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2017-10-21叶地凤
叶地凤
《白杨礼赞》选自2017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的第14篇课文。本单元选入了五篇散文,写人记事散文典范的朱自清的《背影》,典型的托物言志散文《白杨礼赞》,两篇精短的议论性散文《永久的生命》《我為什么而活着》,写景抒情散文《昆明的雨》。重在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白杨礼赞》的创作背景,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2.体会文章把握抒情主线,层层推进的抒情方法。
3.感受作者在特殊年代为人生为社会的昂扬的写作情怀。
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
1.掌握字词,大声朗读,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了解茅盾的个人经历、创作成果、文艺理想等常识和知识。
3.茅盾先生曾说过:“我愿意推荐《雷雨前》和《沙滩上的脚迹》。”推荐学生阅读这两篇文章,形成对茅盾散文的初步认知,激发学生对《白杨礼赞》的学习的渴望,为探究学习环节打好基础。
一、导入
回忆自己阅读过的诗歌和文章,有没有描写或赞美树的?(师生共同回忆)
如: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柳树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松树
传统文化里,柳树因为折柳送别的习俗频频出现,松树因为挺立的傲姿屡被赞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白杨礼赞》,意思是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赞美白杨树,在我们大家的文化储备里,应该算是第一次。
二、经典探究共赏析
(一)层层递进品抒情
1.默读课文,圈画作者直接礼赞白杨树的句子。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教师投影:
作者在文中从开头至结尾曾连续四次“高声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在文学作品中,在一篇只有千余字的散文中,如此反复频繁地使用“不平凡”这类抽象空泛的赞美之词,就必须有足够的事实或理由来加以形象化地表述或让形象自身来具体展示,从而使读者能够从对象身上直接感受到其实在是“不平凡”。只是由作者空喊“伟大”、“高尚”、“不平凡”之类字眼是难以真正动人以情的。这种空洞表面的“高声赞美”正是文学艺术的大忌。——郝宇民《概念淹没的白杨》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同意或不同意,请从文章找出理由。
同意:文章的第一个自然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作为总领全篇的一个起兴之句,还可以被基本认可,此后的三次“不平凡”的赞叹,显得空洞苍白。第二次赞美其“不平凡”是在描写了一大段黄土高原的景色之后,没有涉及到白杨树本身的形象与品质。“不平凡”在哪里,没有很具体很实在的表现。第三次“不平凡”的赞叹是在描绘了一段白杨树的外形以后,这一次还说得过去,尽管这种描绘基本上使白杨树直接成了概念的代码。而第四次出现“不平凡”,又只是因为“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
不同意: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直接抒情,开门见山,为全文奠定了赞美、歌颂的基调。
第二次的赞美在白杨出现之前,先写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给人以“雄壮、伟大”的感觉。继而激动转化为“倦怠”。白杨出场,就打破了倦怠,引起强烈的兴奋,作者“惊奇地叫了一声”。而且文章里有描写:白杨远远看过去“傲然挺立,像哨兵似的”。白杨树“挺立”是常态,“傲然”更是人的精神特点,因为文章的预习提示里说到那是在抗击日本侵略的国难时期相持阶段,哨兵就有情感心理的合情理性。这不是空洞的赞美!
第三次作者从两个方面来强调其不平凡:第一个方面是它的外部形态:(1)树干:笔直的干。(2)枝桠:笔直的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3)叶子:片片向上,没有斜生倒垂。既写到白杨作为植物的形态,又写到它的精神: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在风雪的压迫下对抗着西北风。感性描绘加上直接赞美,情感再一次升华,并不空洞。
第四次的赞美前,写到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屈曲盘旋的虬枝,但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赞美了白杨树精神意志的美。四个难道的追问,指明它的精神,气质,变成了农民,而且还是北方的,是“华北平原上纵横决荡精神意志”,象征治理华北平原呢的中国共产党。文章内涵更为深厚,情感更为昂扬。
最后一次赞美收束在“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之后,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对比衬托主旨,情感达到最高峰!
