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显理论视角下的新闻标题分析
2017-10-21刘凤梅
摘 要:本文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突显理论对新闻标题进行分析。以突显(salience/prominence)为大的理论背景,以新闻标题为研究载体,从突显的三个原则即图形-背景、侧面-基体、射体-界標三个方面对新闻标题进行分析,选取两对新闻标题,每对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最终我们发现同一事件,经过不同的报道者编辑报道后,对读者产生了不同的反响,从而出现了报道效果的不同。同时揭示句子中所隐含的信息,从而使读者在阅读新闻时能对新闻作者的意图有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 突显;图形-背景;侧面-基体;射体-界标;新闻标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5-0264-02
1 引言
在认知语言学中,所谓突显,就是指对语言所传达信息的取舍和安排。当我们观察身边环境的时候,通常都会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上的突显,而被观察的环境就是衬托部分或参照点,这就是突显的基本原则[1]。
标题是新闻的“题眼”和“向导”,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标题是帮助人们取舍新闻信息的快速通道。新闻标题中涵盖大量信息,对于很多新闻,读者甚至不需仔细阅读新闻内容便可从标题中寻找到需要的信息,因此,新闻媒体在标题中突显焦点信息成为一种趋势[2]。作为新闻报道的“灵魂”,新闻标题采用精练而生动的语言,使其成为有标记的图形,从而将新闻的主要内容置于突显位置,吸引读者眼球,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3]。
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突显”理论的基本思想出发,对新闻标题做出充分合理的阐释。本文基于对新闻标题的研究,发现同一新闻事实,由于传播者对其不同部分的突显,传播出不同的观点和侧重点。
2 突显理论
“认知语法”最早被称为“空间语法”,是1976 年以来 Langacker 在吸收语用学、生成语义学和认知科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并阐述的一种全新的语言结构理论。Langacker(1999)[4]在认知语法理论中提出一个重要概念——突显(salience)。他认为在同一情景之中,各个成分具有不同程度的突显。也就是说,由于突显程度不同,对同一概念的表述也不同,而突显程度是由语义的不同所反映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突显对比来区分不同的语义表述。Langacker 提出的突显分为三种原则:侧面和基体、图形和背景、及射体和界标。
由 Langacker 的认知语法理论我们可以知道,词的意义是由基体和侧面两部分组成。基体是指某一语义结构在与其相联系的认知域中所占的范围,而侧面是以基体为基础衍生成的部分。Langacker ( 2000[5]) 在对关系性述义的分析中,进一步提出了射体—界标的概念。在每一个述义关系中,被突显的参与者之间不是对称的。其中,最突显的叫做射体,是关系侧面中的图形;另一个为界标,是述义关系中次突显的实体,为射体提供参照点。图形—背景理论是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于1915年始创的概念,他用“人面 / 花瓶图”来解释“图形——背景”理论[6]。 Langacker, (1987) 根據感知凸显的程度对图形和背景作了如下论述:“从印象上看,一个情景中的图形是一个次结构,它在感知上比其余部分(背景)显眼些,并且作为一个中心实体具有特殊的凸显,情景围绕它组织起来,并为它提供一个环境。”[7]
4 突显理论对新闻标题的阐释
标题是新闻内容的集中和概括,它用简练的文字浓缩了新闻中主要或最值得注意的内容。借住标题,读者可迅速选择自己需要阅读的新闻。
以下两个新闻标题选自“China Daily”和“New York Times” 关于2016年11月9日,美国大选计票结果显示: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 特朗普已获得了276张选举人票,超过270张选举人票的获胜标准,当选美国第 45任总统。两份报纸对待这一事件的报道突显了不同的侧面。
(1) Election 2016 is over. Trump won. (China Daily)
(2) Trump triumphs.
