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技巧的培养
2017-10-21夏青
夏青
朗读中的“停连”,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停顿,二是连接,有了停顿和连接,文本读起来才能抑扬顿挫,更有效地传达文本的意蕴。然而,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刚刚起步,缺乏一定的学习经验,在朗读的时候或者一字一顿,或者唱读。良好朗读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小规范,教师必须以“范读”给学生正确的引领,扎根教材,让学生在想象、表演等多种方法的引导下学会“停连”,营造朗读氛围,开辟朗读途径,让童心沉浸在阅读的幸福之中。
范读为牵引,模仿中认识停连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刚刚接触文本,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文字体验,朗读起来以唱读为主,句子的停顿缺乏必要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因此,教师必须发挥“范读”的功能,让学生们在倾听中理解停顿的分寸,在模仿中感知文本的意蕴。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看菊花》一课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知停顿的技巧,教师从范读入手,比如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教师在读“黄的”“白的”“淡绿的”……几个词语的时候,故意放慢速度,每读一个词语都要有短暂的停顿,既与其它词语之间留出空隙,又让文本前后自然衔接,浑然一体。学生们聚精会神的听着,时而侧目,时而微笑,脸上露出愉悦而欣喜的神情。“范读”结束,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在教师的安排下,学生们自由读、接龙读、小组轮读,每一句读,学生们都极力模仿教师的读法,尤其是那几个词语的朗读,停顿恰到好处,凸显了菊花颜色之多,又洋溢出对菊花的无限喜爱……
低年级教师的“范读”教学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纵观这个案例,在情感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给学生以兴趣的激发;在认识上,教师的正确停顿给学生以技巧的引领,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并列性停顿的方法,从而认识到朗读传递的是一种情感,一种美好的境界。
教材为根基,实践中感知停连
朗读是为了给别人传达语言信息,读的目的是为了听懂。如果停顿安排不当的,“读”者就不能完整地诠释文本的意思,“听”者自然也无法真正理解。因此,在低年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文本教材,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知,逐步意识到句子该怎样的停顿,哪里有必要的连接,掌握朗读中的大停顿和小停顿的时机,从而提高朗读品质。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大松树和小松树》一课教学,师生边读边悟,在朗读中感悟小松树和大松树的不同。
师:你们觉得小松树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它太骄傲了!它觉得自己能够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而大松树看不到。
生2:它太没礼貌了!居然用“喂”和大松树喊话。
师:嗯,同学们体会很深刻,那谁来读一读,读出小松树的不礼貌和霸道呢(前排的一个小男孩站起来)?
生3:喂朋友,你看我长得……
生4:喂,朋友,你看我长得……
师:谁来说一说两位同学朗读的区别?
生5:第一个同学读了“喂”之后没有停顿,让人感觉不到没有礼貌。而第二个同学做得很好。
师:嗯,真是一棵不懂礼貌的小松树啊!我们现在一起来读一读。
教材是阅读的根基,更是朗读技巧训练的阵地。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充分朗读原作,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师生、生生的多元立体对话,在沟通与交流中,学生们与文本的距离近了,思維打开了,对停顿的感知真实了,继而朗读能力提高了。
想象为媒介,在激活中优化停连
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较为敏捷,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目视”“口诵”,更要让学生“心通”,只有全身心的沉入文本,用心体会作者寄寓的感情,才能焕发出良好的朗读情感,让文本沾了生机,也让停连有了灵性。
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教学,这首叙事诗歌颂了抗日英雄王二小掩护八路军和数千老乡,把敌人领进埋伏圈,最后英勇牺牲的故事。朗读前,教师要带领学生们一起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王二小”的样子,接着,利用大屏幕播放故事动画。最后,朗读开始了,教师按照学生们声音特点划分的层次,指名个别同学读:“王二小带路走在前面,把敌人领进我们的埋伏圈。”集体读:“四下里乒乒乓乓响起了枪声。”教师读:“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有了之前情感的蓄势,学生们朗读起来流畅干脆,各个句子之间紧密衔接,几乎没有停顿,给人一股排山倒海之势,学生们用铿锵的语调和紧凑的连接,倾泻一种无比悲痛和愤怒之情。这样的朗读将学生们的情感推上了高潮,一種新的情愫也在学生们的心中潜滋暗长。
朗读是一门艺术,而停连是这门艺术中熠熠发光的一颗明珠。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技巧的训练过程中,教师要从兴趣上引导,在方法上传递,于情感上唤醒,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让他们明白“停”与“连”的重要意义,悟得“停”与“连”的朗读技巧,批文入境,以读促悟,让每一颗童心沐浴在文学的世界里,茁壮成长。