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研究
2017-10-21司晓婧
司晓婧
摘 要:从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出发,民办高校设立校企合作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目的,是为了缓解我国高等教育层面的人才教育压力,给企业输送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是以其独立完成的艺术设计产品的专业化水平为主要载体进行展现的。但是,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教育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本文结合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趋势,对校企合作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对出现相关问题的原因进行了精要的剖析。最后,研究站在可持续发展观的视角上,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 高等教育;校企合作;艺术设计;就业;导向
【中图分类号】 TU2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5-0178-02
引言
艺术设计专业是通过美术艺术的表现手法,将特定的设计构想或者设计创意,通过一定的审美观念或者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实践类艺术专业。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是以其独立完成的艺术设计产品的专业化水平为主要载体进行展现的。这也就意味着,实践能力才是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最需要注重的学生的最基本专业能力。由此出发,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艺术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是可行的。
一、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趋势
(一)专业就业渠道狭窄,对专业水平要求高
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基于艺术设计基础的应用设计领域。包括广告设计、环境设计、室内外装饰设计、工艺设计甚至服装首饰的设计等。无论是哪一个方向,就业岗位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都非常高。因为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完成工作的核心在于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技术手段将公司或者客户的构想艺术化地呈现出来。然而,即便是在深度沟通的基础上,成长经历、文化素养、价值观念的差异,还是会导致不同人对相同艺術作品的价值认知产生差异。只有那些能够准确把握企业客户内在需要的专业设计人员,才能真正做到快速适应、快速融入,才能在离开学校后迅速在工作岗位上扎根立足。所以,基于艺术素养和专业技术的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执业能力”。
(二)跨专业就业压力大,综合素质竞争激烈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日常在校学习的专业课程的艺术色彩比较强。这些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专业技术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但是,这些课程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不强,这类专业课程对于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的提升效果非常有限,所以,从学以致用的角度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在跨专业就业的情况下,就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应用专业知识的顺畅路径。诚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现在的人才竞争也是综合素质的比拼,但是,从全局角度来看,跨专业就业,就意味着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必须要在进入社会之后,利用自己并不擅长的非专业能力和其他没有跨专业的具有较强的本专业综合素质的就业人才展开竞争。这样的岗位竞争,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真正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二、校企合作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定位不明确,缺乏教育特色
从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出发,民办高校设立校企合作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目的,是为了缓解我国高等教育层面的人才教育压力,给企业输送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对于实际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来说,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既有拔尖人才,也有一般人才。对于企业来说,可以使用各种手段在高素质员工中进行拔尖人才的筛选,但是学校方面却不能在教育时有偏有向,只能顺应学生自身的条件素质因材施教。企业希望通过合作,让学校倾尽全力为其培养哪怕为数不多的拔尖人才,但是学校却绝不会为了培养一两名拔尖人才而牺牲其他学生的成才权利。这样一来,企业和学校在人才培养教育的定位上就会有所偏差。这种偏差,导致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岗位定位相脱离的问题出现,降低了校企合作教育的“职业”特性,导致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缺乏教学特色的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二)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内容空泛
就当前阶段民办高校开设的校企合作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开展情况来看,学校方希望在专业教育的层面保持教学的独立性,但是企业方却希望在课程设置的层面突出企业的排他性。对于学校来说,保持专业教学的独立性,是开展公平客观的学术研究所必须具备的科学基础;但是对于企业方来说,突出企业的自身优势,在教学的内容上自动屏蔽其他竞争企业和竞争产品的相关信息,才是最符合企业利益的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校企合作的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就往往会非常被动。在很多的时候,校方只能在尽量尊重企业要求的情况下调整教学课程的内容设置,只按照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却不能按照高素质艺术设计专业的本源性需要去进行人才的培养。久而久之,教学课程就往往会出现教学内容空泛乏味,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足的问题。
(三)双师教育难衔接,实践锻炼不足
在校企合作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双师教育”是非常常见的教学模式。所谓“双师”,就是在学校教育阶段有一个专职的教学教师,在企业的岗位实践教育阶段还有一个全职的工作指导教师。尽管这种“双师”的配置解决了大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不同学习阶段的师资问题,但是,学校教育和企业锻炼教育之间是客观脱节的。学校教育的内容和企业教育的内容并不能真正实现无缝衔接,教师的教学思路也有所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各不相同。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在企业岗位锻炼中用到的专业知识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导致学生对教学效果产生了疑问,在客观上动摇了学生深入学习的自信心。
三、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教学方向与就业需求方向不一致
