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2017-10-21李永贵
【摘要】英语写作作为四大英语学习四大技能在实际英语写作教学中却困难重重,写作成为四门技能中最难得分及最难提升的瓶颈。本文基于建构主义,以支架式教学法为指导原则,重点讨论用基于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育理论来提高高中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即写作能力)的可行性。
【关键词】建构主义 支架式 高中 英语 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6-0076-01
一、研究背景
1.高中英语写作现状及教学现状
从写作在高考试卷的所占比重很大,然而写作常常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草草了事。而教学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病: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可见通过有效途径解决写作问题已然是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
2.研究意义
传统英文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因此,笔者在贵阳市某高中高一年级学生中开展了一项实验:支架式教学模式指导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期待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逐步认识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以达到作文内容的个性化及写作动机自主化。
二、定义及理论基础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法(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以学习者当前的发展水平为基础,通过对最近发展区的合理判断和利用以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技并达到更高一个可达到层次的一种教学策略。其最直接理论基础源至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1978)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三、具体案例实施过程
案例详案
1.搭脚手架创设情境,引出写作主题(具体教案)
活动1:搭建学习兴趣的支架
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话题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有话可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师:昨天有谁看新闻了?通过任何渠道得到的消息都可以。
生:我......
师:有没有记忆深刻的?可不可以具体的描述出来给大家听?
学生(举手说新闻)2名学生举手就就够了。
师:老师看了一则记忆特别深刻的新闻,给大家看看。(放视频)(事件A)
设计目的:近生活和学习的问题和材料更容易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2:将视频内容用PPT图片配英文字来呈现。(附件事件B)
引入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可以从声、图、文等方面着手,丰富多样、直观易懂的材料引入形式更利于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生的兴趣(该处教师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提问,引起学生兴趣,提高了参与度,更利于头脑风暴思维开阔)
2.进入情境(创设真实环境)
活动1:视听输入及巩固练习
笔者又播放了另一段录像,讲述的是事件B,笔者采用的是同上的呈现方式,笔者采取反问的形式让学生注意和了解写该类文章需要的必备要素。
活动2:词汇练习
教师黑板上呈现必备词汇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词汇积累,便于写作的顺利进行。
活动3:呈现20个学生最有可能知道的话题,让学生自由从所给话题中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来讨论。(分兴趣小组的依据)
注:话题给出后,学生先从所给话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以选择话题为依据来进行小组分配,有共同话题会更有利于讨论及合作。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任意及随意写下与所选话题有关的任何词汇、短语、句子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而定。
运用“头脑风暴”,进行协作交流。(分组要做到科学分组,按照ABC的比例进行人员分配)
活动4:学生根据教师对本次写作所给要求及题目进行小组讨论,审好题目并画出思维导图列出提纲。进入具体写作阶段。
3.独立探索
学生以提纲为基础以扩展自己的作文。由于前期所做铺垫,可以较容易进入初稿的写作步骤。
活动1:学会写提纲
头脑风暴中学生写下了与话题有关的所以能想到的字词,该阶段最好是画一个思维导图,让字词之间的关系和层次更清楚。之后再根据自己所画思维导图写出大纲后再与同伴进行交流讨论。
在此阶段,教师要做到慢慢减少对学生的帮助,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我探索时间。
4.协作学习
活动1:开始写作
教师随时回答学生的疑问。在此期间,教师应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1)根据讨论出来的提纲,学生写出草稿。(初稿阶段)
(2)使用关联词让文章做到有层次、有条理。(修订稿阶段)
(3)通讀后学生对作文再次进行修改,以教师所给修改表进行修改。
活动2:个人修改
写初稿:学生根据小组建议修改提纲、完善提纲。
活动3:小组修改:
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换修改。(无论是学生自我修改还是小组内成员间的修改,都应该按照教师所给修改要求进行修改)
活动4:教师评价及定稿
教师将学生作文修改并评分,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对作文进行再次修改后上交,形成定稿。
四、总结与评价
虽然支架式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习兴趣,但实际操作过程真出现的问题也有待改进和提高:如差生与优等生之间不是非常好恰如其分地搭建不同支架进行分层训练;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度不好把控,而这些都是需解决的。
参考文献:
Benson, B. 1983.Scaffolding (Coming to Terms). English Journal, 86(7), 126-127.
Zhao, R.,&Orey, M. 1999. The scaffolding process: Concepts, features, and empirical studies. Unpublished manuscript.University of Georgia.
[1]罗文萍.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在高级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嘉兴学院学报,2008,20 (2).
[2]常红梅.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2).
作者简介:李永贵(1995.2-)男 ,汉族,籍贯:贵州贵阳,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英语学科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