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学科核心素养彰显思品价值追求

2017-10-21郭怡静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36期
关键词:公共参与理性精神政治认同

郭怡静

【摘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被置于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内涵与外延是什么;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有何关系;学科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之间又有何关系;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达成学科核心素养?基于这些疑问,本文与读者一同对核心素养展开思考与探讨,关注学生“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性精神、公共参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法治意识 理性精神 公共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6-0045-02

一、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是中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目标的必然选择,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要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由此可见,核心素养被置于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教育工作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二、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

目前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还处于研究阶段,普遍的共识是核心素养应该包含多方面的,有的属于单学科,有的属于跨学科。据此,核心素养应分为两个层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

第一层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的是在多门学科中习得的便于个体的生存、生活不可剥离,具有稳定性,并伴随个体终生的基础性素养。

第二层级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科中最核心、最重要的能力,是某一科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核心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能力的核心,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业质量的组成部分,彰显着学科的独特价值。

三、思想品德学科素养在学科教学目标与评价中的体现

1.思品学科素养与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它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和学业成就进行测评的学业质量标准框架,它要说明的是学生通过思品学科教育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即学业质量评标标准直接指向教学和评价。

学科核心素养在新一轮课改的大背景下以课标为依托,学生在学科中习得的、具有较高稳定性的、对其终生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基础性素养。

在当前的教学实际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凭借“经验”脱离标准设置“目标”,或者对三维目标进行笼统的概述,难以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目标设置缺乏科学性就会导致课堂教学环节的含糊与随意,从而使课堂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相脱离。

结合课程标准和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以九年级《灿烂的中华文化》目标分析为例,对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与学科核心素养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

目标1:学生合作交流搜集的文化资料,知道中华文化的构成与创造者。

目标2:学生发表在搜集文化资料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体会,并且在教师提供的图和曲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形式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

目标3:学生在情景材料中通过合作探究领会中华文化的力量,由文化的力量体会文化的影响,在情感上认同中华传统文化。

目标4: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列举传统美德的故事,并从中归纳传统美德的表现。

目标5: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感悟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

从本课的目标分析可知,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要抓住的是四个要素:情景、任务活动、学科内容及表现标准。以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为舞台、以“任务活动”为桥梁、以“学科内容”为中介依托,三者整合在一起,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所要培养的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的“表现标准”以及设置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所以说,基于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所设置的“目标”并不是机械式地陈述学科核心素养,而是以布鲁姆目标分类学为依据,通过整合四个关键要素形成特定的课程目标,在学、教、评中始终如一地指向隐藏在“目标”背后的学科核心素养。这样就避免了当前在教学实际中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课堂任务活动“两张皮”的现象。因此,学科核心素养是隐藏在四大要素后的灵魂,是课程的起点与归属点。

2.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科评价中的体现

认知心理学家将知识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即传统的学科知识、书本知识,当前的教学关注点更多的是倾向于此类知识,对此类知识的过度关注抑制了学生其他知识能力的發展。第二类是程序性知识,指的是系统化、体系化的知识。第三类是策略化知识,是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灵活地实践此类知识是具有良好学习方法的体现,将学习方法总结沉淀为文本信息,变成策略性知识,这是新课程着重培养的知识,也是现代社会创新型劳动者必备的学习素养。

学生现在所涉猎的知识,绝大部分在未来走向社会后会被闲置或遗忘,而思品学科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大范畴中纵横包含了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属于第三类的策略化知识,是初中生后续发展乃至生存最不可缺失的。

政治认同:是一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的对自己国家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在情感上和理智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政治认同要培养有立场、有理想的中国公民。

例:2015年中考22.(10 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强调, 要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为首要任务,重点搞好扶贫攻坚。在民族地区推动建 立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加大双语教育力度,注重培养民汉双语兼通人才。

从处理民族关系的角度简要说明国家实施上述举措的意义。

本题是基于新时期民族政策的前提下,考查民族国情的内容,要求学生要关心新形势下的民族问题、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要持反对与斗争的态度。由本题所折射出的一种教学思维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坚持用全面、联系以及发展的观点去讲授国情国策问题,同时要注重生动、实效,用初中生能接受的事实与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让学生从情感上认可国家的路线、方针与政策,培养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政治理解与政治认同,为培养理性精神与公共参与奠定基础。endprint