---- shocking upset as outsider harnesses voterss discontent. (New York Times)
第一个标题的含义是2016美国大选尘埃落定。特朗普赢了;而第二个标题的含义是特朗普获胜。首先,由标题(1)和(2)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日报》对特朗普获胜所持的是一种客观的报道事实的态度,没有任何个人意志在其中。我们可以把标题(1)这个句子看作是这一事件表述的基体,即特朗普赢得了大选的胜利。(1)和(2)中Trump 都是射体,是图形,即作者要突显的部分,(1)句中,从句法上来看,该句是由两个简单句组成。其中第一小句突显主语即射体Election,读者很容易读出此篇报道是关于此次选举的, is表示这是客观的事实,over是界标,是背景,为选举提供补充。第二小句突显主语即射体Trump,won用过去式表示这是既定的事实,属于中立的语气。而标题(2)则表示的是该基体的一个侧面,因为它包含了副标题,句子的正标题部分被认为是该句的主体,也就是作者要着重表述的部分,即承认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总统这一既定事实。副标题等其它从属部分就是界标,也是被隐藏的部分,其作用是对正标题进行补充说明,所以被看作是界标。在标题(2)句副标题中,shocking upset要突显的是民众对特朗普当选为总统这一普通的事实的震惊和意外。在从句中,主语outsider是该句的突显部分,也就是射体,outsider突显了特朗普的身份是局外人或选举中不被看好的人,而宾语 voterss discontent是被隐藏的部分,也就是背景部分,是界标,特朗普赢得了大选的胜利造成了很多选民的不满。众所周知,特朗普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没有以政治家身份就任过公职、也无军人历史的总统。在竞选时美国各大报纸对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的呼声很高,而《纽约时报》是希拉里的忠实支持者。而前期的民调也显示希拉里的支持率领先于特朗普。所以我们看到 New York Times 对特朗普当选为总统这一普通的事实却融入了大众的意识形态,言下之意是仍有很多民众虽然表面上承认了特朗普是新任总统,但仍有很多不满。
由此可知,由于两家报纸不同的立场,用不同的视角来观察这一事实,导致两家报纸的标题观点出现了差别,对同一事实突显不同的侧面。
以下两个新闻标题同样也选自《中国日报》和美国的“New York Times”关于奥巴马与新当选的美国第45任总统特朗普于2016年11月11日的首次会面。两份报纸对待这一事件的报道依然突显了不同的侧面。
(3) Obama, Trump hold wide-ranging conversation during first post-election meeting. (China Daily)
(4) Trump and Obama hold cordial 90-minute meeting in Oval Office. (New York Times)
第一个标题的含义是奥巴马和特朗普举行了选举结束后的首次涵盖了广泛内容的会晤;而第二个标题的含义是特朗普和奥巴马在椭圆形办公室进行了友好的90分钟的会谈。由此可知,两句的表层结构和含义不同,但深层语义是完全相同的,即选举结束,奥巴马和特朗普首次会面。在这里深层语义——选举结束,奥巴马和特朗普首次会面就是基体,而上述两个不同表层含义的标题就是该语义的不同侧面。(3)(4)句,从句法上来看,两句都是一个简单句。(3)句中被突显的部分就是主语Obama, Trump,是图形,是射体,而wide-ranging conversation是被隐藏的部分,也就是背景部分,是界标。(4)句中被突显的部分是主语Trump and Obama,是射体,而宾语cordial 90-minute meeting是被隐藏的部分,也就是背景部分,是界标。从(3)(4)两个标题的突显部分我们很容易得知两个新闻都是关于奥巴马和特朗普的,他们是被突显的,读者阅读完,自然会想到下面的内容是他们可能共同做了某件事等其他信息,即新闻编写者强调的信息。
根据(Taylor, 2002)[8],在存在的两个界标中,第二界标比第一界标更突显。(3)句中的时间状语during first post-election meeting是第二界标。(4)句中的地点状语in Oval Office是第二界标。(3)句中,作者将时间放在句末第二界标即新信息的位置,强调会见的时间是选举结束后,也就表明选举的结果已经定了,特朗普确定是下一任的美国总统,毋庸置疑,所以奥巴马与特朗普见面可能是商讨权利交接的事宜。(4)句中,众所周知,椭圆形办公室是美国总统权利的象征,作者将会见的地点置于句末第二界标的位置表明他已经承认特朗普是下一任的美国总统了。此外,(3)(4)两句的第一界标也不同,(3)说的是会谈的内容是(wide-ranging)涉及广泛的,这样读者就知道此篇报道是关于会谈的内容的,他们就会想知道会谈的内容到底是什么,然后继续往下看,这也是新闻编辑者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手段。我们知道一般客观的报道都是侧重报道内容的,显然,中國日报对此次会见的报道是客观的。而(4)更强调会谈的方式是友好的,时间持续了一个半小时等与会见内容无关的篇幅,因为此前二人没有见过面,而特朗普的竞选宣言也是反对奥巴马的某些政策,而奥巴马也明确表示过比较看好希拉里,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人能够友好地交谈90分钟,表明二人已将尖锐的矛盾抛到一边,至少表面上看是这样的。
选择不同的新闻标题对同一事件进行报道,实际上反映了作者想要突显的焦点不同。所以,从两个语篇的标题中就可以清楚的看出,两个作者对同一事件即一个基体,加入了不同的意识形态理解,突显不同的侧面,导致两方的观点不同,两方的读者自然会相应的在看到标题时就倾向于得出两种不同的对事件的第一印象。同一事件会因作者选择突显的内容的不同而可能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信息和涵义。
5 结语
突显理论有助于新闻受众更好地识别标题中的注意焦点,从而准确把握新闻作者的鲜明意图,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运用突显理论的三个类型对新闻标题进行分析,发现新闻作者对于同一新闻事件有不同的报道,这主要是由于作者选择突显的内容不同。一直以来,对新闻语篇分析的主要手段就是批评性语篇分析。用认知手段分析非文学语篇还比较少,本文尝试用突显理论分析新闻语篇希望是对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非文学语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简介:刘凤梅(1991.1—),女,汉族,籍贯:山西岚县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15级在读研究生(如果您是老师或者有工作单位,请写现在的工作单位),硕士学位,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研究方向:文体学。
参考文献
[1] 蒋苏琴.图形—背景理论在英语倒装句焦点凸显功能分析中的作用[J].湘南学院学报.2006, (3): 65-67.
[3] 任丽花.新闻标题的认知阐释[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 (7): 14-17.
[4] Langacker, R. W.Foundation of Cognitive Grammar [M].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39, 185.
[5] Langacker, R. W.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0.24.
[6] 王寅.認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 王冰营,吕 娜.从图形—背景理论看英语倒装句的焦点凸显功能[J].长春大学学报,2005,(1):67-70.
[8] Talmy, L.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ume I: 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 [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