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指南》优化幼儿区域活动探析
2017-10-21张雪琴
张雪琴
【摘要】在幼儿园教学中,区域活动至关重要,是教学的重点。 下面从简述《指南》与幼儿区域活动入手,分析和探讨基于《指南》优化幼儿区域活动的具体途径,促使幼儿区域活动质量在《指南》精神的引领之下不断得到提升。
【关键词】《指南》 幼儿教育 区域活动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6-0223-02
《指南》(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简称)强调区域活动指的是幼儿在游戏中自发学习,它最关注幼儿的学习、发展的整体性,最尊重幼儿个性差异,最符合幼儿年龄特征与学习规律。如果幼儿园能全面贯彻《指南》精神,最大限度发挥区域活动的作用,势必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个性。
一、《指南》与幼儿区域活动简述
《指南》是导向性文件,指引幼儿学习、发展,引导教师、家长采取正确的做法促进幼儿学习、发展,满足幼儿教育期望[1]。《指南》不仅针对幼儿的学习、发展的五大领域提出了32条目标,还列举各个年龄段幼儿达成目标的典型表现,为教师提供教育建议。《指南》的目标告诉教师幼儿应学习什么,教育建议则告诉教师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方式是什么,这为教师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关注和指导幼儿提供重要依据。为优化幼儿区域活动,教师在实践中应加强对《指南》精神的渗透,帮助幼儿们建立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模式,增强幼儿信心。
二、基于《指南》优化幼儿区域活动的途径
1.将区域活动作为一日生活的主调
《指南》的说明部分明确指出幼儿是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学习的,所以教师作为组织和实施幼儿园课程的主体,务必要更新课程意识,增加区域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据的比例,把幼儿区域活动作为其一日生活的主调。如教师要注重常规化开展区域活动,每一天都设置固定的时间让幼儿参与区域活动,而非在接受上级检查时才开展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是组成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部分,它应和其他活动有效互动、相互通融,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出幼儿区域活动的价值。
2.让幼儿们在区域活动中自由想象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遵循《指南》精神,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和谐的交往环境,鼓励并支持幼儿积极与他人交流,让幼儿自主活动、自由想象,有效发展幼儿个性[2]。如在制作小吃的区域活动中,教师就放手让幼儿自由想象,幼儿们自由交流。教师则静静地坐在一边听幼儿们你一言我一语地阐述各自的想法,最后教师只是鼓励小朋友们尝试验证用哪一种方法制作小吃更好。尽管幼儿们一开始几乎都失败了,但最后他们开始自由讨论、集思广益,最后发现原来制作一种小吃需要很多种材料。在该区域活动中,教师做了名副其实的“懒老师”,给幼儿留下了充足的思考与表达时间。
3.为幼儿投放区域探究性学习材料
教师应把握好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策略,发挥出材料的价值,这也符合《指南》理念。如在幼儿的建构区活动中,建筑材料是幼儿做建构游戏的必备物质保障,教师要投放适宜的建构活动材料,不仅投放塑料动物、单位积木、轨道、小火车等成品玩具,还立足实际情况为幼儿投放安全、卫生、充足的废旧材料,不但丰富区域活动的形式、内容,还大大激发幼儿的构思与创意。其中,废旧材料主要源自教师、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自主收集,教师组织幼儿自由讨论废旧材料来自哪里、可以用来做些什么等话题,在拓宽幼儿思维的同时教会幼儿做生活的有心人。
4.教师要仔细观察并适时介入活动
当然,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中不能一味袖手旁观,须仔细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并适时介入、指导,这也是《指南》的要义。如班里的浩浩小朋友很喜欢玩橡皮泥,他在区域活动中几乎都是捏橡皮泥玩。有一次活动,他用橡皮泥捏出一只小鴨子,当做小鸭子的眼睛时,他把捏好的橡皮泥粘上去,但他觉得眼睛太大,就把刚做好的丢了,又拿起另一块橡皮泥重新捏。此时教师介入,对浩浩说:你做的小鸭子真漂亮,但它为什么没有眼睛呢?他回答说他刚才已经做好了,但觉得做得不好,于是教师问该区域的其他小朋友,让他们说一说小鸭子的眼睛像什么,有的小朋友说像一颗大大的黑芝麻,并快速跑到手工区域找来了两颗黑芝麻交给浩浩,他很高兴地粘好了小鸭子的眼睛,果然旁边其他小朋友都说浩浩做的小鸭子很像、很漂亮。通过仔细观察、适时介入,教师成功引导幼儿开发思维,学会借助其他区域的材料,不受区域活动的限制。
三、结语
随着《指南》精神的深入贯彻,它在实践环节也出现一系列困惑,要求幼儿教师在组织和开展区域活动时真正做到精神引领和有的放矢,准确把握《指南》要义,立足幼儿的学习、发展实际思考更多能优化幼儿区域活动的有效途径,从而利用《指南》把幼儿区域活动实践指引到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之上,保障幼儿能充分彰显个性,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顾丽梅.幼儿园区域活动:问题及发展趋势[J].教育探索,2016(05):54-57.
[2]蔡小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背景下区域活动创设实施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13):1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