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强邦本,本固邦宁

2017-10-21李鸿江文世林

中国学校体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体质青少年

李鸿江 文世林

2006年,全国第一次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在全国推行“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是第一次由国务院领导提议并参加的高规格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是第一次以文件形式确定将学校体育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产生于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对增强青少年体质有什么样的意义,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标志性的的成果,未来又将走向何方?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阳光体育运动的10年历程。

一、阳光体育运动发起的背景

1.青少年体质20年持续下滑的现实。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生理机能持续下降。其中,身体素质中的力量、耐力、速度素质连续下降;学生肥胖和超重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男生的肥胖率已达24%;学生的近视率呈上升趋势,小学生的比例为31%,初中生为58%, 高中生為67%,大学生为82%。从1985年开始到2000年所开展的4次全国性的学生体质监测结果显示,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持续20年呈现下降趋势,近视率和肥胖率持续增加。更令人感到忧虑的是,伴随着体质下降,学生心理问题日趋凸显,意志品质薄弱,抗挫折能力不强,团队合作意识差,担当精神缺失等,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2.核心竞争力与国家安全。从长远看,青少年是一个国家最核心的竞争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衰。近年来,伴随学生体质的全面下滑,在高校招生中,曾有85%的考生报考专业受限,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征兵体检不合格,有新闻媒体曾发表征兵体检淘汰一半的警示文章。最为严重的是,这些年来全国征兵标准不得不进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已关乎到全国亿万家庭的幸福和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更关乎到国防建设与安全。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强身健体的范畴,它与国家发展战略息息相关。

3.营造百年奥运的氛围。对于奥林匹克运动,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情结。19世纪末,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精神开始在全球传播,而积贫积弱的中国却与奥运“情深缘浅”。1908年,有人在《竞技运动》一文中向国人提出了三问:中国何时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举办奥运会?这100年来,我国从零起步,忍辱负重,刻苦训练,屡创佳绩,一雪“东亚病夫”的耻辱,北京奥运会不仅是对国人百年前希望的庄严兑现,也是向世界展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成就。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与弘扬奥运文化、传播奥运精神、普及奥林匹克教育的理念相契合。

二、阳光体育运动的价值

1.全面发展,育人为先。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体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不完善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一定是有缺陷的,甚至是扭曲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阳光体育运动不仅仅是强身健体,而是通过体育锻炼,让青少年“苦”心智,“劳”筋骨,不断体验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使人的道德和人格得以完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体”为表,“育”为本,“体”为术,“育”为道,践行而悟道。毛泽东同志在1917年《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明确提出了“德育皆寄于体,无体则无德智也”“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讲“完善人格,首为体育”“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体育是深受青少年喜爱的活动之一,其核心价值就是“公平竞争”,即所有参赛者必须遵守比赛规则,任何人不能逾越和凌驾于规则之上,这种精神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重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另外,体育不仅仅是竞争,更有合作与和谐的一面。棒球项目规则中的“牺牲打”堪称体育集体项目中的典范,它的价值,就是以牺牲自我,而为同伴创造得分的机会,团队精神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对于青少年品德的塑造,人格的完善,培养公平竞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团结合作的精神是任何一个学科所不能代替的。

2.提升校園文化,树立品牌特色。体育既是文化,又是教育,体育的双重属性决定了体育的内在品质。阳光体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阳光体育开展好的学校,一定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校园体育文化普及,体育文化开展具有特色和品味的学校。随着学校体育文化的不断普及和阳光体育的深入开展,必将产生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一校一品”活动,最终形成一种校园文化。这种校园文化将影响孩子们的一生,使之从身体乃至精神力量受益,使之赋予学生成长的力量。

3.增进体质健康,保障锻炼权利。毋庸置疑,体育锻炼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但体育是青少年在校期间理应享有的权利却被人重视不够。2014年某知名大学对来自全国300多所中学的400余位尖子生进行了体质测试,优秀者仅为5人,近三成尖子生体测不合格。虽然,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问题,各级政府也采取了若干相应措施,但总体上没有根本转变重智轻体、重文轻体的局面。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难以保证,部分学校青少年从事体育锻炼的权利被变相剥夺。