教师:结合学生的分析指导朗读,体会文章昂扬的语言和层层递进的抒情方法。
再如:(1)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朗读并体会两组句子的不同效果。
反问句:“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你应该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一连串的四个“难道”,兼具了委婉和坚定双重功能。树不是树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气势恢宏,语气更加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还如:第二段描绘了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朗读上应该是和缓抒情的。接着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雄壮”“伟大”,又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朗读上做重音和轻音的对比处理,凸显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来说明它的不平凡。
(二)托物言志悟手法
教师:1941年《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的题意,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后,觉得礼赞白杨之情意犹未尽,于是又写了一首格律诗:“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柚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誓与子同仇。”(投影)
阅读理解这首诗,想一想诗中的白杨树形象和《白杨礼赞》中的形象和情感有哪些相同?
答案预设:《题白杨图》“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歌颂了白杨树的高洁、洁身自好,不与黑暗同流合污。“丹青标风骨,誓与子同仇。”表达了自己效仿白杨树这种品格的想法、不与黑暗现象同流合污。
《白杨礼赞》借白杨树歌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教师小结:和《爱莲说》《陋室铭》一样,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就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三)直抒胸臆赏昂扬
投影一:郝宇民《概念淹没的白杨》:《白杨礼赞》对艺术的远离,主要就在于其过于直接,过于直露,又过于直白地,甚至是直通通地将一种审美感受人为地向某一特定的现实观念靠拢。在对审美对象的描写中,完全使用的是政治化概念,使人感觉其中似乎只是在用一种现实物象来阐释一个十分明确的政治主题。而几这种阐释又过于简单和明了。作品文本的作用在此只是把一种描写对象(物)与作者所要主观赞颂的真正对象(人或精神等),直接画起一个符号,即:树=人(或精神)。真正的审美观照与审美体验在此被完全取消。
投影二:早在1935年,郁达夫在评论茅盾的散文时说:“茅盾是早就从事写作的人,唯其阅世深了,所以行文每不忘社会。他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然而抒情炼句,妙语谈玄,不是他之所长。中国若要社会进步,若要使文章和现实生活发生关系,则象茅盾那样的散文作家,多一个好一个,否则清谈误国,辞章极盛,国势未免要趋于衰颓。”
茅盾:我打算写写通常所谓随笔……这些文章,“就好象‘日记帐,文字之不美丽,自不待言:又无非是平凡人生的速写,更说不上有什么‘炫妙的意境。读者倘若看看现在社会的一角,或许尚能隐约窥见少许,但倘要作为散文读,恐怕会失望。
郁达夫的评论和茅盾的自述共同说明了茅盾写作的哪些追求?
答案预设:为人生、为社会、为革命理想。
教师:那是一个极特殊的年代,人们不可能陶醉于纯粹的审美感情之中,在一个纯美的境界里过于流连。所以茅盾选择了昂扬直接的抒发,表达崇高的革命理想,激励人们向前进,有着鲜明的时代精神。
三、我手我心共象征
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一文中认为好的文章是:“大略如
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茅盾的《白杨礼赞》正是这样。在这里,含蓄蕴藉不见了,散淡舒缓不见了,你只能感受到感情的纵横激荡和淋漓尽致。它不事雕琢,也不完美,或许在今天看来,简直有些粗疏粗疏或者说粗犷。然而它是感情宣泄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没有这种粗犷,反而丧失了它的精气神。今天,我们一起给它取个名字,称它为“白杨美学”吧。
教师:我们一起来完成这首《白杨礼赞》诗吧。老师完成了第一段,后面的请同学选择一段或多段来完成。
教师投影:
旷野无垠
你亭亭伫立雄壮
身后是麦浪滔天高原坦荡
那是惊奇傲然滋长
教师投影小结:《白杨礼赞》是一篇礼赞,是感情的宣言书。它不讲究辞藻的华丽和多样,几个形容词的重复率相当高,粗一看写得简单直白。作者抓住几个最有力、最准确的形容词,反复用、并列用,不加选择、不加调换,把胸中激荡的感情釋放出来。也由此,散文的境界变得开阔了,气格变得阳刚了,情感的姿态也变得昂扬了,文章与人生与社会的关系更为紧密了。这就是茅盾,这就是他的礼赞风格!
四、作业布置
【选作一】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写一首诗或一篇散文。
【选作二】探究比较《白杨礼赞》和《昆明的雨》两篇写景散文在表达意图和写作手法上的差别。
拓展阅读:课外阅读茅盾的《雾》《虹》《红叶》,拓宽阅读视野,了解茅盾不同人生阶段丰富多样的散文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