校企合作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在发展到当前阶段之后,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的三类问题,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校教学方向与企业就业需求方向的不一致。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校企合作只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和需求的大方向上进行的框架式合作。学校的教育方向是宏觀的,但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却是微观的。只有在宏观层面培养了足够数量的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才能基于量变引发质变,才能有真正的拔尖人才涌现出来。到这个程度时,企业的微观需求才能得到满足。所以,保持人才教育的宏观方向,才真正有利于企业微观需求的实现。但是,企业如果过多地干预学校的人才教育,甚至以自己的微观需要为前提对学校的宏观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干扰和影响,这就会破坏校企合作的前提基础,弱化校企合作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成效。
(二)教学要求与就业岗位要求相脱节
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学校教育中,教学要求的设计应当围绕着理论观点的逐步完善来完成。实践,是检验理论、发现问题、完善理论的路径和手段。从理论出发,将理论观点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最后再回归到对理论观点的印证和完善,这才是教学课程的理论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学生们只有掌握了更加完善的理论知识,才能具备学以致用的能力。然而在企业管理的层面来看,企业所需的是能够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上为企业的进步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高素质人才。易言之,企业需要的是能够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工作者,而不是将企业实践经验作为完善理论研究的老学究。学校教学的要求是一般性的规范性的要求,没有明确的指向性。但是企业的岗位要求却是有着非常强的指向性和排他性的。二者之间的差别,在根本上造就了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教学问题的多元表现。
四、对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教学的优化建议
(一)以就业为导向丰富课程体系
从优化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角度出发,将企业为校企合作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对大学生提出的综合素质要求,融入到校企合作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当中,就能将校企合作下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变成由提升专业理论素养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提升专业岗位工作效果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岗位要求适应能力的综合素质教学课程体系等三大课程共同组成的多元化教学课程体系。在三大课程体系的指导下,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就不再是简单的“教学课堂”的衔接,而是学校教育平台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平台的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和路径就能更加灵活、多样。校企合作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就能摆脱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对高校教学的不良影响。
(二)将岗位要求转化为教学目标
要想在根本上解决高校教育教学的要求与企业岗位的用人要求之间存在差别的问题,就要转变角度,将校企合作看成是学校和企业相互支持、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的互惠合作。在这个视角上看,企业为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的要求,就为学校教育工作中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提供了方向和指导;反之,高校教育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提出的教学要求,就为企业进行更加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学校可以通过与一家企业的合作,为一类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企业可以通过与一家学校的合作,为企业招募一批极具培养价值和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员工。将岗位要求转化为教学目标,不是将岗位要求的内容同化为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而是将岗位要求上升到理论层面,变成人才培养的指向性教学目标。
(三)强化下企业锻炼的教学属性
大学的学科建设要真正考虑有用的理论和熟练的技能作为学科建设的基石,基于这两点的大学艺术设计学科建设或许可以让艺术设计专业更多的贴近现实,实现用专业就业。校企合作模式之所以会受到民办高校和高等教育院校的青睐,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践锻炼机会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从高校教育的完善性的角度來看,企业为学生提供的锻炼机会恰好弥补了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和问题。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往往容易将学生下企业进行的实习锻炼简单意义上理解为学生的“上岗培训”。事实上,站在就业导向的视角上看,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下企业锻炼,仍然是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下的知识教育的一部分。所以,企业和学校应当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将传统意义上的“1+1”的“双师”教学变成“1.5+0.5”模式的“雙师”教学。其中,“1.5”是高校教师在双师教学模式中的作用占比,“0.5”是企业教师在双师教学模式中的作用占比。
五、总结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设立基于校企合作的艺术设计专业,就是将学以致用的原则在高校专业教育领域进行延伸拓展,就是将就业岗位对于高素质专业劳动者的基本素质需求转化为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办学,才能真正将“学”和“用”融合到一起,将高校教育变成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成长的理论素质养成阶段,将上岗就业变成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成长的实践历练阶段,从而在根本上促进高校校企合作模式下艺术设计专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邵中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神州旬刊.2016(4):92.
[2] 王增.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J].艺术品鉴.2016(3)
[3] 刘若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0):186-187.
[4] 邱志茹.设计艺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1):29-31.
[5] 杨海生,申屠留芳.“双师型”教师对设计类专业教学的作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4(13):138-139.
[6] 李梦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调研与实证分析——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26):66-69.
[7] 刘芳,张智茹.以就业岗位为培养目标的课程内容设置研究[J].时代教育.2015(17):50.
[8] 王昣.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初探[J].中国包装.2015(8):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