理性精神: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无论对国家发展变化还是对个人的成长历程,都能做出合乎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从微观角度看,就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能分清善恶、是非、美丑,坚持原则,坚守底线。从宏观角度看,就是个体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现象和政治事件,看问题时能实事求是、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弘扬正能量。

例:2015模拟: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讲话指出,中华优秀傳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 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知识说明青少年为什么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锋形势下各种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本题着重从核心价值观公民的角度考查学生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能否将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内化于心,落实到行动上,试题体现了对公民个体理性精神方面的要求。

法治意识:人们对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包括规则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我国公民学法遵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

培养初中生的法治意识,具体而言是对初中学生加强纪律教育和法治教育,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自觉树立法治观念,强化规则意识和秩序意识,积极形式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够促进初中生依法自律,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2015的中考命题体现了“提高法治素养”为命题的价值取向。例如:

情境一:李某因生活拮据,利用职务便利将仓库中价值1000元的电子器材私带出去转卖获利500元,被同事王某发现。厂方报警,找王某核对案情。王某陷入纠结:自己与李某是好朋友,李某是家中独子,还有8旬老母亲需要赡养,况且李某是初犯,案值也很低。

(1)用诚信做人的有关知识分析王某该如何选择。

情境二:陈某因被拖欠 450 万巨款讨债无门,铤而走险在海珠桥上演“跳桥秀”;某制衣 厂几名工人因与厂方发生劳务纠纷,也相约到海珠桥“跳桥秀”。他们的行为,堵塞了交通, 扰乱了社会秩序。对此,有专家建议将“恶意跳桥”列入刑法,加大惩罚力度。

(2)用权利义务的有关知识分析“跳桥秀”。

(3)结合情境一、二,评析法律的作用。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征,中学生犯罪率不断上升,犯罪低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本题以两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考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否自觉守法,遇到问题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从而养成持续永久的法治素养。

公共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与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是公民依法行使的权利,依法履行的义务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培养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是促使中学生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保证。

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全球环保活动已举行五年,今年的主题是“为蓝生活”。作为全球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环境保护活动,多个城市主要景观灯将熄灭一小时,中国和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个地标性建筑、近10亿人展开熄灯接力。随着北京八达岭长城、上海东方明珠等诸多城市标志性建筑熄灭灯光,我国86个城市的众多社区、企业、学校熄灯一小时。

请运用所学知识,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角度对上述材料进行评述。

环保资源问题是历年的热点,这是个人的、社会的、国家的乃至全世界的问题。通过分析材料问题,提高学生对公共问题的关注程度,积极参与到关乎个人、国家的公共生活问题中,从而培养其公共参与素养。

值得注意的是,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是孤立地体现在教材或评价内容中,它们呈现的是纵横交错的状态,体现着思品的育人价值,相互之间对促进和推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留下持续性的人生“财富”发挥着作用。

上述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纸笔测试评价方式因其便捷高效而在当前的教学中被广泛运用,但评价方式除注重纸笔测试所展现出来的学习成果外,我们也要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所表现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也即表现评价和档案评价等形成性评价方式。

通过突出评价的形成性,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关注学生对当前社会现象是否持有理性的态度;关注学生应用本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以及合作意识。从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将学科核心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与态度所折射出的是教师对立德树人学科价值的实践动向,是学科核心素养四大构成要素的培养体现。

四、教师在新一轮学科核心素养改革中的应对

教育是一种慢艺术,思品教师是彰显思品学科价值的践行者,更是润泽学生心灵的使者。教师要积极应对核心素养课程改革,在改革中勇当朝头,做个教育变革、课程变革的主体人、发起人。

做终生学习的老师。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体系,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下,不能再抱着“一本教案用到退休”的想法。作为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自觉学习最新的教学改革理念,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并贯彻到课堂中。

做行动学习者。从实用主义角度分析,只要对我们的教学以及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我们就有理由对学科价值以及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孜孜不倦的追求。没有此类追求,我们的教学就会走向“说一套,做一套”的“两张皮”现象。

面对不断变化的思潮,追求学科价值、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我们不断的追求,也是学科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 (2016年4月1日).

[2]《2015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年报》[J].广州市教育研究院.

[3] 洛林安德森等.《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完整版)(修订版)》[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1.

[4]范君召.《注重核心素养 回归学科本质——论2015年河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卷的特色风格》[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命题者说》,2015年第11期中旬.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共参与理性精神政治认同
“模拟政协”: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育新路径
中国民粹主义三个动向
基于“韦伯命题”的视角理解“四个全面”战略的实践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