阳光体育运动对于增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保障青少年享受体育锻炼的权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开展以来,各级教育部门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每年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2007-2014年每年组织“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2011-2016年每年举办“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2015年开始启动“全国阳光体育足球班级联赛”等活动。此外,国务院以及教育部门颁布了若干文件来督促、动员、规范和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这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权益。

三、阳光体育运动带来了变革的力量

1.阳光体育运动带动了中国学校体育的变革。体育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世纪之交的新课标改革,以及近期开展校园足球带动学校体育的综合改革与发展,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学校体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以来,2007年的“中央7号文件”,“国办发〔2012〕53号文件”,“国办发〔2016〕27号文件”将学校体育工作、青少年体质和青少年身心健康等问题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也推动了学校体育不断改革。学校体育的改革,从革新教育理念开始。理念的先进是一切进步的先导,理念的落后是一切落后的根源。体育即是教育,而且是任何一个学科对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不能代替的教育。其次,创新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中既要遵循教学的一般原则和规律,同时又要因时而宜、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再者,体育课最基本的形式是身体活动。唯有动才能带动筋骨,强健体魄,苦其心智,愉悦身心;唯有动才能实现体育课的诸多内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锻炼积极性。让所有学生动起来,并逐渐形成一种自觉和习惯,应该是体育课永恒的主题。最后,彻底摒弃教学中的各种形式主义,力戒浮躁之风,回归体育课的自然生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自在地利用体育课去享受运动带给他们的欢乐。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彩排演练式的所谓示范体育课,更不能为了追求政绩弄虚作假。

2.学生体质健康关乎学校体育的“一票否决”。“一票否决”话虽直白,但意蕴深远。它是對我国长期以来秉承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一种突破,是深化教育改革摈弃应试教育的一种举措,是我国教育迈向现代化过程的一大进步,更是国家意志的一种体现。能把学校体育、把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到这样一个地位和高度,并持续性地发布相关文件,足以证明这一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生体质健康看似是学校体育本身的问题,实际上是着眼于整个教育的全方位改革和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

“一票否决”说起简单,做起不易。本应该是各级政府、学校机构、社会家长的自觉行为,却不得已而上升到国家意志的强制手段层面。虽然为“意见”的出台和实施而感到欣慰和振奋,也要看到其真正落实到实处的艰巨性,国家意志能否转变成各级政府和学校领导的自觉行动,不折不扣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恐怕还不能太乐观。要想彻底根除教育的陈旧观念,树立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还要走很长的路。

四、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方向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承载健康的灵魂和精神。个体如此,民族亦然。2016年8月召开了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并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首次把健康作为国家优先发展战略。2017年4月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将青年体质健康提升作为重点工程,使坚持体育锻炼成为青年的生活方式和时尚。这就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没有全面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国家意志。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时,提出“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这是总书记第一次把体育和国家强盛联系在一起,把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即“体育中国说”恰逢其时。尤其是中国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向着实现“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勇往直前之际,此时正需要“体育中国”。

10年来,阳光体育运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获得了很大提升,学校体育工作在大健康背景下将承载更大的历史责任,体育事业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的作用和地位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0年间,有关学校体育的政策不断出台,战略部署越来越深入细化,这都为学校体育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无论走得有多远,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的赤子之心;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无论我们走到多么光辉的未来,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强调不忘初心,在当前我国学校体育事业高度发展的今天更具有现实导向意义。无论自这一轮的“素质教育”为出发点,还是以“青少年体质”为抓手,以及遍地开花的“校园足球”,还是上升至“健康中国”的层面,我们都需要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作者简介:李鸿江,首都体育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曾任首都体育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全国高等教育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体育科学》杂志编委。曾两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编“十一五”、“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田径》。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体质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体育运动
兼加体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呆呆和朵朵(13)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