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史综合课“《殽之战》中的外交辞令赏析”教学设计

2017-10-21王雅荣吴元英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史本课赏析

王雅荣 吴元英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在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和内容的基础上,品味《殽之战》外交辞令,把握其特点;学生通过历史与文学两种视野审视外交辞令,提高文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历史和文学两种视觉,通过对外交辞令抽丝剥茧的分析,挖掘其文化内涵,分析其特点及与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了解儒家“礼乐”思想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理解外交辞令与国家使命之间的关系,理解“礼”即是作为行人辞令前提和基础的“理”;通过从文学和历史两个角度赏析外交辞令,走近春秋时代。

二、教材、学习者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殽之战》讲述了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战争。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里程碑,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史综合能力。而高一學生逻辑思维较强,但思维方式较为单一,而本课外交辞令冠冕堂皇、委婉含蓄,折射了历史环境的复杂,通过语文、历史两科老师交互式讲述引导,有助于拓宽他们的知识层面和知识结构,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和分析问题,促使向高层次发展。

学情分析:学生了解崤之战基本史实,学过相关的篇目如《烛之武退秦师》。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让学生品外交辞令,分析其特点及其原因;理解儒家“礼乐”思想对外交辞令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

难点:语文、历史两个学科在视角和思维方式上的转换。

四、教学设计

总之,本课是一个开放性课堂,通过文史的有机结合,不仅保持了学科的独立性,又很有默契的达到文史整体思维的融合。授课中两科老师交互授课,求同存异,不仅拓展了老师与学生的思路及素养,而且促使学生学会抽丝剥茧的分析理解文章,有助于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不足的是上课45分钟时间不够,而且对学生来说学科思维转换还是有难度。

猜你喜欢

文史本课赏析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二)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
漫话“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