今部分院校仍然要求用手绘的方式完成平面构成练习,甚至有些有意识地贬低计算机绘图的作用。大量的、传统的手绘练习让学生失去時间和精力去推敲练习的目的,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如何绘制精美上,而没有很好去创意。如果用一些相关的计算机绘图软件代替手绘,不仅加快速度,还可以提高质量。这样,学生可以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创意方面。但是,在创意构思阶段还是需要使用手绘的方式,在创意构思确定了之后,在最终绘制成图阶段使用计算机绘图软件。这种手绘加计算机绘图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如何引导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换
平面构成的教学可以通过赏析优秀的案例让学生对平面构成形成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再将平面构成的运用实际案例与相关理论知识相结合起来进行讲授,从而加深学生对平面构成的理解。
在思维的训练方面,主要是通过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换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也是平面构成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的源泉。因为,如果说艺术创作活动中最基本的形式是具象思维,那么抽象思维则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文化品位和思想深度。如何引导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换,其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需要在“新情境”中转化思维。何为“新情境”,无非就是通过音乐、视频或者特定环境的带动感,营造出一种特有的氛围,让学生从中衍生出一种新的情感,由此进行思考与联想。譬如,观看一段视频:一棵树的从生到老,旧枝叶团团如盖,新枝从中伸展。时光在树上写史,嶙峋的老枝抽出嫩条,却又相安无事。具象的思维能力,让我们从一棵树的生命中,看到的枝干大小、茂密厚度的外部特征和树步入迟暮,佝偻身姿的形态结构。通过具象的观察,表现上具体细腻,视觉上真实可信,简洁明了并赋有冲击力,具有耐人寻味引人思考之感;抽象的思维方式,则让我们在观察树成长的同时,既感受旧枝叶的成熟美,又惊喜新枝的朝气蓬勃。通过抽象的思考,塑造出超越事物表面的形态,表现出事物更高层次的精神内涵。
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整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即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换。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广泛收集资料,自由联想,举一反三,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整合性思维则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选择整理素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设计思维转化为有效的创作力。这是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相互统一、相互渗透,将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发挥到最大的效果,才能在图形创作时,创造出更加饱满丰盈的设计作品,给人以灵感和启示。
4结语
跨越半个世纪的沧桑变动,平面构成设计穿过历史滚滚红尘的浮光掠影,在浩瀚云烟中得以长足发展,风雨兼程;平面设计理念作为设计基础,在娱乐、生活、工业等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图形创造思维、创新设计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如何让学生的思维由具象的思维方式转换到抽象的思维方式需要“积跬步以至千里”。介于此,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老师应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传道授业解惑焉”;学生更要“吾日三省吾生”——加强自我学习完善,进行发散性思维。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深化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让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转换中迸发的炽烈火光,点燃设计艺术事业予星星之火,相信有朝一日,必将燎原。
参考文献:
[1]项红专.科学教育要为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打好基础[J].科技导报,2004(01):41-43.
[2]唐朝晖.沟通融合发展──对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6(03):102-103.
[3]张秀梅姚立志.立体构成在服装设计中的教学探索[J].美术大观,2014(05):161-161.
[4]郭婷.应用数学在高职教学中的作用[J].才智,2014(18):8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