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雨沧桑关川道堂

2017-10-21张慧

丝绸之路 2017年19期
关键词:阿訇清真寺窑洞

张慧

关川位于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境内铁木山下,南北长不足百里,东西宽仅七八里。它的南缘,是嶙峋壁立的绵绵山峰,一弯河水从仄狭的青石峡冲泻而出,将平阔的川原划为东、西两半,两岸沃野平畴,良田无际。

“关川”之得名显然与距离峡口不远的古关城有关。关城临危据险,西南控青石峡,东北通关川,势若锁钥,为北宋绍圣年间渭州知州章楶所筑。当年西夏入侵陇中地区,或由花马池越青沙岘,或从靖远渡过黄河,必由此穿峡而出。于此地修城筑关,据险而守,当对阻滞敌军入侵作用巨大。观察古城情形,呈正方形,东、西墙483米,南、北墙630米,尚有东、南墙残存,西、北墙被关川河水冲涮坍塌,南瓮城轮廓明晰,城内瓦当、陶片俯拾皆是。

站在古关城的残垣断壁旁,可清晰望见关川河东岸崖壁上的关川道堂。关川道堂又名马家堡道堂,位于甘肃省会宁县头寨子镇马家堡村关川河东岸崖坎的一处平台上。所谓道堂,其实是非常简陋的两孔土窑。可别小看了这两孔土窑,它是中国哲赫忍耶门宦穆斯林心目中的麦加,每年来此朝圣的穆斯林络绎不绝,尤其在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创始人马明心遇难的纪念日,前来朝觐者更是摩肩接踵,婉转的诵经声萦回在关川的河谷和山川上空,久久不绝。

马志忠阿訇是宁夏固原人,一年前接替马海学阿訇掌管这座清真寺。他给了我们一个汉族人所能得到的最大方便,带着我们参观道堂各处,并讲述了这座道堂的历史。

关川道堂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距今已有250多年历史。关川道堂缘起于中国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道祖师爷”马明心,是马明心长期居住和讲经传道的地方。马明心祖籍甘肃阶州(今武都),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出生于金县(今榆中)马坡三伏庄。10岁时,马明心随叔父前往麦加朝觐,途遇沙尘暴,大风将叔侄二人吹散,马明心独自一人流落也门。在一位老者的资助引导下,马明心进入耶曼的沙孜林耶道堂学习伊斯兰教义。16年后,马明心学道功成,奉师命回国传教,临行前教主赐予他“维尕耶·屯拉海”(意即“维护主道的人”)道号。回国后,马明心先后在青海循化与甘肃河州(今甘肃临夏)、金县马坡等地讲经宣教。因其主张的哲赫忍耶教义与花寺门宦相悖,引发矛盾,最后避居巩昌府安定县关川马家堡。该地原属甘肃省定西县辖地,1957年划归会宁县。在当地穆斯林群众的帮助下,他在村西依崖临河的台地上开辟了一个院子,挖了两孔窑洞安顿下来,并仿效他的老师,聚徒传教。他在窑洞中布衣粗食,坐静干功,设帐讲学,为哲赫忍耶门宦的立足和发展扎下了牢固的根基,关川也由此成为哲赫忍耶的圣地。他在这里生活了二十七八年,撰写了《卯路经》,培养了一大批哲派的学者和骨干。

马明心带给中国的哲赫忍耶门宦,是一种穷人的宗教,“入其教者,皆有周济”。新颖的教义、深邃的哲理、简化的仪式和宗教改良主张,深得广大贫困穆斯林们的认同,前来关川拜师求教者不计其数。虽然受到其他门宦的排挤和官府的压制,但马明心及哲赫忍耶很快闻名遐迩,信徒遍及甘、宁、青、陕、新、鲁、豫、滇、黔等省。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新教与老教之间的矛盾激化,爆发两个教派之间的大规模械斗,继而演化为穆斯林信众与清朝政府之间的战争。马明心在撒拉族地区的信徒苏四十三等率众攻占了河州城,杀死知州、都司,气焰熊熊。陕甘总督勒尔谨一面派兵赴河州镇压,一面饬令安定县知县黄道煚将马明心逮捕,由关川解往兰州质押。苏四十三等闻讯夜渡洮河,进逼兰州城下。甘肃布政使王廷瓒逼令马明心登城,让他劝谕苏四十三等退兵。马明心站在城头,将传教手杖扔于城下。城外的信众获得马明心的暗示,攻城愈加激烈。马明心遂被王廷瓒所杀,时在乾隆四十六年三月二十七日,年63岁。

