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教改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探讨
2017-10-21易宗娓
易宗娓
【摘要】在国内医学教改当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如何建立起批判性的思维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点。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守旧,在现代教学的过程当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推动学生全方位的发展,需要对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革和调整。在现代医学专业教学的过程当中,通过引进PBL教学,可以大幅度地去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设相应的课题实习,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共同对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行培养。
【关键词】预防医学 批判性思维 教学改革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6-0019-02
一、引言
个体能动分析事物、洞察力、判断力和辨别力,这些都可以包含在批判性思维当中,通过分析事物的各方面因素,可以对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以及推论。美国最先提出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具有卓越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在学术领域以及现实生活当中有所成就。医学院毕业生应该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能力,需要全面的培养相关方面的核心能力,科学的对相关领域进行评判。
二、PBL教学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现下国际上最为流行的教学方法就是PBL教学,被广泛的应用于医学课程当中,在医学教学改革过程当中,经常会引进优秀的PBL案例,通过对案例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可以充分对相关知识进行统筹了解。在传统的医学教学过程当中,大多都是单纯地传授知识,通过引进PBL案例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会给学生提供许多资料,并设定相应的疑问留学生来进行解答,在整个教学模式当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对资料进行查找。通过自身不断的分析问题以及判断问题,不断的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大幅度的增加学生对于学习医学方面的兴趣。通过大量的研究实验表明,最为有效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就是PBL教学,通过完善的体系以及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通过PBL教学模式的实施,增强学生批判性思维整体能力。经过PBL教学模式学习的学生,整体的成绩不会高于普通模式学习的学生,但是具有非常强的临床推理思维、创新思维、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自主学习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在整体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学习内容进行调整,对于相关的学习时间安排进行规范。不断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对于学习一定要具有强烈的欲望,在学习时具有相应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可以提高自身的心理认识水平,对自我的行为进行监控和评价,及时的对自我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客观的分析,不断的去分析自身的行为是否正确,一切意向都要向学习靠拢。批判性思维一般都是通过影响学习动机,可以有效的对自主学习的条件进行构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课题式”学习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在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实习和实践教学当中,只有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全面培养,才可以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课题模式的实习模式,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这些能力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在实习的过程当中,问卷调查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问卷页面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会遇到许多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依靠学生自身来进行解决。课题需要学生进行独自设计,在设计之前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通过资料中的数据和内容显示,来对问卷内容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更改。对于事物的正确分析需要从学生的角度,不断的去实施一些实验方法,理论知识和实践模式总是相互冲击,只要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才可以对问题进行解决。通过独立的设计问卷调查,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研究的努力,通过课本理论知识的判断,增强学生思维严密性和批判性。在课题模式的实习过程当中,需要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不断的否定,这充分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医学学习的过程当中,自主学习以及PBL教学都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结束语
为了推动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在现代医学专业教学的过程当中,通过增设相应的课题实习,可以共同对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行培养。通过培养学生具有卓越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可以充分对相关知识进行统筹了解,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自学能力。在整个教学模式当中,不断的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批判性思维整体能力。
参考文献:
[1]齐殿君,王爽,何旖旎.全科医学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784.
[2]秦丹,闫鹏,李光仲.以批判性思维培养为导向的医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2,29(2):32-34.
[3]张玫,孙立东,蔡玲.医学生创新能力及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75-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