马明心殉教后,关川道堂遭官军洗劫焚掠,捣毁窑洞,瓦片无存,仅余遗址。1923年,马明心曾孙马元章、马元超到关川寻找到遗址,重修道堂,兴建清真寺。及至“文革”,清真寺被拆毀,门窗、木料、砖瓦用于兴建小学、大队部和医疗室。改革开放后,信教群众捐款集资,在将原来两孔窑洞维修的基础上,又在河床砌筑300多米长的石堤护岸,傍依山势,递次而上,新建了一栋集洗浴、住宿、礼拜为一体的四层清真寺,总建筑面积820多平方米。院内植栽苍松翠柏,环境静雅。1988年,关川道堂被列为会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明心曾经居住和传道的两孔窑洞目前的形制基本保留了1923年其后人整修的原状。窑洞凿挖于东面的崖坎,崖上是马家堡村落,现在居住着几十户回汉群众。窑洞对面是新建的清真寺,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临夏地区普遍的阿拉伯穹隆圆顶式建筑相比,显得朴素无华,厚重庄严。崖下是平静的关川河,蜿蜒北流。远处是逶迤起伏的一脉远山,宁静而雄阔。右面一眼窑洞,是马明心经堂,洞口上方的青砖上镌刻有马元超题写的“绳其祖武”四个苍劲有力、浑圆敦厚的正楷大字。“绳其祖武”,意为踏着祖先的足迹继续前进,比喻继承祖业,以祖先言行为准绳。窑洞两侧雕刻着“古庄思远祖,静室诵遗经”楹联。左面一眼窑洞,是马明心的居室,题有“述参”“东道发源”门额,也是马元超的笔迹。两眼窑洞的地上都铺有礼拜的毛毡,马明心当年勤苦戒修的情景,恍若眼前。

我们恰好碰上了礼拜的时刻,人群中有一位白须回族老人,面目和善慈祥。他戴着一顶黑色的六角帽,与以往见到的回族男子戴的帽子有所不同。这种六角帽为哲赫忍耶门宦特有,相传为马明心专门设计,有别于其他教派。同行的安定区宗教局局长马俊英是关川本地人,回族。他告诉我们,这位叫杨兆祖的老者,是关川道堂曾经的阿訇,关川道堂最近100年的历史,只有他说得清。

杨兆祖老人今年96岁,1981~1993年任关川道堂阿訇。他讲述,他的祖上在天水张家川县,先人做生意定居关川。他本人出生在关川,念过几天私塾。七八岁的时候,跟随关川道堂一位姓苏的阿訇念经,12岁去宁夏西吉念经。20岁成婚后,回到关川种庄稼。他的记忆里,先后在关川道堂担任阿訇的分别是苏阿訇、张阿訇、李阿訇、袁阿訇、马阿訇,他们都是宁夏海原人。后来还有易阿訇、“葫芦马”阿訇,1958年时是一位姓马的阿訇,这几位都是宁夏西吉人。“文革”时期,清真寺被毁,阿訇被逐。改革开放以后,清真寺恢复,他就做了阿訇,直到1993年。接替他的是会宁新添人马海学。2015年,固原人马志忠又接替了马海学。近100年间,前后经历了11位阿訇。关川清真寺虽位处甘肃,但寺里的宗教管理事务统由宁夏管辖,阿訇都是宁夏宗教部门派遣的。

关川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当我们问及当时情况,杨兆祖老人记忆犹新。他说:“那该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了,我十六七岁,有一天忽然来了一支队伍,人们说叫‘红军,是穷人的队伍。红军来了以后,驻扎在马家堡的街道上。这支队伍虽然衣衫破旧,但纪律严明,他们在道堂门上贴上了不准队伍进入道堂的纸条,也不准队伍到回民家里做饭。当时掌管清真寺的是李阿訇,他让寺里的人做了饭,送到马家堡街上一个马家的铺子里让红军吃。我认识了红军的陈营长,他很喜欢我,经常领我上街买东西,有时还让我背着他的手枪跟在他后面。他问我愿意参加红军不?我说愿意。但家里人见我整天跟着陈营长,怕我跟了红军去,我妈就把我关在了地窖里。过几天,等我从地窖里出来,红军已经走了。”

这是与关川道堂有关的革命军队与少数民族人民之间的一段佳话。其实从那以后,还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不同民族之间守望相助、亲情相连的感人故事。就在这个马家堡村,汉、回两族人共饮一河水,同耕两岸田,世代亲邻,和睦相处,谁家有了大事小情,都是不分彼此你我,相帮互助,从来没有发生过矛盾和隔膜。

离开关川的时候,初冬的阳光撒在清真寺顶端的月牙上,温暖和煦,熠熠生辉。礼拜堂传出一阵阵诵经声,时而高亢,时而低迴。这声音是发自穆斯林民众心底的低吟浅唱,寄托着穆斯林的信念和向往。这声音又仿佛历史的足音破空而来,诉说着这座道堂几百年的风雨沧桑……endprint

猜你喜欢

阿訇清真寺窑洞
俞泖全、齐菁禹、蒋萌珂、高盈盈作品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Freedom of Religious Belief in Xinjiang(Ⅱ)
从传统乡贤到新乡贤:当代回族地区阿訇社会功能的现代转型
“阿訇”“毛拉”“伊玛目”等伊斯兰教的称谓是什么意思?
浅论回族阿訇的社会职能
论窑洞的建筑艺术
神圣与世俗:转型期阿訇社会角色变迁研究——基于对宁夏海原县的调查
习近平谈《平凡的世界》我和路遥住过同一窑洞
伊清真寺爆炸7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